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词汇特点
2017-08-13王霞
摘要:本文把保定安国的亲属称谓词作为研究对象,对亲属称谓词构词进行研究。从亲属称谓词来看,除了语音方面的亲属称谓词首音节声调特点,部分上声词根在安国方言中表现为去声,去声表现为上声和特殊的儿尾韵。本文更专注构词方面包括词缀“老”,通俗易懂的语素组合和独特的“儿化”的特点。
关键词:安国方言 亲属称谓词 词汇
一、前缀“老”
在亲属称谓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有词缀“老”。词缀不承担词的核心意义,只是附加在词根理性意义上的附加意义。在安国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中,词缀“老”承担着明显的感情色彩意思。例如“老爷”,这个词的不同还在读音,普通话的轻声放在“爷”,而安国方言放在了“老”上,“爷”需要重读并且延长音长。“老爷”这个词在安国方言的意思是“爷爷的爸爸”。
词缀“老”在亲属词中表示年龄的大小。“老爷”“老奶奶”等表示了年龄相对来说较大的人群,具有区分亲属辈分的作用,例如“老丈人”“老爷们儿”。还有一部分词,例如“老姑”“老小”等,其中不是表示年龄大,反而表示的是年龄最小。同一种方言中出现相反的意思,但并不表示两者相互矛盾,还是因为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表示年龄大的词,其中包含着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之意。表示年龄最小的词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怜爱的情感。
二、儿化韵和儿尾韵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规律,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这种现象并不是在原音節的后面增加一个音节或音素而只是增加了一个表示卷舌的动作。例如“酒窝儿”就是直接在[o]的韵尾加卷舌动作。当音节发生儿化之后,韵母因受到前面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般普通话的儿化音变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平辈儿”“外孙女儿”“老爷们儿”等的儿化规律和普通话相同,“平辈儿”是以“i”结尾,卷舌的时候丢掉了韵尾“i”,直接加上卷舌动作。“外孙女儿”是以“ü”为韵腹,当儿化的时候需要增加一个央元音。类似的还有“长辈儿”“晚辈儿”“外甥女儿”“侄女儿”“老娘们儿”等。“儿”与前面音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不独立于词根之外单位而存在的。
安国方言中的儿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安国方言中的部分儿化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儿尾的音值受前面音素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具体规律是:前韵母尾[-u],儿尾念[u?r]”,本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儿尾韵,儿化韵与儿尾韵的区别在于儿尾韵自成一个音节,前面音节的韵尾是[u]时读为[u?r]。“舅儿[?io??r]”“妹夫儿[fu?r]”儿化之前有明显的增加一个音素“u”,发音类似于“舅(味)儿”。此规律不仅适用于亲属称谓词,在安国方言中前韵母尾[-u],儿尾念[u?r]。例如墙角儿[?iɑu?r]、红毛儿[mɑu?r]等,类似的还有路口儿[ko??r]、球儿[t?io??r],儿化后“儿”自成一个音节。儿化韵与儿尾韵的功能相同,安国方言的儿化韵和儿尾韵表示小称同时也表示爱称的感情色彩,例如“平辈儿”“外孙女儿”“晚辈儿”等。在亲属称谓词中更多的表现为爱称,呈现一种亲昵的感觉。同一个词只有一种形态,要么是儿尾,要么是儿化,它们仅仅是语音形式的不同,都表现当地人们的一种情感。
三、结语
安国方言也有着属于本地人的特色,从安国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来看,安国方言在词汇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虽然语音的特征显著,但是构词特征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亲属称谓词中词缀“老”具有相互矛盾的特定含义,还有通俗易懂的构词特征。这些都是属于安国方言中亲属称谓词的独有特征,在某些方面也折射出整个安国方言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河北省地方志编簒委员会.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
[6][清]梁章鉅.称谓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7]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吴继章.河北方言词缀发展演变的趋势及语义在其中的作用[J].语言研究,2005(01).
[9]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0]许宝花,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萧泰芳.生父称谓字析解[J].山西大学学报,1993(04).
[12]米青.亲属称谓词的变读[J].中国语文,1990(05).[13]吴继章,主编.河北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14]胡晓研.语言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霞,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字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