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策略

2017-08-12张海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阅读训练非连续性文本

张海萍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这类文本足够的重视,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相融。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选材上应站在儿童立场,训练时应基于儿童的关键能力,解题中要帮助儿童形成基本能力。

[关键词]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52-02

“非连续性文本”近年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此类文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那么,一线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我们该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一、选材:站在儿童立场

任何一种学习,只有站在儿童立场,才能让儿童获得可持续的、完整的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如此。

(一)以唤起儿童兴趣为目标

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学习兴趣的唤起。试想,一个无趣的训练,怎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呢?所以,教师应尽量选择形象美观、妙趣横生、活泼可爱、充满童趣的文本材料来指导,并设计有趣的题型。这样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例如,根据《食物的消化时间表》,可以设计题目:

(1)小红下午2点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赛前不宜吃太饱,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中午吃什么比较合适? ( )

A.猪肉、面包、牛肉 B.香蕉、牛肉、鸡蛋

C.芋头、猪肉、豆浆 D.苹果、牛奶、面包

(2)小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给他提些建议。

这个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奇妙且充满科学意义的话题,同时与大家的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看到这样的话题,学生的兴趣就上涨了,迫切地想要探究其中的奥秘。同时,解题的过程也会有为他人出谋划策的感觉,学生乐于接受,情趣也被激发了出来。

(二)以适合儿童接受为前提

阅读训练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年龄等因素,准确把握好年段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一个前提,即阅读的文本应该是简单的、基础的、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说,教师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在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提出要求即可。因此,我们的阅读训练设计更多的应该是停留在信息的提取与处理层面,而不需要进行过于复杂的判断与推理。

例如,根据《莫高窟》的资料链接设计题目:

(1)说出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2)你想去莫高窟吗?说说你想去或者不想去的理由。

本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基本信息的提取,同时考虑到自我表达,考查的是学生检索、参照以及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把握好学段的阅读目标特征,准确定位好认知基础,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若题目设计成“请你谈谈莫高窟的文化价值”,这样就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三)以贴近儿童生活为基准

非连续性文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生活性,其在生活中实用性突出,被广泛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与儿童的生活贴近。教师在设计题目时,首先在选材上就要倾向于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更乐意去读,同时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题。

例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题目:

暑假里,五年级学生罗小贝和妈妈准备一起去杭州看望外公、外婆。爸爸提前帮着订了两张火车票(出示图)。请你代替罗小贝回答妈妈的问题。

妈妈:爸爸订的是什么时间的火车票?我们坐哪趟列车?

罗小贝:

妈妈:到时在哪儿等车?

罗小贝:

妈妈:你的座位在哪里?

罗小贝:

读懂车票信息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学习与生活结合,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与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训练:基于关键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在新课标中已经有了全新且明确的定位。媒体时代,能够有效整合那些以碎片化状态呈现的大量信息,将成为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大价值所在。因此,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及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信息提取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阅读训练时常常用来考查学生的内容。

例如,阅读《图书馆开放时间表》,给出的阅读材料是某地区五个图书馆从周日至周六每天的开放时间安排表,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其中的一个图书馆星期三什么时候关闭、哪个图书馆星期五晚上还开放,以考查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比如,阅读《小儿感冒颗粒》说明书后,设计题目:

(1)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

A.亮亮感冒冲服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又服了小儿感冒颗粒。

B.亮亮10岁了,一天喝了三次小儿感冒颗粒,每次喝两袋。

C.亮亮服用了三天症状不见好转,妈妈带他到医院就诊。

D.亮亮是过敏体质,感冒期间服用了小儿感冒颗粒。

(2)亮亮体温39度,可以服用此药吗,为什么?

这样的训练,学生必须对照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推断,这就训练了学生简单推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高级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除了课堂教学外,利用文本进行阅读训练也是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出示莫言的资料链接,设计这样的题目: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预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崛起。请你用精美的语言给他发个短信表示祝贺。(30字左右)

这个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本,了解莫言的信息,准确表达心中的祝贺,并用短信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检测。

三、应答:坚持形成能力

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关键能力,这是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所坚持的原则。那么,学生该如何来解题呢?这也是我们训练的重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不同于连续性文本,只有通过图文转换,理清碎片式文本的关系,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思路与角度。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释信息,才能在阅读与解答时做到准确、到位。

(一)强化检索,提取有效信息

检索是指从文献资料、网络信息等信息集合中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资料的过程。在做题时,我们应指导学生学会在众多的信息中,通过删选,快速提取有效信息。

1.聚焦关键词。首先通讀文本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读文本,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关键词。

2.关注细节处。细节决定成败。解读文本亦是如此。阅读时要善于深入文本的细节之处,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文本的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往往隐藏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广告牌上的活动截止时间、公告栏里的备注、统计表中的数据、信件中的落款等。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丝毫不放过细节处的信息。

(二)强调整体,正确分析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都是片段式、碎片化的,在阅读时容易出现知识零碎、不够系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把握好文本的核心问题或者核心思想。在做题时,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提炼出主要信息,同时,在不连续的材料中找到关联之处,正确分析信息。

(三)学会探究,准确判断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非常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找到的关键词入手,探究它的内涵,根据词义进行辨析;可以自己质疑,然后进行定向阅读,在任务驱动下进一步明确信息。

(四)基于生活,综合运用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有着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技能转化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答题。比如,阅读《手机使用说明书》后,说说如何使用手机来听音乐。这时,学生就可以综合运用文本和生活中的信息,来丰富答题的要点。

随着人们对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重视,这类文本必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针对这一趋势,我们要在教学中给予这类文本足够的重视,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相融。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邱荣珍.非连续性文本的备考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5(4).

[3] 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7).

[4] 周新霞.挖掘设计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寻绎[J].江苏教育,2012(12).

[5] 倪庆中.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的价值追求[J].教学与管理,2015(5).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训练非连续性文本
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