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六)参考答案
2017-08-12
一、选择题
1. B。A项,悄qiǎo。C项,旋xuàn。D项,据jū。
2. A。B项,抨击。C项,辐射。D项,低碳化。
3. C。A项,“附和”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大多用于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对。B项,应当用“因而”。“进而”关联的是两件事,后事是在前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不合语境。D项,“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此处望文生义。
4. D。A项,成分残缺,“担当起”缺宾语。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C项,句式杂糅,后一分句主语应是“纪录片”。
5. D。根据横线前后语句,可知话题要从记忆与人的普泛关系,深入到记忆与个体独特性的论述。由“记忆使人”“人因为记忆”可判定③④在前,而“平庸”“个人”“个人化”表明①②⑤联系后面语句的话题。
6. D。D项为借代,“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字。其余是比喻。
7. A。B项“惠赠”是敬词,对他人的赠与表示感谢。C项“豆蔻年华”是指十二三岁的女子。D项“采购”是书面语,不符合口语语境。
8. C。C项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A项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是名动活用为动词,D项是意动用法。
9. B。“夫人”是古今异义,应译为“那个人”。
10. A。“这个难解的问题”指的是物种如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其他生物间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
11. C。“際”是动词,意为“交会”。
12. D。D项“然”均为“……的样子”。A项前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却”;后一个是修饰连词,不译。B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代词,代“这件事”。C项前一个“乎”是助词,无意义;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13. D。从全文看,西山与作者精神世界形成象征关系,但描写西山景物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14. B。“直抒胸臆”的说法不对。
15. C。第三段说审美知觉“同普通知觉活动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期望和加强这种期望的内在‘图式不是与实用的目的联系在一起”,表明它不具有实用性。
16. A。见第一段“而知觉却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知觉是对诸要素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
二、填空题
17.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 气吞万里如虎 (3) 不赂者以赂者丧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简答题
18. 甲段:荒芜但不衰败;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那份喜悦,应豁达面对死亡,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乙段:形体被改变,但生命本身的律动不变;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体会到人生味道。
19. 相同之处:拟人,细节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不同之处:①甲段还运用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
②乙段六个“譬如”构成排比句,突出不同景物所具有的共同生命特性。
③甲段表现为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乙段则注重从人的主观感受入笔。
④甲段偏重于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乙段重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调用。
(写出三点即可)
四、写作题
2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