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遗风鼓舞萨满情》作品分析
2017-08-11王梅
摘 要:该文针对舞蹈《遗风鼓舞萨满情》的创作,从作品构思和作品意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创作出发,进一步探索传统单鼓舞的非遗文化、动作特点及创新,分析作品人物性格,创作段落,阐述单鼓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 男子舞蹈 单鼓舞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c)-0254-02
男子舞蹈作品《遗风鼓舞萨满情》由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王梅和丁晋伟两位教师编导,舞蹈系08级学生表演,荣获第六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业组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作品试图通过单鼓老艺人对单鼓文化的眷恋、情怀及无奈之意,体现单鼓文化的无情流失,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的重要性。该文从两个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一是从作品文化传承层面进行构思分析。二是从作品思想表达层面进行意向分析,来释义作品对单鼓舞文化的传承内涵。
舞蹈作品《遗风鼓舞萨满情》从单鼓上试图以情出发,以满族本土文化为基础,以传承为目标,呼吁对非遗的保护,让这鲜活的艺术形式能够源远流长。作品从满族传统单鼓舞祭祀形式入手,通过一位单鼓舞老艺人抒情艰辛的动作语言,表达鼓史鼓意,最终体现单鼓文化会后继有人。
1 作品构思分析
男子舞蹈作品《遗风鼓舞萨满情》以一名单鼓老艺人为主要人物,以传承萨满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男子群舞这一形式来表现萨满舞蹈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单鼓舞蹈的动作特点和创新的分析。
1.1 以非遗为出发点,选取作品创作素材
作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萨满文化,既是一种原始文化形态也是研究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作品以传统单鼓舞蹈为创作素材,考虑有三:
考虑之一对于非遗,原生态传统单鼓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感悟,具有表演艺术特有的审美价值和传播价值。
考虑之二单鼓舞鼓点错落有致,风格独特。
考虑之三从事舞蹈专业男子比女子少,男子舞蹈相对也少。添补和强化男子舞蹈。
1.2 男子群舞粗犷豪放,体现萨满人物性格特点
满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作品在保存萨满浓郁的风格民族属性、民族审美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创新。作品以男子群舞为表现形式原因有四:
原因之一男子的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更能体现满族人性格中的质朴、纯真、奔放、炽热的情感。
原因之二满族先民能歌尚武,骑士步更能体现这一特点。
原因之三男子力量形象特征明显,更加能够突出萨满文化的形象特点。
原因之四男子与单鼓的刚性特征相似,更能够碰撞出新的灵感和激情。
1.3 单鼓舞动作的传承与创新
作品在传统单鼓舞蹈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尝试与创新,力求达到原始生命力的个性张扬和弘扬民族神韵的效果。作品在动作上的创新有三:
创新之一抛接鼓,分双人抛接鼓和单人抛接鼓。双人抛接鼓是双人在6~8 m左右距离横面互为抛接,高度2 m左右,鼓在空中横面转体穿过。单人抛接鼓是单人单手向上空2 m左右距离进行抛接鼓。
创新之二转鼓,是鼓在头上平面转两周,使鼓进行720度旋转。
创新之三采用土耳其跳跪击鼓,即双腿在空中起跳直接接双腿跪。
2 作品意向分析
男子舞蹈作品《遗风鼓舞萨满情》创作过程承载着民族气韵和审美取向,浓缩于动作风格的确立和传承。在作品段落上从以创作之源,开创之旅,鼓舞情怀,继承发展上大胆分析。
2.1 创作之源
舞蹈通过舞台的表现形式,把祭祀的意念予以表现,并通过灯光(定点),音乐及服装,队形的变化加深祭祀的寓意概念。从舞台中心由领舞(老艺人形象)一声鼓响,三点、六点交相呼应起伏跌宕敲响开篇。
2.2 第一篇开创之旅
作品通过鼓舞技巧在开篇做了前赴后继开创记忆之形象特征,并在鼓的舞动技巧上大胆开创动作元素,将单鼓在平转鼓、绕鼓、左右抹脖鼓的基础上加离手鼓、抛鼓。在艺术视觉和人物心理感受上加强了力度,在鼓舞技巧上加强了难度。在鼓舞步伐方面前进步、后退步、侧步、十字步,旋转、跳、蹲的基础上利用群舞优势加疾步托举动作,加大技术难度,同时加强艺术冲击力和张力,鼓的承接力量进一步加强。在此段落添加了创新动作单人抛接鼓和转鼓动作。单人抛接鼓是单人单手向上空2 m左右距离进行抛接鼓。腕部的力量控制能力要合适,并保持动作的舒展和节奏统一。通过单人抛接鼓的过程赋予鼓的传递力量的强化,每一次接鼓时动作的完成都在不断表达着传承的能力。转鼓,是鼓在头上平面转两周,使鼓进行720度旋转。腕部需要节奏的把控能力合适,做到单鼓轻易不离手离手姿态节奏必须有。转鼓是进一步阐释鼓舞文化的辗转往昔、循环规律、天人合一、百转千回、阴阳交错的民族文化思想,也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语言魅力。
2.3 第二篇鼓舞情誼
以情出发,以情舒怀,以情达意。作者曾经体察过民间老艺人表演的精妙变化,知道他们主要依靠表演经验和心理上的分寸感来掌握技艺的。
此篇欲通过这位老者用抒情艰辛的动作语言表达他对鼓的情谊,对鼓史、鼓意的表达。舞者通过下花鼓、单腕心鼓、单人抛接鼓等动作,表达与鼓不舍及人鼓合一的情谊。这种情谊是老人一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演绎,即民族万年千转的自然变化和审美意识。在老人缠绵于鼓中之时,使观众感受到的除了对鼓的传承寓意,更多的是老人身上所传递的可贵技艺和情感。此时群舞者的配合是传承人的心理写照,三者交相呼应。在表现手法上,主与副对打交相呼应,欲达到鼓与舞,快与慢,情与意,合与分的舞蹈语汇强烈效果。
2.4 第三篇继承发展
单鼓舞如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单鼓舞原有的动作虽然有棱有角、快慢有序,但如此直接使用还略显乏味和缺少表演层次。因此,作品在此篇对单鼓的原基础动作上,进一步尝试抛接鼓的高度和展度。用双人在6~8 m左右距离横面互为抛接鼓,高度2 m左右,鼓在空中横面转体穿过。目前在舞台上还尚未见,难度的延展和节奏的把握都是富有挑战的。同时,鼓点要张弛有度的在节奏中击打出来,形成有快有慢,有高有低,错落有致的特点。在单人抛接的基础上更加大了难度,需要双人的配合与练习。强调腰部,臂力及腕部的力量和节奏,以及姿态的舒展。接鼓时的干脆与干练。进一步传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寓意和表达。
作品在保留传统单鼓舞音乐和节奏的特点上加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Newage音乐的手段。丰富了舞蹈音乐的律动,发挥了艺术的形象力。在不失原有传统单鼓舞特征的基础上,加强了时代气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腿齐跳接跪击鼓这一新创动作。土耳其和俄罗斯舞蹈中都有此技巧动作,在双腿起跳同时空中击鼓,双腿膝部跪地同时击鼓。此动作幅度很大,需要腰膝部很好的控制能力才能完成。强调空中姿态的舒展和跳跃的动势明显,膝部落地轻盈而又富有弹性。同时呼吸配合节奏,舞动气势强烈,动作强烈的动势预示继往开来、前赴后继的传承之势。
男子单鼓作品《遗风鼓舞萨满情》在传统单鼓舞的创作上,力求在原生态中寻找根的途径,从根中寻找深邃的文化积淀。这是需要几代人努力的,在教师与编导拾起的点滴,老艺人与演员也并未丢失的点点零星。把这些点滴与零星叠加后,感悟民族舞蹈文化的璀璨与辉煌。也许现在,一名单纯的“民间舞教员”已经远远不够了,选择舞蹈,选择文化的传播,传承着中国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课堂中落实文化的传播,使民族民间舞教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创编的单鼓舞蹈《遗风鼓舞萨满情》,在收集整理,教学和创作中力图探寻单鼓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上加强表演层次性,为舞台表演艺术再造革新,达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精神实质,是经济建设服务传承保护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