初中语文课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
2017-08-15贾国安
贾国安
基础教育实施课改以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总结出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用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分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这种模式的重心在“疑”与“探”的巧妙结合,突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手让学生设疑自探
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端,是师生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整堂课情绪的基调。富有艺术魅力的导入为整堂课氤氲出良好的气氛,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受到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并能根据云的情况判断天气
变化。因此,在教学伊始,笔者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作为开场白: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显然,这样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疑合探
语文教学不同于别的科目,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字
音、字形、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等,教学内容多且庞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然而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互助解疑。这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惊喜的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要想解决自探疑问,就必须深刻领悟文章内容,透过字面去分析。比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设疑: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由小组同学在文中合作释疑。(原文:“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再读课文,质疑:骗子设计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人们什么样的弱点?小组再探升华主题。只有孩子说出了真话,最后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天真的声音”给我们什么启示?三探揭示本篇童话的内涵。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质疑再探环节,是对整篇课文学习以后的一个再回顾和再提高。“学贵有疑”,在完成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允许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挑战,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文章主题。有时甚至可以把比较深入的自探问题放在“质疑再探”中讨论。
三、以教材为范本,运用拓展,走进大语文观
作为课堂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主要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达到融会贯通并学以致用。这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唐雎不辱使命》的运用拓展环节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人物,在演绎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要求学生至少积累十句关于月亮的诗句;《再塑生命》是请同学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感悟“爱”真谛。
学中悟法,练中得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积累知识,感悟情感;运用拓展探究的环节,以教材为范本,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经过三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本班学生从以前的厌学、畏学、被动学习,变得积极、主动、热爱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然而我总结出,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小组建设。让每个小组选出他们的领头羊,并制定组内制度,增强小组凝聚力。组长组织所有组员解决自探问题,使小组的合作探究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优秀的学习小组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第二,保证课前预习时间。只有把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学生们才能在“设疑自探”环节中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自探问题。课前预习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师备课要更加完善。因为学生的自探问题是老师所不能掌控的,这就要求教师扩大备课的宽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不能完成的探究问题,体现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的课改理念。第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教师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提示学生可从课文题目、文体、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设疑,以此使学生的问题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废问题”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节奏更紧凑,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三疑三探”为改革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条先进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挑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工作者,我们更要认真总结课堂改革的得与失,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