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策略研究
2017-08-12余琪
余 琪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上海200120)
经济与社会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策略研究
余 琪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上海200120)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选择。2015年10月24日,央行正式放开活期存款及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上限,标志着1996年以来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迈出最具实质性和决定性的步伐。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如市场资金价格缓慢上升、非信贷融资替代效应明显等。面对定价策略不清晰、定价方法差异化不足、定价系统和数据基础薄弱、定价策略执行的协同效果较差等问题,商业银行应主动采取措施,如均衡资产负债规模增长与定价的关系、完善定价的内部工作机制、构建差异化的综合定价机制、加强定价系统建设、改进定价风险管理,不断提升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管理要求和发展需求的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定价管理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中国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然选择。2015年10月24日,央行正式放开活期存款及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上限,这标志着中国自1996年以来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最具实质性和决定性的步伐。近年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此,尽快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加快完善银行自身的定价管理策略,不断提升定价能力,已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具有紧迫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引导市场资金价格、非信贷融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市场资金价格缓慢上行,银行负债成本有所增加
目前,商业银行负债类型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各类存款。截至2016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214.82万亿元,其中本外币存款155.52万亿元,占比72.40%,仍居绝对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以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各档期利率均呈缓慢上升态势(见图1),升幅在23%~37%之间不等,表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有所增加。
图1 2015年10月23日—2016年10月23日Shibor主要档期利率变动趋势[1]
(二)非信贷融资占比提升,对信贷融资替代效应明显
利率市场化推动了信托、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发展,社会融资的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优质客户,不再将贷款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资金来源,而转向信托、债券、股票等非信贷融资渠道。2015年3季度以来,非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由24.89%升至27.49%,同比增长10.45%,而同期信贷融资占比呈下降态势(见表1),替代效应明显。
(三)银行净利息差收窄,效益指标逐年递减
利差大小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息差收窄是大概率事件。[2]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呈逐年下降态势,两年复合递减率为—1.67%~—17.69%不等,其中2016年递减幅度明显,为—12.70%~—26.42%不等(见表2)。净利息差的逐年缩减,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冲击。[3]银监会监管数据显示,2015年3季度以来,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在18%左右(见表3)。
表1 2015年3季度以来社会融资结构变动情况[4] 单位:万亿元
注: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口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信贷融资”“非信贷融资”“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四项指标。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的相关数据未见公开,故上表只列示“信贷融资”和“非信贷融资”的数据。
表2 2014—201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净利息差变动情况 单位:%
注:净利息差(净利差)=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其中,因中行未披露相应数据,故采用其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数据。净利息收益率(净息差)=利息净收入/平均生息资产余额。
数据来源: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年报。
表3 2015年3季度以来我国各类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变动情况[5] 单位:%
(四)银行存贷比指标上升,流动性管理难度凸现
在利率管制时期,影响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是银行品牌、服务水平、地理位置、网点数量等非价格因素。利率市场化后,价格因素成为影响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最重要因素,存款的稳定性将大幅下降。同期,随着金融市场的放开,理财、信托、保险、证券资管计划等产品也对传统的银行存款形成替代,造成商业银行存款波动频繁,流动性管理难度凸显。银监会监管数据显示,2015年3季度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逐季上升,流动性指标则起伏波动(见表4),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始终存在。2016年银行间货币市场出现“钱荒”,更是直接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不足。
表4 2015年3季度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5] 单位:%
(五)应对市场化挑战,金融创新需求增加
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创新相互促进。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资金成本上升、净利息差缩小、利率风险加大等方面的挑战,金融机构会加快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运用不同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增加盈利并分散风险。例如,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引入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NOW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SuperNOW账户)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创新金融产品。目前我国银行业整体利差进入下行期,商业银行应尽快摆脱依靠做大存贷款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应对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抓紧时机开展金融创新,大力拓展非利息业务,提高综合收益,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影响,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利率市场化彻底改变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价格的决定方式。近年来,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在定价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实践,实施全额资金计价,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定价方法,加快了定价系统建设。但是,与商业银行所处经营环境的要求相比,其定价管理策略仍有改进的空间。
(一)定价策略不清晰
商业银行在定价策略制订中,有时缺乏整体性思考,主动性不强,难以及时跟进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变化。一是商业银行主动定价管理意识弱,忽视量价综合平衡,导致在规模、效益、风险之间经常出现摇摆,比较典型的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冲时点”现象。二是商业银行缺乏与其业务战略相匹配的主动定价策略,要么基于央行基准利率“一浮到顶”,要么在市场竞争对手的报价基础上粗放式加点,更多则是从银行自身成本和回报的角度考虑定价,而没有动态地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也缺乏价格弹性分析和客户关系分析,有时给价格不敏感的客户提供优惠,有时却用缺乏竞争力的价格赶走潜力客户。三是商业银行的定价策略往往较为笼统,事前没有量化的指导目标,导致各级分支机构在定价策略执行中随意性大;并且事后又缺少对执行情况的评价及监督,不能根据市场走势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定价策略的前瞻性、及时性、契合度都有待提高。
(二)定价方法差异化不足
商业银行在选择确定定价方法时,不太注重客户、产品间的差异,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一是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差异化分类不足。在定价方法上商业银行对大中小客户采用统一的资本回报率,而没有从规模、行业、风险、地域等进行多维度考虑。银行的不同客户群有风险对冲效应,采用统一的资本回报率,会造成大型客户群业务逐渐萎缩,小型客户群占比加大,风险对冲效应减少,不利于银行业务持续稳健地发展。二是授权差异化不足。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管理中,统一的价格授权忽视了不同区域、不同分行自身客户结构和竞争环境等资源禀赋的差异,会造成授权不足和授权过度并存,使价格政策的执行不能取得最优效果。三是产品差异化不足。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大多是迫于同业竞争及央行要求被动调整,而不是以对客户敏感度、市场反应和成本收益的科学预测及分析为主要依据。贷款定价中,由于历史数据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差异化计量水平仍有待提高,商业银行更多是侧重信用风险计量,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关注不够。中间业务定价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金融市场、财务顾问等新兴业务研究不够,缺少差异化和精细化的定价安排。
(三)定价系统和数据基础薄弱
商业银行现有的定价管理系统在计量技术上比较落后,历史数据的质量也不高,难以对定价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一是定价数据库不健全,基础数据缺失,各项成本难以精确计量并分摊到具体的产品和客户,如CRM与管理会计数据未集成,手工台账和中间收入缺乏从客户、产品维度的数据归集等。二是定价数量分析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缺少在业务领域通过量化模型指导定价,在定价模型方法上仍属于粗放式管理,多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部分环节仍停留在手工计算,而国外同业已广泛采用量化计量方法。三是定价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不足。当前仅有少数商业银行建立了专门的定价系统,且多以单一产品定价系统为主,从产品、客户二维角度考虑的综合定价系统基本没有,为此,亟需基于实时的业务与交易处理系统,开发相应的定价信息管理系统,为定价管理提供支持。[6]
(四)定价策略执行的协同效果较差
由于定价管理职责比较分散,商业银行在定价策略的执行中,各级机构间的协同较差,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一是商业银行定价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总行层面统一的顶层设计,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比如,总行的价格管理部门虽将银行产品定价权授予分行,但同时又对总行的业务部门设置了价格指标,结果是,总行的业务部门也要对分行的价格执行进行管理。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价格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双线管理,在部门间目标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分行在价格授权执行和客户综合定价方面的灵活性。二是不同的分行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价规范,常常对同类甚至同一客户提出不同的报价,并且彼此间定价差异大,易引发商业银行内部价格竞争。
三、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改进定价管理的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要主动顺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以利润目标管理为硬约束、以产品价格体系为核心、以体现区域差异和客户差异的适度授权为支撑、以系统数据为依托,融合各类管理和计量工具,不断完善定价管理策略,提升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管理要求和发展需求的定价能力。
(一)以效益为中心,均衡资产负债规模增长与定价的关系
商业银行应当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通过科学的定价管理,平抑不顾效益、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倾向,实现“量价”均衡的良性发展。
1.强化目标利润管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商业银行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应有的市场地位,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首先,将目标利润管理作为定价的出发点,提升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定价水平的内生动力。一般而言,在战略规划、风险偏好等既定的前提下,目标利润并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利润追求反而不利于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经济趋势、市场变化和信贷规模,制订良性的目标利润策略,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利润约束引导理性价格竞争。其次,差异化设置利润目标。根据商业银行资源禀赋的差异,将目标利润分解到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在利润、价格和规模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制约。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不同的业务条线,采用差异化的目标回报率。其中,对大客户集中的区域,应给予较低的预期回报率,以量补价,提升总量效益贡献;对小企业客户,由于其经营活动稳定性差、财务报表不健全、缺乏合格的担保或抵押品,风险成本较高,并且业务额度小、期限短,单位作业成本远高于大型企业,因此应适度提高预期回报率。不过,解决小企业贷款风险高和成本高的出路,并不是一味地提高贷款利率。这是由于能够承受高价格的往往都是风险比较高的客户,因此,盲目提高贷款利率会出现价格上的逆向选择。近年来集中爆发的钢贸小企业贷款风险就是明显的例证。
2.优化资产负债增长策略。商业银行应当以目标利润为硬约束,通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发展策略,兼顾规模增长与定价的关系。第一,统筹安排资产负债的增长计划,根据市场地位、股东回报等战略目标,在适度稳健、追求长期价值增长的总体风险偏好下,明确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承担水平,对资产负债的结构、期限、定价与风险偏好匹配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兼顾效益、规模和风险指标。第二,着力构建包括期限偏好、客户偏好、产品偏好等在内的利率风险偏好策略,用于影响经营行为和定价政策,并决定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总量。根据风险偏好进一步细化制定资产负债结构的增长策略,如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策略、长期限和高成本负债策略、同业存款等稳定性差的负债策略、长期限和固定利率贷款策略等,以统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导向,引导定价行为。第三,均衡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中间业务定价模式,建立基于客户的综合定价机制,促进综合化经营,努力重构最佳经营模式。[7]
(二)强化分工与协同,完善定价的内部工作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明确定价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中的职责安排,强化管理中的分工与协同,使定价管理的内部工作机制更趋完善。
1.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决策机构。商业银行应由价格、产品、客户、风险、成本等管理部门组成决策机构,共同负责定价的目标、战略、策略和方法,对产品和服务的定价预案或授权预案进行审定,并决策与定价相关的重大事项。产品基准价格、定价授权底限以及定价考核目标等,均应由价格决策机构统一制定。价格决策机构还应建立价格协同会商制度,明确协同定价的任务目标。
2.以核心产品为基准构建定价体系。商业银行要按照“以产品定价为基础,结合客户综合定价”原则,制订产品标准价格体系。其中,价格管理部门应牵头选择具有示范性的产品,将其价格作为基准定价,并以基准定价为基础,构建产品标准价格体系。如可探索将一年期定期存款或流动资金贷款的价格确定为负债类或资产类产品的基准定价。产品管理部门应依据基准定价,充分考虑成本收益以及客户关系,就各自管理的产品或服务提出定价预案,报价格决策机构审定。在定价预案制订过程中,成本管理、风险管理部门则应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数据支持。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生成机制。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简称FTP)能够实现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各业务中心的资金全额有偿转移,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过去,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主要依据央行公布的利率制订,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利率市场化之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要快速、准确地反应市场和利率的变化趋势,并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为此,对商业银行而言,一要主动参与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探索建立基于市场资金成本、运营及风险成本、合理回报要求的内部基准利率曲线,实现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市场资金价格的无缝衔接;二要推进对贷款提前还款、存款提前支取等客户的行为分析,将流动性风险、期权风险等因素纳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积极探索FTP在票据、理财、同业等新兴业领域的应用拓展;三要加快实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由部分差额过渡到全额转移,发挥FTP定价在总行与分行之间的疏导作用,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8]
4.建立商业银行价格指导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由价格管理部门牵头,各产品管理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定价方案的执行,并就定价方案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指导。其中,产品管理部门和客户管理部门应当把握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市场信息,把定价内嵌到业务流程中去;成本管理部门负责复核和审查定价中的资金成本、资本金消耗成本;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把握定价中的风险成本;业务部门则要通过定价模型,按照每笔业务的特性动态计算并执行定价,定期进行定价漏损的检视,必要时应开展重定价。同时,价格管理部门还应组织各产品管理部门对定价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发布监控报告,适时对个别定价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三)精细化策略安排,构建差异化的综合定价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产品与服务的特点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制订差异化的综合定价策略,并完善差别化的授权体系,确保定价策略得到有效执行。
1.资产负债定价差异化。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差异化的资产负债定价策略。一是完善资金成本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增长需求,合理设定资金筹措规模,并周期性地跟踪市场收益率曲线变化,对不同期限、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进行差异化引导,综合把控资金成本。二是精细化资产风险定价。资产风险定价决策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和资本充足率。通过精细化风险计量,计算出商业银行可承受的风险成本,并综合其资金、人力、运营等各类其他成本,匹配适当的资本回报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定价。三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产品的期限匹配。资产负债产品的期限错配极易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定价过程中,须充分把握资产负债产品运用的实际期限,根据产品的利率敏感性和本金现金流,体现期限管理。
2.产品定价策略差异化。差别化定价就是基于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价格的定价策略。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从产品和客户的维度细分目标市场,实施差别定价。一是对单一产品和组合产品实施不同的报价。通过组合定价中的低价策略提升产品覆盖,密切银企关系,提高客户综合贡献。根据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即对创新型产品,可以采取较高的价格水平;对成熟期产品,则采取跟随市场的定价策略。此外,根据利率周期的不同,实施差异化定价,即在利率上行周期,对于存款可给予客户适当的优惠报价,对于贷款则要缩短利率重定价期限,加快利率浮动频率;而在利率下行时,则采取相反的策略。二是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报价,主要根据客户的规模、等级、综合贡献、战略意义等因素进行差别化定价。原则上针对一般客户采用标准化价格,而对重点客户则体现定价的差别化,采用综合定价。一般而言,客户信用等级越高,合作业务规模越大,综合贡献越高,价格水平可以越优惠。
3.价格授权差异化。一是层级、区域授权差异化。对商业银行价格决策机构、价格管理部门、产品管理部门、客户管理部门(包括分支机构)的授权,应体现层级和区域的差别化,适用不同的权限。其中,对价格波动频度高、幅度大的产品管理部门,应给予较大授权;对分支机构的授权,可以根据其不同定价管理能力、客户结构、同业价格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建立分级授权管理体系。二是产品授权差异化。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建立差异化的授权管理体系。在存款方面,根据不同期限、不同金额、不同客户等级等因素设定差别化的价格授权方案;在贷款方面,根据客户的不同信用等级、不同贷款规模、综合贡献大小等设定差别化的价格授权方案。三是灵活调整授权策略。当经营目标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相应的授权策略也应有所调整。在重点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客户数量的阶段,应适度扩大价格授权;在重点提升盈利水平的阶段,应适当控制价格授权。
(四)完善定价模型和工具,加强定价系统建设
通过优化完善量化的定价管理模型和系统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及时、清晰地了解与评估定价管理策略执行的效果。
1.完善价格管理工具的应用。产品定价既要反映供求关系,也应综合考虑运营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等。为此,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基于成本、风险回报和市场需求的定价模型,主动预测和量化定价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价格评价及试错指标体系,定期根据市场对价格的反应及时调整价格。一是开发计量工具。完善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利润回报的管理工具体系,为提升定价管理能力夯实基础。如在风险成本计量中,应进一步完善内部评级法,提高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和期限测算估值的准确性,提高风险成本计量的精准性。二是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价值、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价格水平,对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的成本和风险补偿进行精确核算,开发相应的较为简便的定价管理工具,并将定价模型格式化,方便快速测算,提升定价效率。三是加强量化工具的运用,合理运用数据模型,同时考虑经济周期性影响,对数据结果进行修正,提高基础数据质量,进一步减少模型风险。[9]
2.深入挖掘和利用数据。数据的应用对定价管理尤为重要,及时分享数据信息并作出定价,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通过数据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与价值产出相对应的时间与成本的投入,以取得投资回报率最大化。第一,重视经验数据的累积。鉴别可用来评估和计算成本收入的数据,重视积累相关历史数据,既包括市场价格数据,也应包括历年的业务数据、收益数据、风险数据;确定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发掘的处理程序,并使相应的处理程序与业务或服务流程完全整合。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的数据资源进行识别,确保数据的相关性与准确性,设计分析框架,实施数据分析对定价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充分利用风险计量技术,强化对债项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损失率、经济资本、风险成本、风险回报等风险指标的分析和验证,突出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定价的精细化支持效用,在定价中融合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要求,进一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第三,积极开展分类数据发布。协同成本管理、产品管理、客户管理、风险管理等部门,建立价格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机制,加强日常通报,将分析结果作为定价管理的主要依据,并推动各级机构对定价管理进行持续改进。
3.强化定价系统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差别化定价能力,仅仅依靠经验判断、手工操作已不现实,必须依靠完善的定价系统支持。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定价系统的开发建设及配套数据的支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定价系统,加强对重点客户的综合定价,深度挖掘综合销售机会;固化定价管理相关作业流程,包括价格测算、定价审批、漏损分析、重定价以及后续跟踪等工作;建立自动化、标准化的配套机制,加大成本信息、历史业务、产品信息、风险信息等数据集成,以确保信息之间的一致性。
(五)改进管理方法,完善定价风险管理
相对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有所欠缺。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定价相关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利率管制放松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加剧,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如不加以有效管理,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2016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更新了2004年以来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计量的标准化框架。为此,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加强对利率风险敞口的准确估值,实现投资组合与资产负债结构的调峰配合,积极探索利用表外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对冲,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限额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便及早发现主要市场利率关系变化、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等问题。
2.强化流动性管理。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资金流动特点,把握利率变化环境中所面临的当前和未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管理流动性。一是加强对负债的主动管理,建立负债的流动性特征与负债定价数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确定负债价格水平,主动控制负债端的期限结构。二是积极推动主动负债,明确各期限负债的结构配比,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开展市场化定价程度较高的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外币存款等业务,提升短期流动性补充能力。三是加强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当商业银行的生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较高时,应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对资产期限结构或负债端定价水平进行调整。
[1]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EB/OL].(2017—02—28)[2017—03—19].http://www.shibor.org/.
[2] 霍默,西勒.利率史[M].肖新明,曹建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93—595.
[3] 巴曙松,李慧华.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7—100.
[4] 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EB/OL].(2017—04—14)[2017—04—21]. http://www.pbc.gov.cn/.
[5] 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季度)[EB/OL].(2017—02—22)[2017—04—21].http://www.cbrc.gov.cn/.
[6] 黄礼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研究[J].金融会计,2014(5):43—48.
[7] 朱骊禧.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J].金融经济,2017(1):87—88.
[8] 戴斌.提升商业银行定价能力[J].中国金融,2014(2):72—73.
[9] 田华茂.提升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定价能力[J].银行家,2015(9):82—84.
[责任编辑:郭艳云]
Research on Commercial Banks’ Pricing Management Tactics in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YU Qi
(Company Business Department, Shanghai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Shanghai 200120, China)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the major dimension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concerning financial field, as well as the rational choice of better utiliz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n October 24thof 2015, the PBC proclaimed to lift the upper interest rate limits of current deposit, fixed deposit within one year, agreement deposit and call deposi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RMB had made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substantial step since 1996. In past few years, the advance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has brought many changes, such as the slow promotion of price level in funds market and the obvious substitution of non-credit financing for credit financing. Confronted with unclear strategy pricing, insufficient pricing methods, weak of pricing system and data basis, poor cooperation in fulfillment of pricing tactics and other problem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take positive measures, such as balanc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icing and the increase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ptimizing the inner mechanism of pricing, differentiating the comprehensive pric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icing system and advancing the management of pricing risk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ricing 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to adapt to market changes,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nee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pricing management
2017—05—11
余琪 (1972—),男,安徽桐城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
F832.33
A
1674—3199(2017)04—0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