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伊氏锥虫病的诊治
2017-08-12汤新平
汤新平
摘要:对一例牛伊氏锥虫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牛;伊氏锥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7-0017-02
伊氏锥虫病是由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马、骡、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蝇叮咬感染,常发生在蚊、蝇活动频繁的季节。病畜以体温升高、贫血、消瘦等症状为主,严重的可致病畜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曾经诊治一起牛伊氏锥虫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5年11月6日,某养殖户因牛发病死亡,请求笔者前往诊治。据畜主介绍,其存栏黄牛58头,两个月前,见个别牛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2~3 d后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好转,如此反复多次发作。病牛后期食欲较差,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四肢行走无力。曾作为传染病给予治疗,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久治而未见疗效。现有5头牛发病,其中1头病牛当天死亡。
2 临床症状
临床检查见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达40.0~41.5 ℃,1~3 d后恢复正常,3 d后体温又见升高,如此反复,呈间歇热。病牛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干枯,表皮粗糙有鱗屑;眼睑浮肿,两眼羞明流泪,眼结膜充血,后黄染苍白,瘀血,结膜、瞬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并有脓性分泌物。有的病牛四肢无力,运步失调,左右摇摆,举步困难,尿少色深如浓茶样,体表淋巴结肿胀。部分病牛在胸部和四肢下部出现水肿。耳尖、尾尖及四肢关节皮肤龟裂,流出血样或黄色液体,耳尾干枯,严重时部分干僵脱落。
3 解剖变化
病牛尸体消瘦,可视黏膜及皮肤黄染。皮下普遍水肿,呈黄色胶冻样浸润,特别是胸前、腹部和四肢皮下组织水肿、胶冻样浸润明显。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髓样浸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胸、腹腔有大量浆液性液体,胸、腹膜上有出血点,肌肉湿润混浊,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髓质呈软泥样。肝脏肿大,硬度增强,显著淤血,混浊质脆。肾脏肿大混浊,有出血点。心脏肥大,心包有积液,心肌变性,柔软脆弱,心包及心外膜有出血点,网胃和皱胃黏膜有点状出血。内脏淋巴结肿胀充血,肝、脾所属淋巴结特别明显。
4 实验室检查
病牛耳尖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后镜检,发现有呈柳叶状虫体。虫体中央有椭圆形核,核与动基体呈深紫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虫体长18~34 μm,宽1~2 μm,前端比后端尖,有发达的波动膜,宽而多皱曲,游离鞭毛长达6 μm。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牛伊氏锥虫病。
6 治疗
(1)病牛治疗。贝尼尔(三氮脒)3~5 mg/kg,用注射用水稀释成5%药液,颈部或臀部深部肌肉注射,隔日再用药一次。
(2)辅助治疗。根据病情,在使用抗原虫药治疗的同时进行辅助性治疗,加快病牛康复。10%安钠咖20 mL、5%维生素C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 d。
(3)同群牛药物预防。对假定健康的牛全部进行预防性用药,药物、剂量及用法同治疗用药。
(4)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适时补充精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病牛早日恢复健康。
用药后疗效明显,病牛食欲恢复,精神状态好转。30 d后病牛全部恢复正常,膘情明显好转。
7 预防措施
(1)药物预防。在疫区定期给家畜进行预防性用药,可防止锥虫病的发生。在蚊、蝇活动的季节,用贝尼尔注射1次,有3~5个月的预防效果;或用那加诺注射1次,有1.5~2.0个月的预防效果;用盐酸氯化氮氨菲啶(沙莫林)肌内注射1次,可预防6个月。
(2)早发现、早治疗。平时注意观察牛群的健康状态,发生疫病应及时确诊、治疗,避免引起传播或造成病畜死亡,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防止疫病传入。不要到疫区引进牛,引进动物需经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检疫合格,要严把检疫关。引进的动物还需隔离饲养观察一定的时间,确定健康无病才能合群饲养,防止疫病随引进动物传入。
(4)保持环境卫生。要注意搞好栏舍及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栏舍干净、通风,及时清理粪污及其他污物,并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牛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杀虫,灭虻、灭蝇,尽量减少虻、蝇数量,防止该病的发生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