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移山”记
2017-08-14熊湘怡陈荣李瑶吴琼文倩
熊湘怡+陈荣+李瑶+吴琼+文倩
一场面向4000万立方米磷石膏废弃物的“总攻”正在进行。
四川德阳,绵竹市郊,龙蟒磷化工厂2号堆场。
眼前一座秀丽青山,山前溪流绕行;不远处一行白鹭飞来,越过鱼塘农舍。外人几难想象,这里曾是绵竹市最早存放磷石膏废弃物的堆场之一,几百万吨灰蒙蒙粉末状的膏体堆积成山,横亘此处,随风扬尘、入水为泥,成为沉甸甸压在老百姓心头的一座大山。
如今,灰黑色的山体经过固定、防渗、覆土、绿化等一系列无害化处理,已经变身绿色景观,龙蟒磷化工厂甚至筹划将此处建为企业的疗养中心。
不只是龙蟒磷化工厂,也不只是绵竹。2017年3月18日,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整治工程打响了什邡市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第一枪,拉开了磷石膏两年整治攻坚的序幕。
这里是德阳最大的磷石膏堆场,几十年积累的1500多万吨磷石膏临河堆放,几乎把河道都占了一半。当地喊出“埋葬磷石膏,打造新景观”的口号,不但计划把绵延的几座磷石膏堆山改造成青山,还引进了深圳的一家公司,着手把这里打造成旅游点。
“再过两三年,这里将是一片青山绿水,大家也慢慢会忘记灰尘蔽日的昨天。”分管环保工作的什邡市副市长何泽新望着远处,信心满满。
一个一个的磷石膏堆场,是昔日德阳磷化工发展留下的灰色疤痕。在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四川”的大背景下,德阳向4000多万立方米的废弃磷石膏发起了最后“总攻”。
4000万方历史欠账
德阳市是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各类磷化工工厂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而作为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副产品,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就会排出约5吨磷石膏。这些磷石膏无法消耗,利用价值低,只能废弃。经过多年的累积,德阳全市形成了17座磷石膏堆场,存总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堆存量的12%。
巨量磷石膏的堆存,成了最让德阳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头疼的环境问题:除占用大面积土地外,还带来了粉尘污染、滑坡、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2017年,四川省将磷石膏的堆积列为省内十大环境风险事项之一,决心将这个绵延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
绵竹和什邡,是德阳辖区內两个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如今自然成为治理压力最大的地方。
40出头的石磊是绵竹市分管环保的副市长。上任伊始,他分管经信、发改、统计、住建、环保等近十项工作,如今,为了保证绵竹市环保工作的推进,市里决定把其他工作都分走,让他一心一意把环保和生态治理工作抓起来。
“工作量可是一点都没减少。”冒着36度的高温,刚从新市镇磷石膏堆场整治现场赶回来的石磊搓了搓自己的脸,好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点。绵竹市内的9个磷石膏堆场他不知走过了多少趟,每个堆场的位置、形状、处置进展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
同属德阳、紧邻绵竹的什邡,也面临严峻的磷石膏处理问题。境内的6个堆场、2179万吨磷石膏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何泽新甚至把办公室搬到了环保局,还自封“环保局第一副局长”。
“磷石膏的处置是重中之重。”他说,自己从过年到现在,没有休过一次双休,没有准点下过一次班,深夜突击检查、连夜写处置方案更是家常便饭。
繁重的工作量背后是巨大的历史欠账,也是德阳对多年来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做出的深刻反思和根本转换。
石磊曾任绵竹发改局局长,主抓发展工作多年。环保局局长胡敏,几个月前还是新市镇党委书记,而新市镇是绵竹市主要工业镇,也是磷化工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
两人工作角色的变化微妙地反映出当地在发展思路上的转换。回想起以前的工作,胡敏说,“以前在新市镇当书记,关心的都是产值、利税,好多项目还是我引进的。现在又要我一家一家去督、去谈,要求他们停业整顿、甚至关厂转业,这个过程的确痛苦。”
对“经济命脉”下狠手
痛苦远不止于此。
绵竹有磷化工企业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磷化工产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工业45%以上,至少有3万人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谋生,把它称之为绵竹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在环保压力的倒逼之下,这条发展——污染的路径必须打破,生态命脉比经济命脉更重要。
今年以来,绵竹对磷化工产业下了狠手:对渣场用地申请一律否决;到今年年底,不能新增磷石膏堆存量,对磷石膏废渣不能达到产销平衡的企业,全部限产甚至关停整改。目前市内5家化工厂,已有3家实现了产销平衡。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上停止了磷矿开采,特别是对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保护区等保护区内的157个矿点全部关停,雨季过后不予恢复开发。
整治磷石膏,一方面需要减少甚至断绝新增量;另一方面,需要妥善处理已有的堆存量。
什邡地处版块交接地带,2008年“5·12”大地震,什邡的穿心店严重受灾。当地宏达公司的一家磷化工厂的一座磷石膏堆山正处于穿心店灾区,厂房坍塌、工人遇难,这座体量巨大的磷石膏堆山也被晾在了那里。
更严峻的是,地震带来的局部地质变动,使得这座堆填区正临河道,一旦发生暴雨,磷污染物就自然地被冲刷进入河流,严重污染水质。
如今,9年多时间过去,这个磷石膏堆填区已经开始了新时期的重建工作——重建绿色家园,恢复生态平衡。
什邡的想法是配合穿心店地震遗址的建设,利用磷石膏堆场的特殊形态,建立一个主题公园。将堆场集中整治覆盖草坪,打造新生人造景观,两年以后,这片堆场将会变成一个高尔夫训练场地,一座体育主题公园在此建立。配合着原有运磷矿的铁道改造成的森林小火车,主题公园、穿心店地震遗址,和四周绵延的青山,将连接成一道人工与自然结合的风景线,吸引各地游客观光旅游,让昔日的废渣场涅槃重生。
变废为宝的治本之路
德阳对磷石膏的治理探索还在不断深化,综合利用、化废为宝显然是一条更高级、更根本的路径。
最早,他们把磷石膏作为水泥缓凝剂加以利用,但是使用量很小,且随着水泥行业产能下降、价格下跌,缓凝剂的利润也持续下跌。当地又开始探寻把磷石膏作为建材原料的方法,但磷石膏硬度差、透水性强,并不是建材的好选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绵竹、什邡两市政府多次走访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专业研究团队,寻找新出路和方法。
绵竹三佳饲料有限公司是绵竹重要的磷化工厂之一。在政府严格要求企业自行治理磷石膏废料的压力下,三佳公司开始涉足磷石膏建材产业,先后投资6亿元,建立起一整套磷石膏粉、石膏砖和石膏板的生产线。到今年,整条生产线可消耗磷石膏50万吨,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甚至,在磷矿资源开发受限、原料提价的形势下,磷石膏建材生产已经占到工厂一半以上的产值,不仅实现污染物产销平衡,还补贴了磷化工主业因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亏空。
什邡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上起步早,走得远。什邡市市委书记季涛说,目前全市有7家磷石膏综合加工利用企业,设计年消耗磷石膏能力310万吨,去年实际消耗磷石膏148万吨,已经实现了消耗大于产生量。
同时,从福建引进投资6亿元的华麟科技项目,利用磷化工建材透水性强的特点,将磷石膏砖改造為园林盆景设备,在磷石膏空心砖上种花,不仅美化环境,还节约灌溉用水,废弃矿渣变身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德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周丽姬告诉记者,目前,德阳市涉磷企业新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已达到53.7%,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计划到2018年达到100%,实现“产销平衡”。
同时,德阳市将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大规模高附加值的产业示范项目,培育壮大10—15个磷石膏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引导磷石膏综合运用向多途径、大规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移山之战久久为功
消除数十年的污染顽疾绝非易事,而紧迫的环保要求、严格的环境约束更是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两难。
绵竹的磷矿石储量达1.7亿吨,但90%以上处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大熊猫保护区内。按照规定,保护区内的157个矿点全部要关闭,涉及28个采矿权,18个探矿权。
“这里面有24个采矿权是由省国土资源厅审批的,当时批准的时候合理合法合规,现在因为被划进了保护区,就要一刀切关停,矿主们被断了生路,肯定不乐意。后续的补偿或者赔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涉及到的几千矿工的就业出路更要妥善考虑。”德阳市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磷矿大量关停,也让当地磷化工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我们的矿石库存只够使用3个月,以后所有的磷矿石都将从外地购进,每吨矿石光物流成本就要增加50元以上,还要承担矿石价格上涨的风险,这对企业是很大的考验。”三佳化工厂一位负责人说。
规模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就更难生存,据他所知,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考虑迁出绵竹,另寻发展之地。
传统磷化工的萎缩必然会给当地财政带来压力,也会带来民生考验。
为了吸纳从磷化工企业和磷矿上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口,绵竹正在引进实施一个锂电池项目,预计明年可达到50、60亿元的产值;同时,当地也在与江西上饶竞争汽车研究院的汽车试验场地建设项目,石磊盘算着,“竞争成功的话,至少能让运输矿石的司机到试验场去当驾驶员嘛。”
什邡面临同样的难题。何泽新告诉记者,前一段按规定对两个磷化工工厂进行关停整顿,“其中一个企业可能涉及破产清算的问题,可企业还有1000多职工需要安置。”
要消除数十年发展留下的积弊,对任何一级政府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对四川来说,决心已定,方案已出,如何按照中央和全省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德阳的实际情况,既妥善处置、利用好磷石膏,又能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与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