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六)

2017-08-12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8期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坍圮(tān) 戕害(qiāng) 跌宕(dàng) 悄无声息(qiāo)

B. 新正(zhēng) 札记(zhá) 枕藉(jiè) 插科打诨(hùn)

C. 攻讦(jié) 粗犷(guǎng) 旋风(xuán) 熠熠生辉(yì)

D. 拮据(jù) 贫瘠(jí) 窗槛(jiàn) 亘古不变(gèn)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杨绛不是那种飞扬躁厉的作家,正相反,她有缄默的智慧,文字平淡而意蕴深长。

B. 多个国家激烈评击特朗普的移民新政,称这有违国际社会合作救助难民的基本思想。

C. 优质学校建分校,被认为是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幅射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举措。

D. 随着全球低炭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天然气将在能源结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大学“一元钱奖学金”方案遭到了一些人的吐槽,但也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附和。

B.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C. 大家不禁好奇起来,向佐为什么一直不温不火,总是在一些客串和边缘角色中徘徊呢?

D. 王安忆谈起了青年作家们的长篇小说,但对这些作品不赞一词,因为她觉得它们尚未成熟。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浙江海港有望担当起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强省龙头,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B. 传统媒体的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是需要经营智慧和能力来促成向新媒体的变革。

C. 美国著名导演杰夫一直在制作基于現实以及新闻格式的纪录片,多次使他获得了艾美大奖。

D. 城市书房不但能引领市民提升文明素养和形成文化自觉,而且能促进城市文化发展。

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 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种“独特”看得很重要?

①因为记忆排斥平庸。

②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③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

④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理智。

⑤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

A. ⑤①④③② B. ③⑤④②① C. ③①④②⑤ D. ④③①⑤②

6. 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C.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 下列交际用语,正确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我两家是世交,令郎大婚,舍妹理当亲至临安登门恭贺。

B. 本店今日三周年店庆,将惠赠每位来店顾客一份神秘大礼。

C. 表哥,你都二十多岁了,别再把豆蔻年华浪费在网络游戏上。

D. 外婆,再多歇会儿吧,我们刚才走路去采购早餐,累得够呛的。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 范增数目项王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安能屈豪杰之流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料想元军也尚且可以凭借言辞来说动的。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我如果没有夫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0.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A. “这个难解的问题”指物种起源问题,为解决难题,作者细心观察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B. 因为获得的知识不完备,就说只能指导研究而非提供证据,体现作者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C. “洞察”要求察知得深入、清楚,它准确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的研究素养。

D. 画线句中两个“最”的修饰、两次“虽然……却”的转折,充分表现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以……为异

B. 穷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登尽

C. 外与天际 际:边际

D. 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犹不欲归还 攀援而登

B. 则凡数州之土壤 故为之文以志

C. 游于是乎始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D. 苍然暮色 颓然就醉

13.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精选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景物,将西山刻画得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富有动态美。

B. 西山的“怪特”“特立”映衬出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美。

C. “与万化冥合”表明作者进入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忘却了烦扰,获得精神慰藉。

D. 选文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集中笔墨描写西山景物的美好可爱、与众不同。

14. 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表现出她对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愤慨。

B.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比兴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C. 从她的不幸遭遇中可见,那个时代的男女在婚姻生活上存在不平等现象。

D. 她決绝而不留恋地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现出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16 题。

知觉与感觉不同的地方在于: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甚至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在心理学初创时期,学者们误认为,人所知觉到的整体是各感觉要素拼凑起来的或加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就像房屋是由砖、水泥、木料、钢筋建成的结构一样。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觉活动远比这种简单的相加复杂得多,它并不是被动地将各种感觉要素加在一起,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和理解它。即使是眼前的刺激物相同,具有不同的期望的人也不会从中看到相同的物象。人的知觉决不是像照相机那样,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复制活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反映。过去的经验会在心中积淀成种种“图式”,而某些特定的期望(由环境和目的性行为造成的)又会决定究竟去选择哪些图式。这种“期望”和“图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人的知觉活动,使人的知觉选择某种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而抑制和舍弃它的另外一些方面,使某些方面突出、鲜明、生动、活泼,而使另外一些方面模糊、沉寂或消失。

审美态度中的知觉活动既有同普通知觉活动相似的地方,又有与它不同的地方。同普通知觉活动相同的地方在于:它同样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其中同样也包含着选择、解释作用和情感作用;同普通知觉活动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期望”和加强这种期望的内在“图式”不是和实用的目的联系在一起,而是与他所认识到的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阶级的情感生活模式联系在一起。如果对象的外在形式合乎他所认识到的那些情感生活模式,对象本身的感性形态——形体外貌、色彩线条等——就会获得充分的注意、观察、揭示和暴露。这种注意和观察不是一种认识和判断,而是内在情感模式与外在形式结构的契合。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审美知觉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在它的后面却隐藏着观察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包括他的信仰、偏见、记忆、爱好,从而不可避免地有着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参与。

(节选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有删改)

15. 下列概括不属于审美知觉的特性的一项是( )

A. 整体性 B. 主动性 C. 实用性 D. 直觉性

16. 下列表述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区别于感觉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的把握。

B. 心理“图式”是过去生活经验积淀而成的,会支配人的知觉活动,使人们进行有选择的注意和观察。

C. 当事物的外在形式结构与人们的内在情感模式相契合时,审美知觉就能实现对事物形式情感表现性的把握。

D. 审美知觉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它总是与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和特定阶级的情感模式相联系。

非选择题部分

二、 填空题 (本大题3分)

17. 根据语境,填写名句。(每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因此孟子在自己的治政理想中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 ▲ ”。

(2)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写下“ ▲ ”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军队冲锋陷阵时如猛虎下山的气势。

(3) 面对“六国互丧,率赂秦焉”的质疑,苏洵答以“ ▲ ”,说明不赂之国是因为赂秦之国而灭亡的。

(4) 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有形之象写无形之愁绪,“ ▲ ”一句抒发了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三、 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記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以上选文均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8. 两段文字中的古园各有什么特点,又给作者带来怎样的心灵启迪?试作简要说明。

甲段:

乙段:

19. 简析两段选文描写景物时在表达技巧运用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四、 写作题 (本大题4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末,张明与同学进城买高考复习资料,遇到爱心基金会的志愿者向他们募捐。同学把身上带的几百元钱全捐了,张明却犹豫了。他身上只有一张五十元纸币,因家境不好,这还是花了差不多半个学期从自己的伙食费里节省下来的,而那套资料又是他向往已久的。

他征求两位同学的意见,一个说不必捐,因为做善事就是用自己多余的钱和物帮助他人,不应损伤自己的利益。另一个则认为善良就是对他人来自心底的怜惜,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所以应当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