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武立命”:武术教化之道

2017-08-12王美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化精英武术

王美娟

教育,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过程,任何教育都应该是对一个人的全方位的培育,不仅关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更关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培养。教化,其外延要比教育宽泛得多,既包括教育,同时还包含着感化的意蕴。也就是说,教化是通过教育来感化人、启迪人。当今社会之教育却多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思想和品德的培养,且武术教育更是越来越成为一个技能的传习所。面对当今习武人群普遍存在传统美德及核心价值觀缺失的社会现象,鲁东大学唐韶军博士在其专著《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中明确提出,武术教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作用。该书让读者在重温武术价值与功能的同时又平添了一丝新意:武术教化,就是通过三个不断提升的境界把武术人培养成“以武立命”的武术精英的系统过程。

何为武术精英?我们常听说社会精英、政治精英或商业精英等等,却鲜有人论及武术精英,而《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一书首次向读者展示了武术精英所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品质。首先是武功高强。要想成为武术精英而不是文化精英、经济精英等其他的社会精英,就必须有高强的武功。如果武功不高或干脆不会武功,就无法担当起武术精英的职责,更无法行使武术精英的社会权力。其次是道德高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甚至到了“泛道德化”的程度,以德行为核心的人品历来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指标。社会各行各业都讲究“以德为先”“以德为重”,而武术界又尤为突出。所以,只有那些道德高尚的习武者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信誉、树立威信,最终为“以武立命”的武术精英积累厚重的道德基础。成为武术精英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积极入世。即武术精英必须有一种类似于“以武行侠”的义举行为,当然,武术精英的社会行动都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像侠客那样率性而为,甚至“以武犯禁”。在《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一书中,武术精英的义举行为主要表现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事务,主动担当村落安全的防卫工作,自愿参与民事纠纷的调解,甚至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应该说,作者对武术精英的认定是比较全面而又深刻的,他突破了仅从“德”“艺”双馨两个方面来评价武术人的传统惯例,而创新性地把“以武立命”的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囊括其中,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社会评价武术人的一个新标准。按照这一评价标准,作为一个习武之人,即使武功高强、德高望重,如果对社会公众事务漠不关心,既不愿付出也没有贡献的话,我们也不能把他当作武术精英来看待。那么,武术精英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也就是说,武术精英是如何训练或培养出来的呢?那就应当归功于“武术教化”的作用了。

李景林先生曾说“文化的核心是教化”。如果把武术看作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那么“教化也就成为武术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诚然,任何教化之学都有极强的目的性,比如儒家学说就是要把人教化成“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与“文”相提并论的“武”的教化目标是什么呢?似乎鲜有人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作者深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启示,大胆并具有创新性地将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概括提炼为武术教化的三个层次,即注重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生存教化”,关注社会和尊重需求的“生活教化”以及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生命教化”。将武术教化的最高境界定位在“以武立命”的“生命教化”层次,正是本书的创新点和学术价值所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又称“需求金字塔”,即这五类需求按照“金字塔”形状依次由较低向高发展,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武术教化的三个层次“生存教化”“生活教化”和“生命教化”的相互关系亦是如此,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具备足够驱动力。《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一书中将此称之为三种境界,堪称本书的点睛之笔,因为“境界”一词更能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手法,使题目豁然提升到了一种诗意的范畴。

武术教化的第一层境界,就是“教其生存之术”,即“生存教化”。生存是人存在于社会的首要条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武术通过防身技术的教学与训练强化了武术人的防身意识,使之体会到什么是危险,并学会如何在技术和意识上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避免危险;同时还通过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练和无所畏惧胆气的锻炼塑造了武术人在生存危险面前无所不能的气概,使之敢于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勇于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应对各类险境,始终在生存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如作者所说,武术“生存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武术人教化成生存环境中的“强者”。

武术教化的第二层境界,就是“教其生活之法”,即“生活教化”。“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说的就是在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教化便开始了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如果生存问题基本上解决了,那么就要教化大家在一起过日子了,即教其生活之道。然而,众人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就总得要立个规矩。对没有经过教化的动物界来说,这个规矩就是“拳头”,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比如猴群,猴王总是靠“拳头”打拼出来的。而人类则不同,在生活中除了拳头以外,还通过教化让人们掌握了另一套生活规则。这套生活规则在儒家那里叫“仁义礼智信”;在道家那里叫“无为”;在墨家那里叫“兼爱”;而到了武术人这里,就成了“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了“未曾学武先学礼”,成了“行动坐卧都是拳”。武术人的这套生活规则,或生活之道都是在试图说明世人心目中理想武术人(武术精英)的形象是什么,更是在教化武术人如何在生活中按照理想化的形象来约束自己、规训自己。说到底,任何教化都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教化,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仪式、风俗、习惯等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符合施教者的意图。由此,作者将武术的生活教化归结为“德教、礼教和行为教化的合成”,这种高度的概括与总结既合理情理又准确地抓住了武术生活教化的本质。那就是,要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化将武术人的生活之道普遍化、常态化、习惯化,最终将武术人教化成生活中德才兼备的“能人”。

武术教化的第三层境界,就是“教其生命之义”,即“生命教化”,或我所谓的“以武立命”。这是武术教化的最高境界,也是无数习武者终其一生孜孜追求而又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命”是一种具有传承功能的载体,它超越于生命和性命之上,有天命、使命的意思。而“立命”则多与“安身”并用,称为“安身立命”,也就是“生活有着落, 精神有所寄托”。这意味着“安身立命”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生存、生活需求的基本保障,另一个就是个人生命的依归、追求等社会和精神需求的实现。所以,武术人在生存有保障、生活有着落的情况下,就该考虑自己的精神寄托了,这正是武术生命教化的意义之所在。那么,武术精英如何“以武立命”呢?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恐怕是最好的答案了。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应该自暴自弃,而应潜心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如果得志了,就要尽力让天下人(老百姓)都能因他而受益。而对于一个武术精英来讲,其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果没有機会为民族、国家、天下人服务,那么他就应该安分守己,勤修苦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和修养,决不能做危害社会和破坏伦理道德之事;而当他有机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时,就应当勇往直前、义无返顾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正如《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一书所强调的:武术精英应该心怀天下,充分利用自己的武功维护大众的幸福安康,无论何时、何事、何处都要有一种“纾解人间不平”的正义感,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一种“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我认为,一个武术精英如果确实具备了这些品质,完成了这些使命,那么,就完全可以说他已经做到了“以武立命”,真正成为了一个生命意义上的“英雄”。

总之,武术的“生存教化”“生活教化”和“生命教化”这三个“境界”并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关于武术人的人生教化系统,使武术人终生都在不断地接受着教化。虽然大部分习武者终其一生也不能够成为一名武术精英,但是武术精英的品质却始终是他们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和人生目标,它时刻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朝着有助于自我完善、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方向奋勇前行。这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之处。比如,作者在武术教化“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分析中,对“历时性”的论述就有待商榷。作者认为,在“历时性”上“三境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其侧重,社会动荡时期以“生存”教化为主,而和平繁荣年代以“生活”教化为主,国家危难之时则以“生命”教化为主。如果以此为据,那么,在当今和平繁荣时期,就应该以“生活”教化为主,而不再重视强身健体的“生存”教化和为国为民的“生命教化”了,这显然有失武术之“全面育人”的教化宗旨。然而,这些美中不足,也正是作者将来需要不断修缮和提高之处。当把这些问题和思路都理清之后,相信作者的学术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从“以武立命”的视角来看,《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就是在论证“社会人武术化”和“武术人社会化”两项教化任务。首先,通过武术的生存和生活教化把社会人训练、培养成拥有一技之长的武术人;然后,再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武术人身上形成独立的个性心理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然,毛泽东的这句话是对一个社会精英提出的高标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但是,我们武术人也可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行,逐渐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已然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因此,我认为,它是武术教化领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教化精英武术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秋夜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