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4.0时代:以思维摆渡抵达“云端”
2017-08-14贾琼
贾琼
摘 要 出版业态转型升级使得固定的出版板块拆分重组,迎来了更多出版组合可能的出版4.0时代。多元开放的出版业使得出版孵化率增高,并形成了构建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跨界和融合发展等多措并举的思维摆渡出版模式。
关键词 出版业态;文化跨界;融合发展;阅读刚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0-0072-02
从造纸术发展到印刷术,出版进入1.0的铅与火的时代;激光照排的出现,使出版业迎来了一次颠覆的“工业革命”,出版进入2.0光与电的时代;现在的出版正迈进数与网的3.0时代,未来将是4.0的云与端的时代[1]。
1 出版碰撞打破传统
每一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出版大碰撞背后,都是一次出版业态的转型升级。出版碰撞使得原有的固定板块拆分重组,不同组合的出版形式有了更多可能:纵向一体化:如 根据学术专业的不同领域对出版社进行细分,以复旦大学出版社为例,转企改制后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现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医学分社、外语分社、经济管理分社、学前教育分社这5个出版分社。横向一体化: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大的出版传媒集团之间进行横向并购或是成立出版集团是一种大的趋势。如企鹅出版社与德国贝塔斯曼旗下兰登书屋合并,创建企鹅兰登书屋;成立出版集团的如广西师大出版集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
1.1 出版业态多元开放
已经习惯在数字屏幕下阅读来源于互联网“短平快”、碎片化的浅阅读信息。新兴出版具备传统出版所不具备的零壁垒、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五零特性”[2],迅速吸引了大量传统出版的读者进行空间迁移。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媒体环境。
以kindle阅读器与IPAD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能够在多款设备上阅读图书是电子阅读器的优势之一。亚马逊为kindle提供的电子书品种书目已经超过100万种,且不包括无版权书籍。iPad本质上说来是一种移动终端,可以用来阅读,还可以观看视频、玩游戏,收发电子邮件等。手持电子阅读器的便捷让行走的图书馆成为可能,为爱读书者提供了随时随地阅读的便利。
以微信公众号阅读与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公众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最主流的自媒体公众平台,自媒体阅读公众号如“十点读书”“读首诗再睡觉”等已成为热门阅读平台,许多纸质报刊及出版社也迅速站队,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公众号、新星出版社公众号等,目前已拥有较为稳定的大批粉丝群。
以众筹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方式:从众筹读书会的社群模式到其衍生物《罗辑思维》图书杂志的出版,知名传媒人罗振宇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以接地气、有趣、有料的内容分享,精准瞄向有“读书知识”需求的粉丝群体,与粉丝建立情感黏性,从而引发众筹社群出版的爆发现象。
1.2 出版孵化资源整合
毋庸置疑,营造多元开放的出版业态的最大推手始终是用户体验的不断优化。在“互联网+”时代,情感驱动、生活现象都可以延伸出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经过出版的孵化与培植,则成为一个传播性更强的无限延伸的产业链。
在出版孵化与培植的过程中,一改以往来料编辑加工的平面化、时效长、固态化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精细化、系统化、数字化、商业化的思维摆渡,制订更多出版战略,如同样一种图书,出版社通过新华书店和当当、京东等电商卖了10万册,资深自媒体在各公众平台上众筹和分享也卖出了10万册,但后者的粉丝经济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这10万网络粉丝读者的身后是以此基数呈几何层级的倍数增长的庞大粉丝群。它不但极好地检验了整个市场的反应,同时还获取了该出版项目更多的前期准备资金。而庞大的粉丝群后援就像韭菜一样,可以收割无数次——在资源整合的情况下,出版孵化率更高。
1.3 出版融合跨界發展
数字出版、自媒体营销、网红、短视频……互联网衍生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每一种衍生物都贴上了某种文化的标签,纸质出版也渐渐失去了之前无可撼动的文化表达方式的重要地位。较之于有声有色、鲜活生动的互联网,纸质出版更显单调苍白。所以,文化跨界、融合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传统出版的自救之路。
文化跨界,搭建出版与互联网的桥梁。过去的出版内容大多以文字呈现为主,出版产品较为单一。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冲击,网络文学、社群平台、视频网站等多种载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界限渐渐模糊,逐渐形成一条长长的文化粉丝经济产业链。如网络文学优秀代表《甄嬛传》,由网络文学网站的大批量粉丝带动“变现”为畅销出版作品、热门影视剧、清宫网络游戏等,使得有限的内容资源跨界后获得无限的利用空间。
融合发展,定制市场化文化产品。如今,出版发行主渠道早已不局限于新华书店系统,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发行队伍更加壮大。一是零距离提供便利服务的电商书店,如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网等;二是主打人文情怀销售驱动的独立书店,如西西弗书店、钟书阁、方所书店等;三是可求知充电的读书荐书社群平台及App,如豆瓣读书、喜马拉雅听书、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四是电子书平台,如kindle阅读器等……传统渠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可根据市场需要定制市场化的出版产品,并立足自身优势,整合文化资源,积极掌握新技术,不断拓展出版产业布局,形成良好的出版生态循环。
2 出版聚合突破瓶颈
数字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报刊书籍,而是海量信息资源的选择困难症。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微博、App无时无刻不在滚动或推送最新消息,信息的更新速度以计秒,瞬息万变。然而,大部分的数据信息重复且无效,如何才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那一小部分?这就需要精选与精编等规范的编辑流程——互联网下的编辑的角色和出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筛选内容、甄别信息、编辑加工,这恰恰是传统出版的优势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虚拟化数字技术所具有的搜索和送达的便利,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数字内容出版、交易及管理模式,就能聚合出版上游——出版内容云端和出版下游——出版渠道终端,实现一条完整的文化服务产业链。
2.1 技术摆渡推动云出版
目前,较为常见的有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借助云资源平台,采用付费在线阅读服务出售出版产品的云出版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一键购买”,便利快捷,市场接受度强。
在线文献资料、图书检索的市场价值被验证后,国内外许多专业出版社纷纷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平台。专业出版往往受发行量少、购买及查阅区域有限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很好地为其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建立了数据库平台后,专业文献资源经过了有序的整合与共享,并附上有关知识链接,使读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查询帮助,既扩大了专业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又很好地满足了特定用户群对专业信息获取的各种需求。其中,传统出版许掌握数据出版的技术关键,并合理整合线上线下出版资源,以强大的云资源做出版后备力量,提高读者黏度。
此外,按需印刷、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搜索引擎等数字技术的摆渡推动了云出版发展,增强出版功能性,实现用户消费个性化。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的海量出版资源中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用户购买行为和购买心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形成可供参考的出版规律,可推算出潜在出版需求。个性化消费是出版市场的重要领域,必将扩大内需,拉动出版發展的发达。
2.2 思维摆渡满足阅读刚需
以云出版资源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推手,传统出版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为出版资源的新媒体多线发展模式。如今,争夺优质出版IP资源已经成为各家出版社的重要发展战略。热门出版IP如《鬼吹灯》,借助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和常销书;影视策划方面,则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寻龙诀》和《九层妖塔》都进入了院线电影,获得数亿票房,出版资源影响力可见一斑。在出版版权开发方面,需拓宽视野,站在时代与科技的前沿抢占出版制高点,尽可能地掌握具备优秀市场表现的出版物的纸质书版权、网络传播权、影视剧改编权、游戏改编权、动漫形象权等,可依据不同的版权形式进行同时或分阶段的营销与推广,多种媒体联动发展。
总之,阅读永远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需求。因此,对于图书出版而言,与其有精力与哀叹生不逢时和越来越多的人不读书,不如更多地关注爱读书的读者[3]。并且,各式各样的屏媒体阅读也已成为主流阅读模式。换言之,阅读已成为国民刚需,身为出版者的我们应与时俱进,转变出版思维,不局限于传统视角,大胆尝试更多的出版可能,从而使得阅读成为文化服务产业链中的“最后一公里”,在生活终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参考文献
[1]林雪娜.出版业3.0时代的生存之道[N].广西日报,2016-1-27(1).
[2]段鹏,孔令皓.出版业态融合与体制机制创新[J].现代出版,2017(1):5-7.
[3]敖然.出版业态转型几个问题的思考[J].出版科学,2010,1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