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套朝天椒高效栽培技术
2017-08-12赵培光周艳敏王乃建
赵培光 周艳敏 王乃建
(山东省金乡县农业局 272200)
蒜套朝天椒高效栽培技术
赵培光 周艳敏 王乃建
(山东省金乡县农业局 272200)
山东省金乡县是中国大蒜之乡,常年种植大蒜4万多公顷,年产蒜头70多万吨,年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现已成为全球大蒜种植加工中心、流通出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近几年,我县创新性探索出了蒜套朝天椒生产模式,并且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单一的蒜棉套种模式带来的农药污染问题。本文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肥料统筹、栽培要点、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蒜套朝天椒高效栽培技术。
大蒜;朝天椒;套种;高效栽培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8.004
山东省金乡县是全国闻名的"中国大蒜之乡",常年种植大蒜4万多公顷,生产蒜薹12万多吨、蒜头70多万吨。近年来,我县一改以往的蒜棉套种模式为蒜套朝天椒模式,并且发展迅速,现在蒜套朝天椒已发展到3万多公顷。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县农技部门与广大蒜农已探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蒜套朝天椒高效栽培技术。
1 茬口安排
大蒜,9月下旬整地,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上旬采收蒜薹、5月中下旬采收蒜头; 朝天椒,2月底3月初育苗,4月下旬移栽定植,9月下旬采收完毕,茬口非常衔接。
2 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期长的晚熟品种,由于收获较晚,往往影响下茬作物播种;选择生长期短的早熟品种,由于单产不高,往往影响全年亩产的提高,因此正确的品种选择是采用中熟品种,既不影响适时播种,又有利于提高全年亩产。大蒜以金蒜三号、金蒜四号为主,单瓣重5~7g为宜;朝天椒有分次采摘朝天椒和一次性采摘朝天椒两种类型,以天宇三号、三樱椒为主。
3 肥料统筹
为了夺取蒜椒双丰收,要树立蒜椒一体化的思想,在施肥上把大蒜、朝天椒看成一个整体,合理分配肥料。具体来说,大蒜为秋季播种,秋收后结合耕翻施基肥;而朝天椒在谷雨前后移栽套种,不能施基肥,因此有机肥料和磷钾化肥应以大蒜基肥为主,朝天椒可利用其后效;氮肥1/2基施+1/2追施,追施重点分配在朝天椒上。
4 栽培要点
4.1 大蒜
4.1.1 整地、施肥:整地前,每亩均匀撒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纯N 20千克、P2O512千克、K2O 18千克,结合耕地将肥料翻入土壤,一般深耕20~25厘米,然后靶平、耙实、作畦,一般畦宽2米或4米,畦埂宽40~45厘米。
4.1.2 播种:我县大蒜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5~10日。播种方法为开沟播种,沟深5厘米,蒜瓣大头向下,种瓣腹背连线与行向平行,覆土1~1.5厘米。种植密度:一般行株距19厘米×15厘米,每亩24000株左右。
4.1.3 出苗水:播种后,要适时浇灌出苗水,并浇足浇透。浇水的适宜时间为播种后2~5天(如果播种与耕翻间隔时间长,可缩短这次灌水与播种的间隔时间),浇水过早,出苗不齐,且易烧苗;浇水过晚,蒜苗出土快,影响覆膜。
4.1.4 化学除草:浇灌出苗水2天左右,喷施除草剂。根据地块间不同的草相,不同的杂草密度,选用不同除草剂配方。一般每亩喷施33%二甲戊灵乳油200~250毫升或44%戊氧乙草胺乳油150~200毫升/亩或33%二甲戊灵乳油150毫升加24%乙氧氟草醚30~40毫升。
4.1.5 覆膜、放苗:喷施除草剂后,马上覆膜。一般选择厚度0.006~0.008毫米,宽度200~400厘米的聚乙烯地膜,覆膜时要将地膜拉紧、拉平,使其紧贴地面,压紧、压实膜的两侧。
浇灌出苗水5天左右,蒜苗出土1/5至1/3时,进行放苗。可在清早和傍晚用浸水的麻袋拉,连拉2~3天;不能破膜的,用铁钩人工放苗。
4.1.6 肥水管理:3月份,由于地温低不能浇水,应及时追施叶面肥,以补充营养,促进大蒜生长。可选用植物动力2003或旱地龙或0.5%的尿素稀释液+0.3%的磷酸二氢钾稀释液进行叶面喷施。
具体浇水时间和追肥量视苗情、墒情和天气情况而定。①4月5~10日,地温稳定在13~15℃时,浇“壮苗水”,并随水冲施“壮苗肥”。此时地温尚低,要浇小水,一般亩冲施纯N 6kg、K2O 4千克。②4月20日前后,浇“催苔水”,并随水冲施“催苔肥”。此时地温已高,大蒜正值旺盛生长期,浇水量可大些,一般亩冲施纯N4千克、K2O6千克。③5月上旬,拔完蒜苔后,浇“催头水”,可不冲“催头肥”,只进行叶面追肥。此时正值蒜头膨大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不太高的地温,故要浇大水,浇足浇透。
4.1.7 收获:蒜薹顶部弯曲,薹苞开始变白时为采收时期,采薹时间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后进行,一般采取徒手拔薹。
蒜头的收获标准为:大蒜植株的基部叶片干枯,上部叶片枯黄,顶部叶片3~4片保持绿色;观察蒜头,蒜瓣背部凸起,瓣与瓣之间沟纹明显。时间一般在拔完蒜薹后15~20天。收获时一定要用蒜秸将蒜头盖好,以防太阳暴晒造成蒜头糖化,并在大田就地晾晒1~2天,然后剪秆、削胡、装袋。
4.2 朝天椒
4.2.1 育苗:苗床要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便于灌溉的地块,大小一般为深20厘米、宽1.5~2米、长8~10米。苗床土要取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大田土(过筛)6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过筛)4份,充分混匀,填入苗床内,播种前2~3天覆膜“烤”地。育苗时间一般在2月底3月初。播种方法一般采用干籽播种,先把苗床洇足水,待水渗后,将种子掺细土分3遍撒匀,然后覆1厘米厚的过筛土,盖上地膜,扣小拱棚。
4.2.2 苗床管理:出苗前,苗床温度应保持白天25~30℃,晚上15~18℃,待有50%幼苗出土后,可于下午4∶00将地膜除去,以便幼苗生长。苗出齐后,注意放风,早9点后可揭开苗床两头,用支撑物撑起,下午3∶00前盖好风口,控制好温湿度,防止出现高腿苗。定植前10~15天,应逐渐加大通风口炼苗,以免徒长。定植前5~7天,应对苗床浇水,以减轻起苗时损伤根系,缩短移栽后缓苗时间。
4.2.3 定植:大田应选择地势高、肥力足、土壤疏松的地块,并做好沟畦,使沟沟相通,短灌短排。定植时间:一般在谷雨前后。定植方法:在大蒜行间套钵种植。定植密度:分次采收朝天椒,株型较大,每隔4行蒜种1行,行株距76厘米×25厘米,每亩3500株左右;一次性采收朝天椒,株型紧凑,适于密植,每隔3行蒜种1行,行株距57厘米×25厘米,每穴双株,每亩8000~10000株。定植后,结合大蒜管理浇缓苗水。
4.2.4 整枝摘心:朝天椒枝型层次明显,一为主茎果枝,二为侧枝果枝,三为副侧枝果枝,其主要产量为副侧枝的果实组成,因此,要根据不同品种进行整枝摘心,如一次性采摘朝天椒主茎一现蕾就应进行人工摘心,促发侧枝;副侧枝若发生晚,果实不能完全成熟,应及时去除。
4.2.5 中耕扶垄:中耕扶垄,不仅有利于保温保墒,消除杂草,而且有利于防倒伏。同时,还要做好防涝工作,一般在大田随行挖深20厘米、宽20厘米的排水沟,每隔2~3米挖一条,做到“开口等雨”,随下随排。
4.2.6 肥水管理:朝天椒的不同生育阶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①大蒜收获后,要及时浇促棵保苗水,并随水冲施纯N 4千克。②进入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应促棵攻果,力争在高温雨季到来前封垄。封垄前要进行施肥,每亩追施纯N4千克、P2O52千克、K2O 4千克。③入伏后,高温多雨,应保根保棵。此期如遇旱情,应浇在旱期头,而不能浇在旱期尾,使土壤始终保持湿润。④立秋后,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是朝天椒的第二次开花结果高峰,应加强肥水管理。一般视天气和植株长势,结合浇水每亩冲施纯N 2千克、K2O4千克。
4.2.7 收获:分次采摘朝天椒,待果实充分成熟、全部变红后即可采收,整个生育期一般采收3~4遍,秋分前后拔秧。
一次性采摘朝天椒,在秋分前后收获。收获后,要在大田整秧晾晒2~3天,然后凳架成排凉晒。当果皮呈柔软的皮条状,将椒果对折一下,然后再打开,在对折线上有一条明显的白印,但对折处没有断裂;摇动有沉闷的响声;含水量为14%~16%时,即可采摘销售。
5 病虫害防治
5.1 农业防治
采取推广优良品种、优化作物布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高畦栽培、科学运筹肥水等技术措施培育壮苗,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轮作、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创造有利于蒜椒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孳生的环境条件,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蒜椒抗病虫能力。
5.2 物理防治
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杀虫灯、诱虫板、食饵诱杀等理化诱控技术。采用糖醋盆诱杀种蝇,费洛蒙性引诱剂、黑光灯捕杀虫蛾,蓝板或黄板诱杀蚜虫等。
5.3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技术,加大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示范推广力度。采用藜芦碱、鱼藤酮等生物制剂防治蒜蛆;使用生物有机肥预防蒜椒土传病害的发生。
5.4 化学防治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
大蒜叶枯病、软腐病、根腐病多在3~4月份发生,一般选用细菌性杀菌剂(农用链霉素或中生菌素或枯必治)+真菌性杀菌剂(异菌脲或百泰或多宁)+叶面肥进行防治,杀菌剂应交替使用,5~7天喷一次,连喷3次。
蒜蛆有两次发生高峰,一次为10月底,一次为4月初。一般在覆膜前喷施除草剂时加入辛硫磷,预防蒜蛆;清明节前后浇“壮苗水”时随水冲施辛硫磷,防治蒜蛆。
朝天椒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软腐病等,应及早防治,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7~8月份为病害多发阶段,可选用普力克、阿米西达、咪鲜胺、中生菌素等进行喷施,每7天喷一次,并注意生理缺钙病害的防治。
朝天椒烟青虫、茶黄螨、蚜虫、飞虱、盲蝽象等,平时要勤查细看,抓住防治适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甲维盐、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防治。
赵培光,男,研究生,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王乃建(1966-),男,本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E-mail:jxtfz435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