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区域特征分析

2017-08-12李玉红张卫东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区域性特征

李玉红++++张卫东

摘要:青海省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从城镇化体系建设来看,青海省城市和城镇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与新兴城市的城镇化,其发展水平各具特色。

关键词:城镇发展;区域性;特征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常见的现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青海省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一、青海省城镇体系中区域性城镇发展特点

根据《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目标城市及城镇在区域发展的地位,我们可以将省域城镇化体系中城市和城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省域发展的中心,强化西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芯双城七片区”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强海东副中心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多层次城镇体系;二是区域性发展的中心,指柴达木地区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三江源区的玉树市;三是新兴城市,包括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门源、民和、互助等8个县域市镇。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城镇化体系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精美的“锤型”结构,城镇之间的层级结构显著,所具备的功能凸显。中心城市西宁处于锤头的顶端,在城镇化体系结构中具有引擎的功能,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发挥着引领作用;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构成锤子的手柄位置,在城镇化体系结构中具有杠杆功能,是整个城镇化体系建设的支点,发挥着抓手(手柄)作用;八个新兴城市是锤子的头部,处于城镇化体系支点的受力侧,在城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纽带和节点功能,与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整体。

具体地说,区域性城镇发展在空间上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1)并非城市规模越大,城镇化水平就越高,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地位需要进一步的构筑。西宁市是东部地区“一芯双城”城市群的中心,其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于海东市,高于海东市的城镇化水平39个百分点。但其城镇化率却低于其他两个副中心城市格尔木和德令哈,分别相差约26与5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相差很大,玉树与海东市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水平提升空间很大。在四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是格尔木市,最低的是玉树市,二者相差近77.5个百分点,这也表现出现代工业与生态畜牧业的差距。介于二者之间的是海东市,与海西州相比城镇化差异仍然很大,相差分别为65.6和44个百分点,这也表现出高原综合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差距。

(3)新兴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海东地区的互助与环湖地区的海晏县处于领先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玉树处于低速的城镇化阶段,在城镇化率上与新兴城市贵德和门源处于同一水平线。根据30%的增长速度标志临界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处于低速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有贵德和门源2个市镇,从城镇化率看,玉树市处于与市镇水平线之上。高于30%的城镇化率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有玛沁、共和、同仁、民和四个县镇。城镇化率在40%以上的有海晏和互助2个县镇。在8个新兴城市中,其城市化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见图1)

二、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异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除了海西州和海东地区以及西宁市实现高度城市化外,其他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并且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整体上由高到低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据2015年青海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青海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7.96%,但省域内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距很大。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相比,海西州和西宁市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91.95%和72.35%,这些数据也表明,西宁市和海西州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区域自东北向西南呈高—中—低、快—慢—起始,三个明显的阶梯。第一阶梯是海东市,其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达到33.14%,与平均水平相差近15个百分点,刚刚进入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海北、黄南、海南三州城镇化水平次之,分别为26.08%、26.23%和23.93%,处于城市化低速增长阶段;玉树和果洛州城镇化水平在全省最低,并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8.61%和16.87%,与平均水平相差29和31个百分点,处于城市化刚刚起步阶段。(见图2)

三、青海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

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数,根据人口城市化率可以将城市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某一区域人口城镇化率处于30%以下,该区域即处于城市化的低速增长阶段,人口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该区域即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人口城镇化率高于70%的区域,即处于成熟的城市化社会。从2010年以来统计数据看,总体上看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每年平均以3%的速度稳定低速增长,2012-2013年城镇化速度较快,当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过程各具特点,与青海省城镇化总体趋势呈不一致性,五城市启动快速城镇化的时点有所不同,格尔木、德令哈和海东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即启动快速城镇化发展建设,西宁市于2012年開始快速城镇化发展建设,玉树市一直忙于地震灾后重建,城镇化发展建设工作没有全面启动。其中,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座城市一直以来城镇化水平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2014年后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海东和玉树市长期以来城镇化水平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海东市自2013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玉树市一直以来处于低速的城市化阶段,这两个城市目前处于城市化停滞阶段。不容忽视的是,在区域性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省域城镇化体系建设中的“类马太效应”和“两级分化”现象。因此,想方设法来提升海东和玉树两大区域城镇化水平,缓解城镇化体系中的“类马太效应”和“两级分化”现象,优化省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提升省域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将理应成为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具体来说,自2009年以来,西宁市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停滞、快速、成熟的发展过程。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2014年进入高度城市化的社会。海西州的格尔木与德令哈市,自2009年以来,在城市化发展趋势上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均经历了停滞、急速、稳定的发展过程。在发展阶段上,德令哈市滞后于格尔木市,2011年后,两市均处于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在2010年前,两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停滞状态。2010—2011年城市化速度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至今,城市化增长速度进入稳定超低速阶段。但这两市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度上差别较大,德令哈市在急速发展之后的2011年进入成熟的城市化,城镇化率达76.10%,之前的城镇化率为59.04%,相差17个百分点。而格尔木市在2011年急速发展之前已处于高度城市化,其城市化率为79.10%,到2011年为95.46%,相差16个百分点。位于东部地区的海东市和三江源地区的玉树市自2009年以来,在城市化发展水平上均处于青海省平均水平以下。“十二五”期间,海东市城镇化发展变化较大,并经历了停滞、高速、停滞的发展过程。2010年前,海东市城镇化水平极低,城镇化率一直在12%左右。2010年后,城镇化发展以每年大约8%的速度增长,至2013年达33.11%,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2014年的数据显示,城镇化率又出现零增长现象。而玉树市的城镇化发展变化不大,在2009—2014年前后,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2010—2013年,三年灾后重建期间,城镇化率略有上升,2014年,城镇化率又出现下降趋势(见图3)。从区域层面上看,海东市将成为今后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玉树市将成为今后城镇化建设的难点。

四、青海省新兴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

新兴城市作为城镇化体系结构中重要的纽带与节点,其发展水平与速度直接影响着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决定着省域城镇化建设事业的成败。2009年以来,统计数据显示,八个新兴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过程截然不同,城镇化发展趋势并不一致,变化较大,步调大小各异,过程较为复杂,八座城市均低于青海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有三座城市由原来高于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而逐渐落至平均水平以下,五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纵向发展来看,处于上升态势的有互助、民和、同仁、贵德、门源五县;处于下降态势的有海晏、共和、玛沁三县,其中海东市的互助、民和二县是五年来城镇化率增长最快的新兴城市,增长最慢的是贵德、门源二县;海晏县的城镇化率变化不大,共和、玛沁二县城镇化率变化起起落落,发展趋势不稳定。处于城镇化发展快速增长阶段的城市有海晏、互助、民和、共和、玛沁、同仁,处于低速城镇化发展的城市有貴德、门源两县。在新兴城市建设层面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新兴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不稳定和不持续现象。因此,如何在政策层面保障县域市镇城镇化稳定、持续性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具体来说,八座城市城镇化发展轨迹各具特点。玛沁、海晏、共和三县在2009年的城镇化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0.12%,理论上说,从此应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但是实际上三城的城镇化速度总体上开始放慢步伐。共和、玛沁二县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降低、停滞和缓慢上升的过程。2010年,共和、玛沁县城镇化水平显著减低,分别减低了2—3个百分点,玛沁县于当年开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和县于次年开始低于平均水平,此后停滞2年后于2012年开始逐渐缓慢上升,城镇化率分别为35.09%和32.99%。海晏县自2009年以来城镇化率略有上升,但城镇化发展速度基本变化不大,2013年开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后,三城市的城镇化率均显示下降态势。互助、民和、同仁、贵德和门源五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均低于青海省平均水平,但发展过程和阶段有较大不同。互助、民和二县2010年之前城镇化率很低,特别是互助是八个县域城镇中城镇化率最低的,但自201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互助县于2012年城镇化率达33.76%,民和县于2013年城镇化率达33.23%,理论上两县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2013年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同仁县自2009年以来城镇化率一直并无显著提高,2013年,开始出现小幅度提升势头,并开始进入快速城镇化增长阶段,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33.95%,提高有3个百分点。贵德、门源两县2010年以前城镇化率远远地区其他四县,但相对高于海东市的互助、民和两县,2010年以来城镇化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增长幅度并不大。(见图4)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统计局,2015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

[3].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作者单位:中共黄南州委党校;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区域性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区域性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物流战略方案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临夏州一次副高外围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