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7-08-12张精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主要特征教学流程学习共同体

张精华

[摘 要]学习共同体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行而产生的一种深度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师生从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指向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充裕的时间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获得语言积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增长,从而更好地建构人文意义,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主要特征;教学流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21-02

“学习共同体”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其倡导的学习理念和主张与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存在诸多的联系和共性。因此,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不是理论空想,也不是行动依随,而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可盼、可信、可行的重要创新和有益探索。

一、对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认识

佐藤学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一起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则是自己与他人及外界的相遇与对话后建构意义。因此,有效学习是通过与他人和外界的对话而产生的。“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布置任务、对话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一个有共同目标追求的学习活动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学习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学习组织。

(一)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与其他学习共同体相比较,人文性是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最显著特征。语文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师生从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指向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充裕的时间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获得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增长,从而更好地建构人文意义,提升语文素养。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建构性是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最大特征。它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建构地位的尊重,对学生建构性学习成果的肯定与体验的鼓励。语文课堂中最典型的建构性活动是阅读,学生对阅读文本积极的、互助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对自身原有知识进行新的建构,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积累,进而促進个人思想与素养提升。

语文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性是由师生、课程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它的综合生态体系是经过系统长期发展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二)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流程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必须创设一种合作的氛围。而要形成合作氛围,就要围绕一个真实的任务,提出一系列问题,再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具体流程是布置任务→个体思考→小组交流→汇报成果→师生评价。

在真实的任务中学习,要诱发学生产生各种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驱动性问题引入教学。设计的驱动性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措辞严谨、适当,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要略高于他们现有学力;二是问题的包容性要广,对学生来说是要涉及面大、意义重要的内容;三是问题的广度要大,大到能跟学生的一各种问题都产生关联;四是问题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

二、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教学案例

下面以群文阅读《你言我语话曹操》公开课为例,对语文学习共同体加以说明。

本节课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初始驱动性问题:“你心中对曹操的初步印象是怎样?”根据展示的图片和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提供几篇文章让学生静静地阅读,并认真思考,对曹操进行再认识;教师提出深入驱动性任务:“我对曹操的新印象 。”让学习共同体深入、全面地交流对曹操的新印象。

下面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过程。

(一)教师提出真实性任务

认识历史人物——曹操。

(二)教师展示

教师出示5张不同形象的曹操画像。

(三)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

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曹操。你心中对曹操的印象是哪一张画像?

(四)合作汇报

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和同桌讨论交流、协同学习。随后,学生依次进行汇报:“我觉得第四张图比较符合我心中的曹操形象,因为他是拿着一把剑,可以想象他的武功应该相当高强。”“我认为第一张图比较符合我心中的曹操形象,因为我觉得曹操是个多疑、狡诈的人。” “我也觉得第四张图比较符合我心中的曹操形象,因为他凶狠、杀人如麻。” “我觉得第二张图比较符合我心中的曹操形象,因为他是一国的丞相,写过许多诗词,能文能武……”教师依次提炼出“武功高强”“奸诈”“凶狠” “能文能武”等几个词,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五)师生评价

师生评价助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当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后,全班同学立刻为他鼓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的表达清晰流畅,让我看到了曹操的另一种形象。”此时基础差的学生脸上充满了微笑,眼神是那么自信,而以前他可是一个不爱笑、说话小声的男孩子。教师更是抓住时机说:“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精彩。”

(六)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驱动性任务

教师提供《煮酒论英雄》等7篇文章,并提出任务:“任选一篇文章阅读,看看你们对曹操有什么新的认识。”

(七)共同体学习

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选择1篇文章进行阅读,提出对曹操的新印象,并让没有汇报的学生聆听、记录。

(八)个体思考

学生通过静静地阅读,认真地思考对曹操的再认识。

(九)小组交流汇报

在10分钟的个体静读、小组交流讨论后,各小组派人汇报交流,要求汇报如下内容:所读文章——对曹操的新印象——文中依据。这样,多疑、冲动、滥杀无辜、不分是非、遵从军法、有心机、有谋略、善待人才、满腹经纶、心怀抱负等对曹操的新印象就被各个学习共同体有根有据地概括出来了。这样,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评价人物。

(十)总结评价

在小组讨论交流这个环节,一部分学生分享结论,一部分学生边听边记录。这样学生分工明确,讲得清楚,听得认真。认真听对方说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尊重与肯定。教师在听完学生的汇报后总不忘说一句:“你很有高见,让我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你说得很清楚,谢谢!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在小组交流汇报时,教师多次强调用“我们小组探究的结果是……”的表达方式汇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虽然你们小组的看法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们的勇气。”而对全班学生,教师这样评价:“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让我看到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集体!”这样的激励评价,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共同体护航。

一个简单问题,让学生从独白式学习转为对话式、合作式学习,与伙伴、与自我已有知识经验相碰撞,在充分交流、平等参与中形成多元的理解和思考。在共同体中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使每个成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整节课重视倾听、引导,重视对话,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三、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反思

(一)学习共同体强调尊重

倾听是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核心词。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意味着用尊重的心去包容和接受,有利于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的学习感到安全与幸福。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对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发展是学习共同体评价的关键点。尊重个体差异就是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努力让每个个体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佳的发展;就是承认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努力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使他们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习共同体要进行必要的、适宜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和人格尊严。学习共同体强调互动。一切高级的思维方式,都是社会互动内化的结果。学习共同体,本质上就是一个互动的共同体。

(二)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通过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对问题、结论要么缺少记录、比较,要么胡乱应付了事,交流很难深入。更有个别学生消极对待,缺乏参与热情。这样,共同体合作学习成了少数优等生展示交流的舞台。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沟通技能,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并敢于质疑。

(三)共同体学习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課堂时间和教学进度的影响下,部分学习共同体构建方式单一、固定,或小组讨论,或情境表演,或分角色朗诵,这样的合作流于形式、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留足时间,精准设计,多元构建,并在课外适当延伸,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同时,要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吸引学生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我们可以把任务设计成多种形式,也可分解成不同的难度层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哪些活动、达到哪个层级。这样,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一项任务,享受到挑战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与幸福感。但要让语文学习共同体从应然走向实然,还会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一个不懈的探索建设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 (日本)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君.基于课堂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3(9).

[3] 李兆兵,潘洪建.大班额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行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5).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主要特征教学流程学习共同体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评课寻其理返璞为求真
低年级聋生数学课堂流程探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