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7-08-11马环宇

魅力中国 2016年49期
关键词:范仲淹内涵

摘 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华民族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德行准则。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内容博大精神,蕴含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民本情怀、“思变其道,国家磐固基本”的变革观念、“论说必本于仁义”的仁德思想。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支撑科技创新、弘扬学统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范仲淹 忧乐思想 内涵

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而一种学统的弘扬和科技的创新,则需要精神和文明双支撑。回溯五千年文明史,我们会发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忧乐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它的现实意义,以其为支撑对当前科技创新和学统的弘扬具有促进作用。

一、范仲淹忧乐思想的精神内涵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既有坚实而厚重的哲学基础,亦有贯穿其始终的鲜明主题、中心线索和核心价值,其主要精神内涵包括四方面,即:“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民本情怀、“思变其道,国家磐固基本”的变革观念、“论说必本于仁义”的仁德思想。

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

《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其中有传颂:“范仲淹,怀天下。宋包拯,锄横霸。”这里范仲淹的“怀天下”,实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价值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朱熹对仲淹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业。”(《朱子语类》卷129)又说:“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而“担当”,它的释义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勇于接受的态度,更是一种敢于负责的行动。敢于负责,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而勇于接受则是作为“优秀人”最初的入口。

范仲淹的一生,国家之忧,人民之忧,社稷之忧,始终牵着他的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始终伴其左右。欧阳修在景祐元年,当得知范仲淹知苏州时,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的话:“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欧阳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称为“有忧天下之心者”,描述了以一位有担当意识的士大夫形象。韩琦在《文正范公奏议集序》中称论范仲淹:“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 始公辟之。”

2、“思变其道,国家磐固基本”的变革观念

在范仲淹看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祸及邦国;维新更张,崇尚变通,将泽被万民。范仲淹反复引用《周易》关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的至理名言,来阐述其变革思想,并在《上执政书》中以此为理论根基将通变理念引伸和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以“革故鼎新”的勇气,提出“思变其道,国家磐固基本”的主要政治见解观点和社会变革理念。在《易义》一文中,范仲淹对《周易》卦爻之辞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范仲淹言:“革,火水相薄,变在其中,圣人行权革易变之时。”“天下无道,圣人革之。”在范仲淹看来,《周易·革》卦所言之“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革去故而鼎取新”,既和于天时又顺乎民心。可见,“革故鼎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变法维新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过时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用进步的、合理的价值观念来取代它。“庆历新政”是范仲淹变革思想的集中体现。变革虽然失败,但是新政实施者们那种忧国悲民的情怀还是让后来者感受到了它无尽的力量,从而引发了王安石主导的又一次改革。

3、“论说必本于仁义”的仁德思想

“忧乐”思想的核心是“先忧后乐”,究其渊源是仁德思想。范仲淹对唐代的韩愈非常推崇。在韩愈看来,唯有仁义才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才是儒学标志性的思想。范仲淹继续韩愈道统之说,以毕生的文治武功终使儒家纲常由隐而显,由微而著。仲淹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期间,埋头读书,“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所谓仁义,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仲淹承继和发展儒家基本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仲淹仁德思想的集中体现。应天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当时正值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任主持。戚舜宾沿袭“真儒”戚同文的教学宗旨、内容和教法。这对仲淹的忧乐思想、担当意识的深刻影响不言而喻。天圣五年(1027),仲淹有机会执教于应天书院,虽时间不过两年,然他怀着对母校的无限深情和仁德精神,继续弘扬同文独特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像孙复、石介、张方平等一批精英人才。在范仲淹身上,最能体现他的精神境界的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生薄以待已,而对亲邻他人施以“仁”和“义”。身居高位,而始终自奉俭约,以“施贫活族”为终身之志,创办义学、义田、义庄。以至于他去世时,“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皆画像、立生祠事之。”“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二、范仲淹忧乐思想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精神,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担当意识是躬耕科技的精神源泉。学习范仲淹的忧乐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的担当意识。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是提高执行力的首要问题。担当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习近平同志说:“我反复强调要有担当精神,各方面都要有一批勇于担当,有本事能办成事的人。”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就会有忧乐天下的情怀。这种精神,就是常说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主动靠前请命,勇挑重担。有了这种精神,也就成为教育战线上师生躬耕科技的不懈精神源泉,以不断锤炼自己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的品格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也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其次,民本情怀是弘扬学统的精神支撑。学习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还要要学习他的民本情怀。所谓民本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处处为老百姓考虑,思与天下同其安乐的责任意识。范仲淹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关心民间疾苦,正是中华民族爱国爱民思想光辉的体现。这种“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精神,世世代代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在教育战线,正是这种民本情怀成为弘扬学统的精神支撑,使广大师生能够沐浴在严肃活泼、生机盎然的环境里专注科研,扎根在岗位上奋发有为。

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在形成以后,在宋代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不断传承,对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他的先忧后乐名言家喻户晓,他的言行成为后入学习的榜样,他身体力行的仗义执言担当精神,为北宋的士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士风演变史上的时代性标志。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心存天下,行济天下,享誉九州。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出将入相,护国安民;出任州县,排忧解难,造福于民;处世为事,济困助乏,兴建公益。他的所作所为,使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代表;他的崇高人格成为世人楷模,深受后人景仰和颂扬,也成为今天实现“中国梦”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动力。

作者简介

马环宇,男,1997.12.28 大连理工大学,籍贯:河南。

猜你喜欢

范仲淹内涵
范仲淹画粥苦读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忍穷”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