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疾病防控
2017-08-11刘江涛赵海明聂康康
刘江涛,赵海明,聂康康
(1.石家庄市兽用生物制品供应站石家庄050071;2.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70)
白羽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疾病防控
刘江涛1,赵海明2,聂康康2
(1.石家庄市兽用生物制品供应站石家庄050071;2.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7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形、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白羽肉鸡主要传染病之一。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及临床症状
IBDV有两个血清型,鸡源性病毒为血清I型,能引起鸡发病;血清II型毒株来源于火鸡,对鸡和火鸡都无致病力。IBD出现的初期是以经典毒株(classical IBDV,cIBDV)为主要流行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为20~30%。随着疫苗的应用,病毒的毒力和抗原均发生了变异。根据毒力差异,目前通常将IBDV血清I型分为三类:超强毒株(vvIBDV)、cIBDV和致弱毒株。cIBDV可引起感染鸡只法氏囊的萎缩和死亡,导致免疫缺陷和20~30%死亡;致弱毒株不引起鸡只死亡,可做疫苗使用;vvIBDV则可突破经典I型疫苗株的保护而引起高达60~100%的死亡。
发病初期,鸡只啄食肛门,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聚集在一起;病鸡排出浅白色或水样稀粪,肛门周边羽毛被粪便污染。病死鸡剖解常见胸部肌肉和腿部肌肉条状出血,法氏囊浆膜水肿,严重时呈现黄色胶冻样,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浑浊,有粘性分泌物和黄色栓塞物,法氏囊常有坏死点。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致病机理
IBDV经口感染后,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在肠道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然后经门脉循环达到法氏囊进行大量增殖。法氏囊是B细胞增值分裂与发育成熟的场所,而正在分裂的B细胞是IBDV的主要目标;其中感染鸡日龄越小,影响B细胞的产生越严重,明显抑制体液免疫,降低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是无活苗做基础免疫的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并且可使新城疫疫苗效力下降30%左右,易诱发禽流感、新城疫、传支和细菌性疾病。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现状
目前由于IBDV毒力的增强,在我国许多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以湖南、两广地区最为严重;发病鸡群可采用卵黄抗体注射进行治疗,但是会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影响生产效益。疫苗接种是目前控制IBD最有效的措施。白羽肉鸡多采用1日龄威力克/囊胚宝颈部皮下注射或14日龄冻干苗饮水免疫或7日龄新流法/新支流法(VP2亚单位疫苗)注射免疫进行防控。但是冻干苗、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疫苗因为疫苗株的毒力因素,均会造成鸡法氏囊器官不同程度的萎缩,导致鸡只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影响其他疫苗的防控效果;同时,冻干苗饮水免疫后多会出现鸡群呼吸道症状或拉稀现象。因此,养殖现场越来越趋向采用灭活苗或液氮苗进行IBD的防控。但是全病毒灭活苗和常规VP2亚单位疫苗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不能为鸡群提供全方位保护。
表1 常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
表2 不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产品的比较
表3 白羽肉鸡的免疫程序-1
表4 白羽肉鸡的免疫程序-2
当前养殖现场常用的不同类型和毒力的疫苗见表1,以及不同类型疫苗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受母源抗体干扰方面的对比情况,见表2。
4 白羽肉鸡免疫程序推荐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样颗粒(r-VP2-VLPs)是由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IBDV的VP2蛋白自行装配而成的高度结构化的空心蛋白颗粒,不含有病毒核酸,无法自主复制,不存在基因重组或重配和毒力回复及向环境中散毒的可能,安全性高;具备正确的空间构象,在形态上与天然病毒颗粒相似,能够通过和病毒感染一样的途径,以接近真实构象的形式递呈给免疫细胞,既能诱导机体产生强有力的体液免疫,又能诱导产生强大的细胞免疫。同时不会造成对法氏囊的损伤,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适用于不同母源抗体的鸡群进行防疫,是当前防控IBD最为理想的疫苗。
白羽肉鸡由于品种因素,生产速度快,免疫器官发育相对较慢,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较蛋鸡/黄羽肉鸡要慢,IBD冻干苗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能影响法氏囊器官的发育;VP2亚单位疫苗及全病毒灭活苗又不能产生细胞免疫,不能提供全面保护,建议白羽肉鸡采用鸡法氏囊病毒样颗粒疫苗进行防控,免疫程序见表3、表4。■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