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分外香活跃在烽火岁月里的文艺轻骑兵
2017-08-12冯晓蔚
冯晓蔚
—
战地黄花分外香活跃在烽火岁月里的文艺轻骑兵
冯晓蔚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文艺轻骑兵,他们用特殊的“武器”,在前方战壕、在后方营地,在沦陷区、在统治区,用歌、舞、剧等形式鼓舞前方将士克敌制胜的勇气。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欢声笑语,哪里就是一阵呐喊。当时的这一支支文艺轻骑兵,以其巨大的声势、丰富的内容形式,感染和鼓舞了各界军民,成为铁马金戈、烽火硝烟中的“战地黄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之际,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收集整理这些文字,以纪念这些不老的岁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文艺轻骑兵用艺术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战斗
红军前进剧社:长征路上歌声不断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战的壮丽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前进剧社就是一支宣传队。
红军前进剧团创建于1933年2月,同年8月改为工农剧团,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南北,1935年参加长征,随后在长征途中改名为红军前进剧社。
1935年3月,剧团随四方面军政治部和川陕省委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剧团同广大指战员数翻雪山,三过草地。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喜讯很快传遍两个方面军。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到了达维,红四方面军派红9军25师师长韩东山前往迎接。当晚会师部队开联欢会,以李伯钊为团长的中央军委文工团为联欢会演出了精彩节目。其中有一首歌是陆定一同志写的《红军两大主力会合歌》,表现了全军指战员胜利会师的欢乐,同时也表达了兄弟部队的团结,因此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通过剧团演出教唱,很快在连队唱开了。部队行军、宿营,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它鼓舞了战士的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会宁会师
1935年11月,在天全杨家坪,原工农剧团与总政慰问团合编在一起改称中央前进剧社,简称前进剧社。社长李伯钊,政委易维精,把原来的4个剧团和各军宣传队集中到芦山前进剧社受训,重新整编为3个团。集训中,李伯钊亲自教《农民舞》《海军舞》《乌克兰舞》《高加索舞》,还排演了歌剧等等,骨干力量加强了,节目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1936年1月中旬,剧团又翻越夹金山回到红五军驻地丹巴,红五军37团调驻丹巴东南130余里的牦牛村抵抗敌人的追击。剧团奉命慰问大炮山37团。这是一座很荒凉的雪山,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从瞭望哨向南俯瞰,山下全是敌人驻守的营地。敌人万万没有料到在他们看来这荒无人烟的雪山上,竟会有红军自天而降,更难想象还有这么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飞临到这冰天雪地的前哨阵地慰问演出。37团指挥员听说剧团战友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等剧团一到阵地就敲起了锣鼓,整个阵地顿时有了生机。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面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温暖了每个战士的心。演员登场前,冻得浑身发抖,可一上场就什么都忘记了,那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演出结束,剧团战士向指战员们告别时,好多战士激动地哭了……对战士们来说,剧团给他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而且送来了一颗火热的心,在生死关头,战士们需要沉着的思考,也需要欢快的歌声。
1936年2月中旬,剧团随方面军赶到了党岭山下,稍作休息为翻山做准备,剧团战士每人准备了好几个松明火把,为上山照明使用。第2天凌晨3点,部队向党岭山进发,按规定必须在12点以前翻过山顶。剧团战士不怕天寒地冻,在山高路滑的艰险行军中,为鼓舞红军战士奋勇登山,他们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啦啦队。在行军的队伍中间前后奔跑,唱着红军战歌,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战士们冻得牙齿打战,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谁要是停步坐下来想休息一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了。因此每个人都拼尽全身的力气,相互搀扶,有的被狂风卷进山谷,有的踏虚了脚连人带枪坠落雪坑。剧团老炊事班长、共产党员张德胜就是滑到雪坑里牺牲的。眼睁睁望着老班长滑下去,倾刻间被大风雪埋得无影无踪,同志们失声痛哭。这时,指导员廖赤健带头高唱刘瑞龙、李伯钊合写的《雪山行》,用歌声激励同志们继续前进。快到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盖脸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有的用手捂住脑袋,有的干脆把背包顶在头上坚持向前。
1936年10月,3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剧团又进行了整编,将前进剧社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叫前进剧团,随方面军西渡黄河,奔赴新的战场—河西走廊。
新四军五师师长李先念(左一)在行军途中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明了文艺工作者的发展方向,图为有关讲话内容的宣传海报
豫鄂边楚剧队:边演戏边战斗
1941年秋,新四军5师参谋训练班搞了一个军民联欢晚会,会上几个爱好楚剧的同志,演了一出《新送十里凉亭》。李先念师长看了诙谐地说:“我们的小参谋在台上大出风头!”演出的同志听了心里乐滋滋的。
这个剧本出自黄振,他是武汉黄陂人,曾经拜师学过艺,就用楚剧《十里凉亭》的形式编写了这出妻子送郎参军的剧本。这时,领导指示边区戏剧工作要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反映当前的抗日斗争。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放指示文工队同志要认真学习楚剧,3个月之后希望看到你们的楚剧节目。文工队的同志为筹建楚剧组正在忙碌,他们从新兵连调来6个战士,都是会唱楚剧的农民,加上黄振共7人,方西兼组长,黄振挂副组长。有了7个人,加上文工队的同志作后盾,就可以开锣演戏了。方西根据连队战士的思想状况,编写了一出新楚剧《赵连新归队》,不到半月时间,这台戏就在师政治部作了首场演出,演出效果很好。
楚剧组成立不久,文工队就到敌人的大门口演了一场戏。
那是1942年春天。文工队一行8人中,7个演员,1个挑夫兼跑龙套,带着简单行头,到了靠近县城的建安集。建安集是个敌占区,那周边驻有日伪军。他们认为,这是部队宣传伪军反正的好机会。
剧组通过地下党的关系,一下子闯进了建安集。经过一番筹备,戏开了锣,徐金山他们先演了一出旧戏。接着,文工队的《赶杀记》就上了场。这出戏唱的是已经反正的伪军王排长的爱人,被鬼子派来杀死他全家的伪军赵连长捉住了。赵连长举刀要将她杀死。她满腔悲愤,历数阶级仇民族恨,严厉责问赵连长为什么要助贼作恶当汉奸。这大义凛然的控诉,终于使赵幡然悔悟,弃暗投明,也带领部队投向了新四军。
当台上唱到“为什么帮日寇屠杀自己的同胞”时,观众纷纷以愤怒与藐视的眼光看着伪军,看得他们一个个把头低下去,个别伪军还惭愧得落下泪来。一出戏唱了一个多钟头。后来李先念看了这出戏,高兴地说:“这个戏编得好,演得好,要多编多演。”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42年秋天,师文工队改成文工团,楚剧组吸收了一批艺人,改编为楚剧队,共20余人,黄振担任楚剧队队长。这年年底,在突破日军扫荡以后,楚剧队交由边区政府行政公署领导。这时,文工团员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楚剧队工作的方向。
楚剧队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队伍进一步扩大了,创作繁荣了,演出水平提高了,战斗作用增强了。当时演出的新剧目有《农家乐》《偷牛》《贪污乡长》《反共害民记》等现代戏,《风波亭》《王佐断臂》等新编历史剧,《葛麻》《打渔杀家》等优秀传统戏也经常演出。楚剧队还取材了当时的现实斗争生活,编演了《周志坚三打孝感城》《伪军月下叹五更》等大鼓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还和文工团合演了自编的大型楚剧《长沙沦陷记》。这些戏剧和鼓词都受到了边区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4年5月8日,国民党桂顽借反攻日寇为名,突然向我大悟山进攻。顽军压境,情况紧急。李先念师长身体不好,正在病中。参谋处已下达命令,令各战斗部队整装待发,后方机关迅速转移。师长知道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能转移,这是一场坚守大山寺的保卫战,关系到我们要不要这块根据地,要不要根据地的人民,我们转移了群众怎么办?我们要坚决地打!打退顽军的进攻!”
可是,这时后勤机关已转移,群众已坚壁清野,打起仗来没有后勤支援怎么办?师长当机立断叫管理科长刘继华:“跟我把楚剧队找回来!”这时,楚剧队正在向路西转移的行军路上,接到命令,要剧组赶回师部接受任务。同志们议论开了,任幼奎说:“打仗了,要我们去参加战斗!”周佩芝说:“13旅那多部队,要你去绊脚!”
到底调楚剧队回去干什么?谁也猜不透。跑步前进,回到白果树湾,同志们鸦雀无声的等待着接受任务。队长黄振接受任务后回来传达说:“搭台唱戏!”同志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黄队长,问道:“这个时候演戏,叫谁看?”黄振说:“就因为没有人看,才要搭台唱戏,把群众都唱回来,把人民的信心唱出来,把部队里战斗士气鼓起来!同志们高兴得跳起来说:“我们的师长真英明!孔明用的是‘空城计’,我们师长用的是‘实城计’。”同志们的行动特别快,不到半小时,搭起了土台,挂起幕布,敲起了锣鼓打响闹台,锣鼓声震天动地,回荡在山间峡谷之中。
群众听见了锣鼓声,互相议论:“师部在唱戏,还怕什么,回去看戏哟!”师长有决心,胜仗有把握!群众纷纷下山了。看到师长一边看戏,一边拿着电话机指挥战斗:“冲上去!夺回大包子。”
楚剧唱的是《盘肠大战》等优秀剧目,演员唱得有劲,群众看得精神,战士听到锣鼓声,精神抖擞,和顽军拼杀。战斗打得激烈,群众边看戏边待令,一会儿地方干部跳上台来传令:“各农会派担架,各妇救会送茶送饭。”
一会儿传来胜利捷报:“大包子夺回来了!”“打退了敌人3次冲锋!”那几天,仗是日夜打,戏也日夜唱。唱戏的地方竟成了一个指挥阵地。师长就在这里指挥战斗,行政公署就在这里组织各项战勤工作。民夫随叫随到,要担架,群众已经砍来竹子树枝扎好了。真是,前方后方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边区政府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万众一心,终于赢得了保卫大山寺战斗的胜利。
歌剧《白毛女》剧照
耀南剧团《白毛女》剧照
耀南剧团:演《白毛女》鼓励战士多杀敌
耀南剧团于1938年春建立,原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宣传队。为纪念1939年6月在山东省桓台县牛王庄与日军激战中英勇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同志,1940年正式命名为耀南剧团。耀南剧团曾先后隶属于八路军清河军区政治部和渤海军区政治部。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耀南剧团发挥了文艺兵的特殊作用,他们以精彩的文艺演出,生动的政治宣传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给渤海区军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45年8月,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渤海区连成一片,耀南剧团随军区司政机关进驻惠民城。在胜利反攻的日子里,耀南剧团随军作战。在这段时间里,剧院作家、团长彭飞等创作了话剧《八年》,马厚栋根据高树勋起义的故事创作了《第八军起义》。不久,杨国夫司令员率渤海军区主力挺进东北,剧团的领导成员做了较大的变动。剧团团长由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调来渤海区的李毅汉担任,剧团教导员先后由李剑夫、徐焕担任。
1946年底,渤海军区耀南剧团(1947年春改称渤海军区文工团)排演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了保证排演好这个剧目,专门成立了导演团。从1947年初开始,为渤海区军民演出210多场。这年夏秋间,渤海军区文工团在阳信县参加“土改”复查。冬季排练了歌剧《周子山》,新年正式演出。这年,还和新安旅行团、山东省文协文工团进行了联合观摩演出。
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军区文工团成功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在渤海区广大军民中反响强烈,影响深远。1948年3月,渤海军区部队奉命配合山东兵团主力部队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部队即将出征那天,军区首长向部队做战斗动员,指战员们斗志昂扬、群情激奋,谁也没注意天空零零星星飘洒的雪花。在这热烈的气氛里,渤海军区文工团演出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大幕一拉开,飘洒的雪花使舞台上简单的布景更增加了真实感,剧中“过年如过关”的悲惨情节,自然地和指战员们的血泪苦情融合在一起。台下爆发出愤怒的吼声:“打倒地主阶级!”“打倒蒋介石!”“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就在这时,观众中忽然有位战士哭得昏厥过去,卫生员急忙上前抢救,把他抬到后台。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头一句话就是:“连长,我一定要参加突击班,我要报仇!”等他完全平静下来,他在后台才哭着告诉大家,他家的遭遇比杨白劳还惨,地主逼债,抢走了他妹妹,逼得病在炕上的老娘上吊自尽……
演到最后“斗争黄世仁”那场戏时,台上台下“打倒黄世仁!”“打死那个狗东西!”的口号声连成一片。有几位在台上演群众演员的拳头、巴掌实打实地打在“黄世仁”身上,打得他龇牙咧嘴地直叫喊。到了后台,演群众的同志直向演黄世仁的演员道歉。那位演员说:“整个会场都愤怒了,挨几下打也高兴。”
1949年春节,渤海军区文工团在淮海前线慰问时,华东野战军第10纵有个战斗英雄对文工团的同志讲:“看了你们在1947年演的《白毛女》后,我怀着满腔的阶级仇恨,立下志愿一定要打倒蒋介石为喜儿报仇。在历次战斗中,由于我作战勇敢,消灭敌人多,所以被评为战斗英雄。”
《白毛女》的演出,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和“三查三整”等各项运动。当时有所谓“开十次会,还不如演一场《白毛女》效果大”的说法。该剧对于提高部队战士和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积极开展反霸斗争和参军参战、英勇杀敌,确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1950年5月,渤海军区文工团除留下1个军乐组和1个电影队外,其余60多人并入山东军区文工团。至此,渤海军区文工团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