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36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单打决赛解析及技战术发展动态研究

2017-08-12徐君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技战术乒乓球世界杯

徐君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36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单决赛中马龙和樊振东的竞技表现进行分析、评估,总结、提炼新塑料球实施后乒乓球技战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正手进攻能力依然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导因素;“快速衔接”正在演变成为新的“制胜范式”;“变化能力”在高水平比赛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专项体能尤其是力量素质的作用更加凸显。

关键词:乒乓球;技战术;竞技表现;世界杯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4-0097-06

Abstract:The article conducts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n the athletic performance of Ma Long and Fan Zhendong in the 36th Table Tennis World Cup men's single final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Based on this, it summarizes and extracts the latest technique and tactics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after the use of new plastic ball. The results include: forehand attack ability is still the dominant factor of win in competition; "Fast Connect" is evolved into a new "winning paradigm"; "Changing A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high level competition; the effect of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especially the strength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Key words: 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 athletic performance; Table Tennis World Cup

2015年10月18日,第36届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单打决赛在两名中国运动员之间展开,最终经过4局鏖战,马龙以4[KG-*3]∶[KG-*3]0力克樊振东夺冠。众所周知,乒乓球世界杯赛是国际乒联排名前16名间的比赛,同时,本次世界杯赛是距离2016年里约奥运会最近的世界大赛,各国强手无不对其倍加重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本届世界杯赛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乒坛新锐樊振东和老将马龙之间的冠亚军争夺战,尽管比分呈现“一边倒”的情况,但两人在决赛中所展现出的世界超一流水准的对抗[1],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对决的视觉盛宴,更从竞技表现层面将此次比赛推向了最高潮。同时,本届世界杯赛作为新塑料球实施后的重要赛事,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将乒乓球运动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本研究主要对决赛中运动员整场比赛竞技状态表现进行深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归纳、总结当前乒乓球技战术表现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期为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技战术风格塑造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36届世界杯男子单打决赛中马龙与樊振东的竞技状态表现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CNKI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准确把握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研究现状。

1.2.2录像观察法

对第36届世界杯男子单打决赛的比赛录像反复观看,设计分析思路,确定观察指标。

1.2.3数理统计法

1)主要采用乒乓球技战术领域的主流分析方法——三段指标评估法,对2名运动员的发抢段(1、3板),接抢段(2、4板)和相持段(5板以后)的得分率和使用率进行统计,并对正、反手的使用率、得分率和贡献率进行了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运动员在各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和总体竞技状态表现(见表1)。

2)非参数检验(U检验)

3)其他指标界定

上手后的衔接能力,指比赛中双方任一运动员上手后连续2板(包含上手这一板)及以上的强对抗。

2结果与分析

2.1马龙与樊振东整体竞技实力对比分析

由表2统计结果可知,马龙在各阶段的得分率与使用率的评估结果均优于樊振东,说明马龙在整体竞技实力上强于樊振东。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马龙在各段得分大致相近,说明其各段竞技实力比较均衡,无明显漏洞;相比较而言,樊振东发抢段得分过少,得分主要集中于相持段和接抢段,说明其发抢段得分能力不足,各段竞技实力不够均衡。

在發抢段上,马龙的优势最大,其评估等级为优秀,而樊振东则不及格。在得分率上,马龙为72.7%,比樊振东高出28.3%,马龙在此段得16分,与相持段持平,占各段总得分的三分之一强,但在失分上却远远低于相持段,这也是马龙取胜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樊振东在此段得分率较低,仅为44.4%;而使用率更低,仅为12.3%,说明樊振东在发球后受到马龙接发球的制约比较大,很难为第3板抢攻得分创造机会。

在接抢段上,马龙与樊振东的评估等级分别为优秀和良好,马龙仍然具有较大优势。在得分率上,马龙比樊振东高出32.1%,具体得失分表现为马龙与樊振东同得12分,但比樊振东少失12分,说明马龙在接抢段的得分效率远远高于樊振东。在使用率上,樊振东比马龙高16.4%,说明樊振东接发球抢攻意识强,抢攻比较积极。

在相持段上,二者的使用率都较高,几乎接近整场比赛总得失分的50%,说明该段的得失分对二者的影响都较大,但对二者整场比赛的影响程度不同。马龙此段的得分率为45.7%,略低于50%的标准,在马龙整场比赛中发挥第二位的作用。对于樊振东而言,此段得分率虽为36.1%,但使用率最高,导致该段失分超过其总失分的一半,因此该段对樊振东整场比赛的胜负影响最大。相持段得分率低于马龙,不仅说明樊振东在相持段处于劣势,而且也反映出樊振东在发抢段和接抢段比较被动,这种被动进一步延续到了相持段。同时,二者在该段得分率都不高,说明由于对手在接发球抢攻环节带来的压力,发球方想要将比赛带入有利于己方进攻态势的相持段并不容易。

上述分析说明,马龙不论在整体实力还是局部实力上都强于樊振东,夺冠理所当然。并且,这一比赛结果与赛前直播室杨影解说员的分析基本一致,杨影在赛前即认为马龙获胜的概率会更大一些。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马龙历经国家队近10年的主力位置磨练,多次参加世界大赛,且有世界杯夺冠的经历,大赛经验丰富,而樊振东作为18岁的年轻小将,进入国家队主力层的时间还较短,缺乏参加世界大赛尤其是决赛的经历,大赛经验相对欠缺;二是马龙虽多次参加世乒赛,但屡屡与冠军失之交臂,无论是意志品质还是对冠军的渴望程度都要远远强于樊振东,而樊振东在此之前从未有进入世界大赛决赛的经历,此次虽渴望夺冠,但渴望程度和抗压能力要远远弱于马龙;三是马龙参赛角色定位恰当,立足于“拼对手”。正如马龙赛后所言“在世界杯决赛场上,我没有把樊振东当做18岁的年轻队员,而是把他看做无论技术实力还是比賽能力都和我旗鼓相当的中国队绝对主力,所以从比赛开始到结束,我没有一点保守,没有一点想利用经验的想法,始终立足于拼对手,一直保持主动,这是我获胜的关键。[2]”

如表3、4所示,马龙首局发球轮得分率为37.5%,接发球轮得分率为80%,分别高出樊振东17.5%。其中,接发球轮得8分,接抢段和相持段各得4分,成为取得本局胜利的关键性因素。综观本局的发展态势,马龙开局发球抢攻上手积极,侧身的频率也较高,但由于发球轮正反手失误颇多,前半局接连以1[KG-*3]∶[KG-*3]3,5[KG-*3]∶[KG-*3]7落后。中局以后,马龙没有因开局不利而保守,在接发球轮,通过搓接台内短球、改变接发球落点以限制樊振东的抢攻,并在樊振东发球不够严密时积极接抢,连得4分;在发球轮,通过控制发球的旋转、落点,积极为自己创造抢攻机会,大胆上手,连得2分,一举将比分反超并定格为11[KG-*3]∶[KG-*3]7。分析其原因,马龙作为国家队现役主力运动员,历经多次大赛的磨砺,大赛经验丰富,虽开局不利,但心态平稳,表现出超强的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樊振东作为首次闯入世界大赛决赛的小将,开局敢打敢拼,积极上手,很快以7[KG-*3]∶[KG-*3]5领先,形势有利。中局以后,面对马龙的积极性控制和主动变化,樊振东显得经验不足,应变滞后,上手落点单一,屡次被动相持,从而迅速被反超比分,丢掉首局。

比赛进入第二局,马龙延续了第一局末的良好状态,3[KG-*3]∶[KG-*3]1完美开局,此后马龙始终控制着比赛的节奏,基本未给樊振东反超比分的机会,终以11[KG-*3]∶[KG-*3]6取得本局的胜利。马龙此局发球轮的得分率为66.7%,接发球轮的得分率为62.5%,分别高出樊振东29.2%,优势较大。其中,发抢段得5分,接发球轮相持段得3分,成为本局取胜的关键所在。马龙之所以能取胜,原因有三:一是发球轮主要通过发正手台内短球和中间短球控制对手的上手质量,并通过发中间位底线快长球和反手位外侧大斜线球来牵制对方,不断为抢攻创造机会。9次发球中,得6分,失3分,发球轮效果较好。二是在接发球轮中接发球控制比较严密,主要通过搓接对方正手位、中间位台内短球为主,不仅有效遏制住了对手的抢攻,而且为自己的第4板抢攻和进入主动相持创造了条件,本轮总计得5分。三是充分发挥正手优势,正手共造成11次得失分,得8分,失3分,得分率为72.7%,得分效率较高。反观樊振东,面对马龙的控制与变化,整体上应变不足、应变滞后。具体体现为:一是发球落点单一,全局8次发球,6次为正手台内短球,2次为中间位台内短球,尤其在马龙高度适应其发短球的情况下,仍缺乏长球和变线配合,致使发球轮得分率为37.5%,得分效率较低。二是接发球手段单调、落点单一,全局9次接发球,7次用反手拧拉,且6次拧接对方反手位,被对手频频反拉;2次搓接控制不够严密,直接被对手挑打失分。虽然末局加强了正手的搏杀,但已难挽败势。

比赛进入第三局,马龙延续了第二局的良好状态,发球轮得分率为66.7%,接发球轮得分率为50%,分别高出对手16.7%。其中,发抢段得6分,接抢段得3分,前4板共得9分,成为本局取胜的关键。综观本局的发展态势,马龙开局以前3板的有效控制和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抢攻为基本战术,频频通过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得分,在接连打出两波得分小高潮之后,将比分拉开为9[KG-*3]∶[KG-*3]2,一举奠定本局胜利的基调。可能因为受到第二局快速失利的影响,再加上马龙在前3板的有效控制,樊振东虽然在接发球手段上有所变化,但前半局始终未能摆脱马龙的制约,开局不利。大比分领先之后,马龙竞技状态出现自然性放松,樊振东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改变发球落点和接发球手段,积极抢攻,连得5分,表现出不成定局永不放弃的精神。此后,心态稳定、经验丰富的马龙并未因樊振东将比分逼近而慌神,而是重新集中注意力,通过发球控制和接发球抢攻最终取得比赛胜利,表现出强大的心理稳定性和技战术实力。

第四局开始后,已无退路的樊振东不仅未因前三局的失利而气馁,相反却加强了正手的使用和接发球手段和落点的变化,从而使得本局成为整场比赛对抗最激烈、比分最为胶着的一局,比分持平5次,交替领先4次。即便如次,马龙发球轮、接发球轮的得分率仍然分别高出对手16.7%。与前三局不同,马龙本局的得分点比较均衡,发抢段、接抢段各得3分,相持段得5分,表现出其技术的全面性。综观本局的发展态势,前半局双方对抗虽然激烈,但马龙始终控制着比赛的节奏,并以比分7[KG-*3]∶[KG-*3]4领先。在此之后,身处险境的樊振东表现出了年轻选手可贵的拼劲,加强正手搏杀和反手强相持,连得4分,将比分反超为8[KG-*3]∶[KG-*3]7。进入尾局之后,马龙完全接管了比赛,连得4分,一举取得了比赛的胜利。马龙之所以能在尾局7[KG-*3]∶[KG-*3]8落后的被动局面下遏制住樊振东的反扑势头,反败为胜,原因有三:一是拥有坚定、平稳的心理状态。马龙作为现役国家队主力运动员不仅多次经历世界大赛的历练,且有世界大赛夺冠的成功体验,所以在夺冠的坚定信念、对比赛的把控和发挥的稳定性上更具优势,这种优势往往在决胜局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出来[3]。二是接发球合理,控制严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樊振东的上手质量,减少了反拉的难度,进而通过主动相持得分。三是发球大胆变化,将台内短期控制和底线长球偷袭配合的效益最大化,连得2分。四是充分发挥正手优势,尾局所得4分3分来源于正手。反观樊振东,之所以尾局颓败,主要原因在于经验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尤其在马龙战术意图非常明显的情况下,针对马龙的发球变化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接发球手段单调,接发球落点“惯性化”,从而连续被马龙侧身抢拉,最终功败垂成。

2.3竞技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探析

2.3.1正手进攻能力依然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导因素[JP]

自乒乓球进入上旋球时代以来,乒乓球界就总结出了“得正手者得天下”的金科玉律。然而,随着反手台内拧拉技术的面世,熟练掌握并高效运用此技术者在世界乒坛大放异彩,如号称世界乒坛反手拧拉第一人的张继科,在乒乓史上以最短时间获得了大满贯;而同样反手拧拉技术劲爆的19岁小将樊振东,更由于近年来所取得的惊人战绩,被国乒总教练刘国梁称之为里约奥运会参赛资格选拔的“搅局者”,由此,世界乒坛一度掀起了反手高质量进攻的热潮。然而,继2015年上半年苏州世乒赛男子单打半决赛战胜樊振东之后,本届世界杯赛上,马龙再次战胜樊振东,不仅对其反手拧拉技术的发挥进行了有效的制约,而且重新为正手技术“正名”,向世人奉献了一场“得正手者得天下”的精彩对决。

马龙之所以能取得决赛的胜利,正手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表5所示,其一,二者正手得分率和贡献率U检验结果表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马龙正手的得分率和对整场比赛的贡献都远远高于樊振东。其二,在各自正手与反手的运用效果方面,马龙、樊振东正、反手贡献率的U检验结果表明,马龙的正、反手对整场比赛的贡献率P<0.05,具有顯著性差异,而樊振东正、反手对整场比赛的贡献率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三,如图1所示,从每局中马龙与樊振东正手使用次数和得分次数与比赛胜负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马龙正手使用次数和得分次数都高于樊振东,且正手的使用次数和运用效果与比赛胜利具有正相关关系。

上述结果充分表明,第一,马龙正手进攻能力优于樊振东;第二,就正、反手对比赛胜利的贡献而言,马龙的正手能力对比赛的贡献远远高于反手;第三,本场比赛中正手的使用次数和运用效果与比赛胜负呈正相关关系;第四,新塑料球实施后,世界乒坛又重新回归到了正手进攻能力决定比赛胜负的轨道上来,从而也为未来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风向标。

2.3.2“快速衔接”正在演变成为新的制胜范式

乒乓球竞技中,所谓上手是指抢先发动进攻的状态[4]。如果说张继科、樊振东等主要依靠击球力量、旋转来赢得比赛胜利的选手代表着一种技术风格,那么,接连在2015年世乒赛、世界杯和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中获得单打冠军的马龙则代表着另外一种技术风格。单纯论一板球的力量、旋转,马龙要略微低于张继科、樊振东等,但是,将力量、旋转、速度融为一体的马龙则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比赛制胜范式,这里的“速度”,不仅仅是指一板球的击球动作速度,更体现在上手后的多板球之间的快速衔接、快速攻防转换方面。如表6所示,马龙、樊振东上手后的“快速衔接”组合技术在整场比赛中的得分分别占比赛总得分的31.8%和51.7%,各自对自身比赛胜负的影响已经高度接近或超过33.3%;同时,马龙上手后的“快速衔接”组合技术的得分率为46.7%,高出樊振东11%,在助力马龙获胜的同时,亦表明“快速衔接”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本场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充分说明,快速衔接能力正在演变成为一种对比赛胜负发挥重要影响的新的制胜范式。快速衔接组合技术之所以具有威胁性,原因在于:1)快速、连续给对手以高质量的球性刺激,会使对手因来不及反应而增加失误频次;2)缩短了两板球或多板球之间的间隔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手提高击球质量,从而限制力量型选手的技术发挥;3)一板球的击球质量越高,对击球机会、身体位置的要求越高,比赛水平越高,这种前提就越难满足,此时,适当降低一板球的击球质量,通过两板球的快速衔接来赢取主动则更具稳定性、经济性和攻击性;4)以“快速衔接”为主导的技术风格,对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要求可适当降低,因此,马龙的快速衔接制胜范式,为身体力量非最强的运动员树立了技术风格培养的新方向。

2.3.3“变化能力”在高水平比赛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复杂性和多变性两个方面。关于其复杂性特征,吴焕群(1996)曾排列出1 400多万种不同的球性刺激[5];关于其多变性特征,指的是充分利用乒乓球球性的复杂性来谋求比赛胜利的战术策略[6]。在具体比赛中,乒乓球运动的多变性特征通过运动员的“变化能力”(包括主动变化能力和应变能力)来体现。并且越是高水平的对决,“变化能力”在比赛中的作用就愈加凸显。本场决赛中,现场解说员杨影的赛前分析表明,马龙虽在整体实力上强于樊振东,但单论一板球的质量,樊振东的正、反手击球质量要略强于马龙,之所以马龙能够取胜,与其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的“变化能力”具有莫大的关系。综观整场比赛,马龙始终通过控制基础上的主动变化(如击球手段、旋转、落点和节奏等)和对樊振东技战术变化的有效应对主导着比赛的进程,往往是樊振东刚一适应前几分球,马龙就在随后的几分球中进行调整,对方再适应,他就再调整,而且整体上变得比樊振东快,这种变化在每局比赛中体现得都非常明显。正相反,马龙在第三局和第四局一旦疏于变化,就会被樊振东连续追分。因此,越是在单项技术能力高度接近的高水平比赛中,“变化能力”变得越重要。

同时,“变化能力”重要性的凸显也启示我们,第一,乒乓球各阶段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制胜因素群中从单一要素“转”到双要素“快、狠”再到复合要素“狠、快、转”三个阶段的演进之后[7],即将迎来“狠、快、转、变”四要素共同主导技术发展的新阶段。由此也可以预见,未来乒乓球竞技的对抗会更加激烈,比赛中运动员运用“变化”来整合“力量”“速度”“旋转”和“弧线”的能力越强,获胜的概率就越高。第二,“变”之要素在制胜因素群中的作用凸显,必然会对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和心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需要指出的是,技战术“变化”要“一条龙”化,即技战术的“源变化”要与后续技战术的运用高度匹配,以保证“变化”目的的实现,否则,如果后续技战术运用跟不上技战术的“源变化”,将会“变”乱自己,“变”输比赛。

2.3.4专项体能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的作用更加凸显[JP]

当今乒乓球比赛中,新塑料球的实施和技战术环节的创新使得运动员的体能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的作用更加凸显。原因主要有四:1)新塑料球實施后,球的飞行速度变慢,旋转减弱,运动员要想保持或者提高击球质量,必然对力量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2)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大部分得分,都是通过一板板集力量、速度和旋转于一体的高质量拉冲球实现的,纯粹靠对手失误得分并制胜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发生。正如国家队资深教练李晓东所言,“动力因素”即五大竞技要素中力量、速度、旋转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突出进攻的杀伤力,良好的爆发力是高质量击球的前提。3)高密度的赛事安排,大部分运动员身兼数项比赛,重点运动员(如张继科、李晓霞和许昕等)因受伤而没有发挥出最佳状态,都启示教练员和运动员,如要保证参赛质量并避免运动损伤,必须高度重视专项体能。4)新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击球板数,从而使得正手相持、反手相持、攻防转换等环节出现的频率增高,这必然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尤其是专项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三段数据看,[JP3]马龙在各段的得分率都高于樊振东,其中,在发抢段的优势最大,接抢段次之,相持段差距最小,说明马龙从整体到局部的竞技实力都强于樊振东。[JP]

3.1.2马龙技术全面,没有明显漏洞,前三板球的处理更加合理,“变化”与掌控能力强,正手连续进攻、快速衔接能力突出,各段得分率波动较小,大赛经验丰富,竞技状态稳定。

3.1.3樊振东接发球抢攻意识较强,反手能力突出;相比马龙而言,樊振东技术不够全面,漏洞明显[8];前三板的处理不够合理,发球不够严密,接发球手段单调、线路“惯性化”;大赛经验和应变能力不足。

3.1.4乒乓球技战术的最新发展态势体现在:正手进攻能力依然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导因素;“快速衔接”正在演变成为新的制胜范式;“变化能力”在高水平比赛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专项体能尤其是专项力量素质的作用更加凸显。

3.2建议

3.2.1马龙正手连续进攻能力、变化能力强,前三板球处理的合理性高,应继续保持;大比分领先时,会出现“自然性”松懈,应引起警惕,并努力避免。樊振东在比赛中前三板球的处理不够合理,接发球技术有漏洞,建议丰富接发球手段,强化落点意识;针对其大赛经验欠缺、应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深化对技战术运用规律的认识,提高心智层次[8],并加强大赛磨练。

3.2.2马龙目前的打法特点代表着世界乒坛新的制胜范式,因此,应加强对其技战术塑造过程和比赛中核心得分手段的挖掘,以为年轻运动员技术风格塑造树立新的风向标。

3.2.3针对新球实施所引起的运动负荷增大等问题,要不断完善密集的比赛与系统训练、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夏娃.年度赛事——2015年世界杯男单决赛[J].乒乓世界,2016(1):38.

[2]马龙.对2015年,我很满意[J].乒乓世界,2016(1):26.

[3]兰彤.第12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解析及技、战术前沿动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57-61.

[4]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5]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71.

[7]兰彤.乒乓球主导技术成因诠释及演进趋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95-96.

[8]吴敬平.用120%的努力去争取1%的机会挑战[J].乒乓世界,2016(3):31.

猜你喜欢

技战术乒乓球世界杯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多彩世界杯
乒乓球与大铁球
迷你乒乓球
世界杯搞笑来袭
世界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