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伯乐在哪里?
2017-08-13叶璇
管仲与齐桓公。
尽管管仲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的争王之战中跟随了公子纠,尽管管仲曾试图刺杀公子小白,尽管管仲有许多为人诟病的缺点,但在鲍叔牙的建议下,小白还是大人有大量地选择原谅并且重用了管仲。而在此后管仲“士为知己者死”式地辅佐小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小白的霸业。由此,小白成了名振千古的明君,管仲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让“管鲍之交”的美好情谊流芳百世。
比干与商纣王。
纣王在拥有妲己后变得更加穷奢极欲,比干冒死进谏,劝纣王关注民生,结果纣王荒唐地要比干剖心证明“忠心”——于是,比干惨死。
同样是君王与臣子,齐桓公不计前嫌,宽仁大度,唯才是用。管仲何幸,他有盖世的才华,还遇到了伯乐。
比干一片鲜红的忠心,滴着淋漓的血,血流满地,苍天可鉴——但纣王视而不见。比干有惊世的眼力和众所周知的忠心,但他没能遇到伯乐——当然,这样的纣王自然再也守不住商王朝了,历史的车轮滑到了周朝。
孔子的伯乐呢,是谁?
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司寇,并且干得风生水起,国家风气大好,并且很有可能实现鲁国强大起来的“鲁国梦”。可惜好景不长。“齐人归女乐,三日不朝,孔子行。”齐国怕鲁国强大起来威胁到自己,于是使计送来能歌善舞的美色,鲁国领导人果然中计,不问政事,孔子选择了马上离开鲁国并且开始周游列国。他在这十四年的奔波里有过风餐露宿,有过与弟子失散流离,甚至遭遇过生命之虞。有一次,大家都餓了好几天,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以致子路质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
子贡曾很婉转含蓄地询问孔子的心志:“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从“我待贾者也”这句肺腑之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急于用世以及想要一展抱负的愿望——这可以解答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的原因和动力——在鲁国没有伯乐,他奔走,他放下大学问大思想家的架子,他在寻找他的伯乐——他要找到他的伯乐来实现他的理想!
纵观古今,与孔子有相同抱负的人才数不胜数。虽说“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当你发出的光没有“伯乐”来及时发现时,你会跟孔子一样,历尽艰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伯乐吗?
我想,世界上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管仲的幸运,也不会有比干的惨烈遭遇,但很多人有可能像孔子那样,即使终于被重用,也很有可能再遇到打击而与理想失之交臂。孔子很果断地选择了继续走在追寻伯乐、其实是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他知道,只有不斷地去追寻,才可能遇到伯乐,实现理想。而孔子,恰恰也是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精神,成就了他一生的伟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伯乐正是他自己。
你呢?你的伯乐在哪里呢?我相信,只要你去追寻,也一定能找到伯乐。
【点评】 千里马们都渴望伯乐,伯乐却不常有。文中用管仲、比干对比,一个幸运,一个惨烈。他们衬托出孔子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有才,坎坷,不得遇伯乐。叶璇同学的视角就是这样独特而冷静。孔子像大多数有才之人一样不得遇伯乐,但却奇傲而实在——不埋怨,追寻自己的理想,做自己伯乐。此文单就视角和立意已是上乘,何况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娴熟,行文老到。
(指导老师:杨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