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使命感的人才能学好农科
2017-08-11蒙洁华
蒙洁华
农科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要学好,不仅要具备聪明才智,而且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
出生于四川平武的陈晓阳,17岁时插队成为知青,5个月后到四川青川伐木场当伐木工人,1977年保送到云南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学习林学专业,后留校任教,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攻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碳汇、自然保护区等方向;2006年5月从北京调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华南农业大学建于1909年,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华农发展势头迅猛,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广东省级人才32人;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51-100之间,比2015年前进50位;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2项,转化收益2398万元……
在华农的第11个年头,陈晓阳校长许下豪言:“在未来5到10年,华农绝对能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对此,我信心十足。”近日,在廣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高校校长访谈”活动中,《南风窗》记者专访了陈晓阳校长。
Q&A
N-南风窗
C-陈晓阳
迅速占领科研制高点
N: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方面,近年来华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C:建设高水平大学近三年来,华农稳步向前。
学科建设方面。2016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农业与林业学科位列51-100之间,比2015年前进50位。进入世界ESI前1%的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分别位列全球307位和313位,植物与动物学有望在1~2年内进入世界一流顶尖学科行列(前1%)。
人才引育方面。为激励和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269人,2015年以来,学校共新进海内外优秀博士451人,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1人,聘请了72名“丁颖讲座教授”。
在人才的引进上,除了刚才提及的具体数据外,我们2016年就有6名80后高水平海外人才以首聘教授方式引进,最年轻的仅有28岁。
这些优秀人才来到华农,根据社会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组建“特种部队”,学校给予特殊的人事、工资和考核政策,进什么人,酬金怎么分配,团队自己说了算,学校全力支持他们放开手脚,迅速“占领科研制高点”。
学校10%的人才贡献了90%的科技成果,所以学校打破了传统薪酬分配方法,实行“优劳多得”,也采取“一校两制”方式,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同时我们也提高校内同类人才的待遇水平。
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广东省生源大户,2016年实际录取9000人。高水平理工科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持续增强,在黑龙江、湖北、江西、河北4个省份的最低投档分高出当地一本线50分以上。
科研创新方面。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25项,比2015年增加60%,排名地方农业高校第一,资助率全国排名38位。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资助经费超2亿元。新增2个国家级和1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学校共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
成果转化方面。2015年以来,共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2项,转化收益2398万元;签订横向科技合同1505项,合同金额2.416亿元;共建科研平台12个;签订框架协议24项。
国际交流方面。学校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办学规划,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建“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和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共建“中英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首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获得科技部立项。学校先后主办8次国际会议。
总有人,有使命感
N:华农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有2个。一个是农业科学,另一个是植物学和动物学。虽然学术水平如此高,但涉农专业招生仍比其他专业困难。您觉得应该如何扭转年轻人的观念呢?特别是在这个科技种地的时代如何吸引年轻人重新重视农业发展,报考涉农相关专业呢?
C:总有人,有使命感,想干事业。农科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要学好,不仅要具备聪明才智,而且要有良好的学术素养。
在普通高考招生录取中,我校部分农科专业是热门专业,如园林、动物医学,但多数农科专业存在生源不足,招生比较困难,需要调剂才能完成计划的情况。如2016年在广东省第一批理科招生中,15个农科专业有8个农科专业需要调剂生源。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努力提高农科专业的生源质量:
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生对农科专业的认识。很多考生及家长对农科专业的印象还停留在落后的农业耕作中,认为学习农业没有前途。我们通过线上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线下建立优质中学生源基地,组织专家进中学宣讲推荐农科专业等,着力构建以专业为重点的招生宣传模式,提高各专业的吸引力。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专业的吸引力。学校结合农科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适应国家及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在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专业设立“丁颖创新班”,旨在加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这些农科类专业丁颖班在招生过程中生源均充足,录取考生全部有专业志愿。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政策,建立了主辅修、双学位、学分制改革等教学管理制度,努力为冷门专业学生创造条件,让其能够学习其喜爱的不同专业知识。
设立优秀考生奖学金,鼓励优秀考生填报农科类专业。农科专业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学校鼓励优秀考生填报农科类专业,2016年我校制定并实行了《华南农业大学优秀考生奖励办法》(试行),其中有一项就是鼓励优秀考生填报农科专业:对于填报学校指定的农科专业并被录取到该农科专业的考生,超出学校投档线5分以上的,根据超分的幅度,分别给予一至四年等额学费的奖学金。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奖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
调整理工类学科结构
N:近年来,华农着力理工科发展和学科整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又是如何通过推动学科整合发展为农业学科提质?如何更好地支撑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创新驱动发展?
C: 2015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5.13亿元,理工类项目经费约占总经费的39%。依托学校建设的6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中,近50%属于理工类平台;这些平台对于广东省创新发展、打造全产业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加强理工类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对学院及学科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形成了优势特色突出,资源整合增效的学科分布,增加了理工科和交叉学科,新增了材料与能源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建立了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研究中心以及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生创业创新基地。
建设理工类学科群,扶持理工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农业机械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10大领域;结合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学科建设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广东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采取以学科群建设为牵引、以特色学科建设为支撑的办法,有序推进,整体提升。重点发展现代农机装备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环境保护、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技、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在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设置等方面向上述领域倾斜。
围繞产业链,服务创新驱动。农业本身占广东GDP 的比重并不高,但农业延伸的相关产值已达广东GDP的19.8%。结合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振兴发展粤东西北战略的迫切需求,学校在茂名、肇庆、珠海等多个地区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条,学校在生物技术、疫病防控、农业装备、物联网、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与温氏集团深入合作,促使温氏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深交所市值最大的畜牧企业。
N:中国农业将从粗犷式发展走向集约式发展 这理应是华农的机遇。您刚刚提到校企合作,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那是否有意在学校内部的科研平台中尝试孵化一些高科技的农科创业公司?
C:我们牵头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从学生教育抓起。
我们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改革,实施“立体式、链条式、递升式、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鼓励学生在校内2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积极实践。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人合作,这是为他们人生点亮的一盏灯。
除提供平台,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能力外,学校历来都很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部署,近年来,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学校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50多个。
学校正积极推动部分科研平台依托自身的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将产生的科技成果以各种方式进行转化应用。如:最近学校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与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洽谈合作设立“广东华农稻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学校将以技术成果入股的方式占有公司股份;依托学科和科研平台,学校参与组建了“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华农(潮州)食品研究院”等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禽流感疫苗,许可给某企业生产,转让经费2000多万元。另外学校正在与广东省农科院商议共建广东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孵化更多的农业高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