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2017-08-11谭文菊
谭文菊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接合部周围逐渐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担负着当地居民从身份到思想的市民化过程,适龄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文章围绕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分析了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生长环境特点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从环境、思维、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增强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50-02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在转变过程中,许多城市边缘城乡接合部学校承担着当地居民子女的学校教育任务。在这个城市与乡村共存,城市文明与乡村观念冲突的地带,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小学数学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城乡接合部居民从身份到思想的转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生成长背景分析
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复杂,小学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在城乡接合部,大量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混居,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许多网吧、台球室、露天KTV、烧烤店等场所凌乱散布其中,并且管理不严格,部分小学生也能够进入网吧等成人娱乐场所。由于小学生自制力的缺乏,致使很多小学生流连于这些场所,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养成了不良习惯。有些小学生的家长在周围摆摊做生意,就让孩子在摊点旁学习,嘈杂的环境使学生难以静心学习,显然不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文化氛围不够。由于经济状况与教育意识的制约,城乡接合部的居民中有许多人虽然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更有部分人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不管不问了。在辅导功课方面,很多家长本身知识水平就比较低,自己理解小学生的课堂作业就有困难,就更不用提辅导孩子做作业了。在教育观念上,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建立平等的观念,与孩子交流沟通非常少。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或者只注重文化成绩,其他活动一概不让孩子参与,抑或是听之任之,放任不管。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学生掌握的知识多数是靠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现状却是,部分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有的只重视成绩,忽略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对学生的激励、赏识、鼓励不充分也不及时,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受环境、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即使教师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但是教学成果仍不理想。
二、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从城乡接合部学校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普遍存在着学习数学知识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情况。学生在课前基本上没有预习的习惯,不能预先了解课堂传授的知识;在上数学课过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运算速度较慢,准确性差,并且不记笔记;课后阶段,没有复习的习惯,不能独立完成课后的作业,没有在课后学习数学知识,并且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许多小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面对稍微有点难度的数学问题,就知难而退,产生畏难情绪。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受到周围环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看,存在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脱离的问题。处在城乡接合部的家庭和学校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教师对数学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认知不够充分,没有从长远考虑,使得小学数学教师不敢创新教學模式。部分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对探究式教学理念基本持认可态度,认为探究式教学具备突出的优越性,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好处。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的软件和硬件不匹配,具体实施过程非常复杂,往往是费时费力地完成了教学课程,见效却很慢,因此很多城乡接合部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程较少。
三、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城乡接合部的学校教育承担着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重担。为改变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需要家庭、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尊重和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家风
强化家校沟通,开设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正确、科学地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家庭氛围。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更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家长改善家庭氛围、改变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教学经验传授给家长,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家长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教师还要采取家访、电话、微信相结合的方式,随时与家长保持沟通,让家长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家长一起解决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三角形,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家中找出类似三角形的实物,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家庭和学校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还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数学学习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信心
城乡接合部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强化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的关键环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带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良好学习习惯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通过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渐让良好学习习惯内化成学生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场,也是培养小学生勇于直面困难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只要想学就能学好的观念,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安全感。针对部分小学生由于数学知识基础不好,害怕做错,不愿意做题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多做题才能少出错的观念,引导学生多动手练习。在学生做错题时,要培养学生敢于直面错题的勇气,积极分析出错的原因,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出现。学生思维和认识方面的转变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所以必须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课程重点和难点,小学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创设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在蓝天白云下的农舍里,一群公鸡和兔子在一起觅食,中间被一个大栏杆挡住了,只能看见许多头和脚,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只兔子和多少只鸡。学生被这个画面勾起了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适时抛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农舍里有鸡和兔子共50只,脚有108只,那么鸡和兔子分别多少只?学生立即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基础好的、思维活跃的可以在课堂上主动给出答案和解题方法,同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先不要直接给出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先自己探索一番后再进行指导,逐步从具体的事例讲解上升到抽象理论的传授。
3.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观念有待加强,循规蹈矩、死气沉沉数学课堂氛围成为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教师积极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但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采取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通过巧妙创设探究任务,鼓励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善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加快课堂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运用能力。
在讲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投影仪展示“5,50,500”这组数字,要求学生用等号连接这3个数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了疑惑,这些不相等的数字怎么才能用等号连接呢?此时,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有些小组发现在3个数字的后面加上元、角、分就行,有些小組发现在3个数字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就可以。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加上相同的单位能否使3个数字相等?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终于发现利用小数点就可以解决问题,如5米=5.0米=5.00米。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这3个数真的相等吗?成功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中来。以多媒体为平台,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
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逻辑思维养成的基础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借助多媒体的平台,开展探究式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静.城乡结合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8.
[2] 何莉英.新课标下城乡结合部中小数学衔接教学减少学困生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3):21.
[3] 骆凤玲.提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J].课堂教法实践,2016,(5):110.
[4] 杨年丰,杨娜.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学习习惯分析与培养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1.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