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与罗马》——出自女考古学家

2017-08-10刘文锁

博览群书 2017年6期
关键词:罗马帝国双城记长安城

刘文锁

150年前,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年)写出了他的传世之作《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以小说之笔讲述了一部发生在巴黎与伦敦的革命与爱情传奇。如今,一部学术文化版的东西方历史名城的“双城记”——《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考古学家之手,续写了一部视野宏阔的历史文化之传奇。

公元前3世纪末,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立于渭水之畔的关中平原,在秦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又一个统一且更为持久的帝国——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秦始皇的离宫为基础,创建了“长治久安”的帝都长安城。公元前1世纪,奥古斯都带领地中海世界进入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城被扩建为都市。公元1世纪初西汉覆灭,长安历经战火大部沦为废墟,接下来的东汉王朝不再以其为都。而此时的欧亚大陆西端,罗马城刚刚进入它最为辉煌的时期,享受着作为地中海中心城市的无限尊崇。公元3世纪开始,形势急转直下,史家所谓的“晚期罗马帝国”再无法保有昔日的荣光,罗马城也时时面临外敌之威胁,而随着帝国的东、西分治,它再也不是唯一的都城。

尽管西汉帝国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然而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这两座帝都遥相对望,各自矗立在亚欧大陆的一端,统治着前所未有的版图。它们是时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和向往,是后人追忆不尽的兴亡故事,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座城市,是“丝绸之路”象征的终始,也造就了现代中国与欧洲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一个有趣的比较,是这两座古都的“前世今生”,也许能引发世人更多的历史兴趣与情怀。在汉朝之后长安城再度复兴,经历了东晋十六国时代的纷乱,至隋唐王朝最终迎来它的巅峰时代——这就是隋朝创建的大兴城、唐朝弘扬的长安城。唐、五代之后,关中衰落,长安“气数已尽”,千年的宫阙、墙垣、武库、集市,连同诉说不尽的人事、传说、爱恨情愁,深埋于渭水之畔的黄土,化作考古学家的探险事迹。而罗马城在长期的衰落后,其都城之运却绵绵不绝,延续至今。由于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当年罗马帝国的神庙、斗兽场、剧院等的遗迹,还存留在今日罗马故城的各处。

对读者来说,有关长安与罗马的各自的历史、考古书是众多的;但是本书作者独具慧心,以学术研究为底色,以历史文化情愫为构思,以晓畅隽永的美文与佳图,将亚欧大陆这两座古都的历史与考古尽情地展示出来。关于那个时代的东西方帝国如何设计、建造与管理它们的首都,关于那些壮丽宫室与庙堂以及寻常市井与巷陌,关于帝王的生活與人间的烟火,关于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与平民百姓的一饮一啄,从世俗到神圣,从生到死,这两部分别上演在东西方的历史剧,都被这部书描述出来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长安是一部史诗;“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是一幅古画。

本书的开卷之益,除了告诉我们那些汉长安与古罗马的历史、考古知识,还可能引发我们怀古与思今的幽情。当走在关中平原与台伯河畔,面对着千年的遗址与故地,你会想起这本书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物事,细心者甚或可以觉出作者笔下的情怀。毕竟,对作者来说,当年为了学业曾在这些城址里徘徊良久,时间无情历史有情,这些文字也是对作者学术生涯的一种纪念。对不具此缘的读者来说,且让我们纵情于《长安与罗马》的文字中吧。

(作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罗马帝国双城记长安城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拉丁语在东罗马帝国消退缘于实际使用需求的减少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
大圣归来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罗马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