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课程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2017-08-15张宝月

长江丛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美学考核理论

张宝月

一、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必要性

目前,美学课程在实际教学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美学在的课程体系中有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如原有的教学课时不断减少,教材也是种类繁多,还没有一本被国内完全认可的教材。美学因其与哲学的学科渊源关系,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抽象艰奥性和逻辑严谨性,与当下日益丰富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的学习期望与美学理论的实际学习形成较大落差,学习兴趣受到较大影响,甚至产生“谈美(理论)色变”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到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功能的发挥与实现。美学作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及目标不够明确

重视美学基础理论的讲解与阐释,对当下生活中丰富的审美现象重视不够,偏于一味地教师灌输,忽略学生的实际审美接受。教学中比较侧重对美学基础理论的介绍,忽视学生实际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上侧重西方的美学理论

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介绍不够,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观点陈旧,与美学学科发展的当下性和时代性、现实性相比,在内容上显得滞后,在某些内容的讲授上浅尝辄止,不够系统深入,往往是满足于对典型个案的简单欣赏,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关联,学生对某些美学理论的认知与理解比较机械肤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机械

对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掌握不够深入,不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同时在以往的美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教学互动。因此,要想激发美学课程的活跃教学氛围,凸显美学课程本该有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积极做好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多维探索

(一)教学方式的丰富与创新

以往的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教师多是以单一语言阐述的方式讲解美学的基本理论与体系,内容不够形象生动。在当下的互联网与视觉文化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接受心理发生了深刻转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进行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美学本应该是一门充满生动审美案例、富有心灵激情的课程,多媒体教学以能综合调动视听感受和自身形象、生动、直观、全面的特点契合了美学的教学需求和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心理,能够充分激发美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对较抽象的美学理论,可以精心设计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的课件,将枯燥的美学理论灌输变成直观、形象的学生乐于学习接受的“美学散步”,使学生在轻松的视听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兴发情感。对于教材中较少涉及或稍显滞后的内容,可以优化整合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能拓展美学视野的优秀网络资源,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美学网、当代美学网、北大美学网和文化研究网等网站内容,向学生推荐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如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精品课程和复旦大学美学精品课程等,这些优秀的网络资源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美学知识,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二)重视交互体验教学策略

以往的美学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比较少,学生极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与强化交互体验教学策略,将课堂的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交互体验教学,可以用特定问题启发来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以设置学生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美学现象与美学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美学问题进行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抒发自身的美学见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师生可以就美学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讨论和话语主体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集中探讨1-2个美学问题,最后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交流。采用问题启发的方法,可以比较好地考察学生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美学课程的关注点和美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交互体验教学策略,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体现了美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单向的知识讲授变成双向的学习交流,学生从美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

(三)教学内容的充实与调整

以倪文锦、于黔勋著的《语文》为主导教材,并不是照本宣科、机械使用,因为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是完全满足于教学需求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充实与调整。对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教材为主,同时适当引入一些能够反映美学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的理论,如适当补充生命美学、实践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美学视野。美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为学生适当列出中西方哲学史、艺术史、美学史等方面的经典书目,让学生在课后选择性阅读并写出体会,以此在师生中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倡导学生阅读的“元典精神”;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关注美学理论背景性资料的讲授,还要兼顾当下美学的最新发展和当代中国及国外出现的文化现象与审美现象,启发学生用美学理论视角来分析解读,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美学教材内容滞后于美学学科发展和脱节于生动社会现实的不足,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美学课程考核方式

在美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面,以往主要是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以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形成了“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完善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将单一化考核指标转变为多元化综合考核体系,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学习总评,并且要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分值与权重。汉语言文学课程美学课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期末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的构成涵盖学生参加美学课程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环节中阐述问题和主动积极的程度表现、2—3次课程作业(课程论文)、1—2次课外美学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美学文艺学科研活动等。

作者在制定美学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指标时做如下安排,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在交互式体验教学中的学生参与讨论美学问题的成绩表现;课程作业主要采取课程论文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学期的美学学习过程中,自己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美学现象或美学命题,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撰写一篇课程论文,同时阅读一部(篇)美学经典文献,写一篇包含自身深刻阅读体会与理性认知的小论文;美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走进博物馆、艺术馆、影剧院进行参观,在校内欣赏艺术学院的音乐会、舞蹈比赛等形式,直观的、近距离的进行审美鉴赏,之后形成相应的审美实践报告。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收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此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指导学生申报部分科研项目,以上的各类考核指标都有一定的分值,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客观而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美学课程学习成绩。

四、结语

在当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创新,进一步增强美学课程教学的生机活力,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美学考核理论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外婆的美学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