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农刘中军:岁月磨砺的“乡愁”
2017-08-10
1970年,刘中军出生在湖南安化县烟溪镇双塘村一个贫困农家,2岁丧母,9岁上完小学三年级后辍学,13岁即入工厂当学徒,17岁离开家乡闯荡天涯。在外漂泊的日子,他经历了太多风雨。“乡愁”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他的身体里。那时他并不知道,“乡愁”就在那驼铃悠扬的千年茶马古道的起点上,就在那片巴拿马金奖产品安化红茶的原产地,也不知道“乡愁”就是难以割舍的故土之恋。2012年,阅尽人生种种苦难的刘中军,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时任安化县茶产业办书记唐林可。思想的碰撞,点燃了刘中军关于烟溪红茶产业的“乡愁”。2014年6月6日,他的蒿子膛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2016年,他的蒿子膛老茶園500亩基地被市、县评为“最美生态茶园”。借着“安化县旅游兴县,茶旅一体化”的战略东风,刘中军的“观光茶园,留住乡愁”的思路和理念很快就得到了乡亲们和专家的认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刘中军沧桑刚毅的脸上写满了委婉的乡愁。他说:“故乡养育了我,我唯有倾尽全部的激情。除此,也无以回报。”
【漫谈】他的激情,正如资江之浪、茶山之波,从烟溪小镇弥漫升腾,在民族产业中集结激荡,缩影成中国梦的小小篇章。乡愁是他创业路上的蓝图,是他永不言弃的扶持,乡愁企业家刘中军,把乡愁写成一篇波澜壮阔的大文章。
“80后”侗族女孩杨苗:
五彩线织出侗锦新世界
2017年4月15日晚,古老的侗锦在长沙音乐厅焕发异彩,“梭说侗锦亚麻系列作品”荣获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80后”侗族姑娘杨苗手里握着奖杯,笑容像侗寨里的花儿一样美。杨苗是“梭说”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她出生在通道的一个古老侗族村落里,抱着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愿望,她考上了湖南大学。来到长沙,来到新的世界,杨苗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的和侗寨不一样。杨苗说:“大家对侗锦很好奇,也有很多人问我,侗族有什么特色。这时我才开始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侗族的民族文化。”2009年,在湖南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杨苗加入了“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团队,致力于传承与推广侗族传统文化。杨苗一次次穿梭于外界与通道之间,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参加美术培训班,为宣传侗族文化制作纪录片,为乡亲们开旅馆设计样板房……2014年,“梭说”在“新通道”中孵化出生,它的诞生是一次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千丝万缕的五彩侗锦线,牵起了杨苗和家乡剪不断的血脉。说起侗锦,杨苗的眼睛里满是神采,她说:“侗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希望它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漫谈】“梭说”的轨迹穿越了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而这亦是杨苗人生的隐喻:侗族美好的文化,终将走出侗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钢铁院士崔崑:
用钢铁意志书写人生
崔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业内人都称他为“钢铁院士”。1943年,崔崑高中毕业后,辗转数千里,离开战乱的沦陷区到大后方求学。1944年,崔崑考取当时内迁到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他立志“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最终他选择了机械专业。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建设急需专门人才,崔崑远赴东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钢铁先进技术。2006年下半年,崔崑开始搜集资料着手写书,最终在2012年完成了《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作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这部书花费了崔崑的全部心血。为完成200万字的艰巨工程,他翻阅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相关书籍,自学电脑,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他的学生曾晓雁出于对老师身体的考虑,曾建议他写完上集就先出版,然而崔崑坚持全部写完再出版,他说:“不全部写完,会害了读这本书的人。”于是,崔崑克服一切困难,用6年时间,将这本著作写完了,他说:“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断追求新知。”
【漫谈】他,一生只有一个信念——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奉献终身。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求真求美的创新精神,他用他的钢铁意志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精彩人生。
机场摆渡员张宝山: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宝山,是首都机场安保公司飞机监护模块的一名场内车驾驶员,工作任劳任怨的他在驾驶员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6个年头。对于一名安保场内司机而言,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要准时准点的把飞机监护队员送到指定的机位,才能保障进出港的航班有人员进行监护。但是,在看似宽阔的停机坪上想要准时准点将员工送达指定的机位,却不是件容易的事。16年的场内车驾驶工作,让张宝山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用“走进机场,集中思想”这句话来时刻警醒自己。在16年的行车过程中,张宝山从未出现过一起责任原因引起的交通安全事件。张宝山说:“当你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就意味着飞机和同事们的安全掌握在你的手上,所以要格外谨慎。”现在的首都机场每天航班起降已经超1500余架次,作为负责运送飞机监护队员的场内勤务车司机,张宝山与同事们曾经创下单日行驶300余公里的记录。每一公里的背后,都有他们辛勤的付出。
【漫谈】十六年如一日,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但他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当代安保人的无悔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出不平凡的人生。
优秀青年志愿者洪润浩:
用感恩播撒爱的种子
洪润浩,一个“80后”的小伙子,先天性脑瘫使他从小右手和右腿就落下残疾。2岁时,父亲离家出走,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得到了乡里乡亲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善心善行的言传身教,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在他心灵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为了实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心愿,他萌生了要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的想法。经过不懈努力,相继有10所高校的22支分队5800多名大学生加入到他的“洪润浩志愿者服务队”。11年来,洪润浩带领的志愿服务队先后帮助了870名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爱心辅导。被帮助的孩子中有89人考入省、市重点高中,56人考入国家重点大学。同时,他还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残疾人、孤寡老人,为他们提供各种所需服务,给身处困境的人们送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服务队在他的带领下,11年来共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00万小时,书写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温暖了众多困难人群的心。洪润浩说:“他不想让志愿者队伍成为一道风景,而是要成为一面旗帜,吸引更多的社会青年加入,引导更多的青年健康成长。”
【漫谈】一个人带动一批人,一批人感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代人,这已经成为洪润浩的责任和使命。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完成从受助者到志愿者的角色转变。他用“传承志愿精神,无私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的大爱。
热血青年陈亮伟:
让留守儿童享受城市教育
陈亮伟,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农民家庭,勤奋的他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到湖南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再到中南大学哲学博士,一直为学校老师、家长、亲朋所欣赏和鼓励。爱的阳光让他幸福快乐地成长。他说:“我很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给了我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是多少金钱都无法换取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沿着梦想与爱攀援,我感到幸福与光荣。”每一次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荒芜的田园、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让他失眠;根在农村、情系家乡的他,每一次都陷入良久的沉思。2013年5月,陈亮伟集资6000多万元在家乡祁东县官家嘴镇创办了一所集幼儿园、中小学于一体的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新学校——祁东县启航学校。明亮的校舍,齐全的设施,使这所高档民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山乡一道温暖的风景线。陈亮伟说:“六千万留守儿童是国家之痛,社会之殇,对于良知而言,寝食难安啊。”让留守儿童享受城市教育,用教育之爱抚平时代之痛,是他的梦想。他决心要用一生的爱,为此付出,为此经营,为此奉献。
【漫谈】陈亮伟的目光掠过家乡大地,充满了爱和温柔。让留守儿童享受城市教育,用爱的光芒抚慰伤痛,是陈亮伟用33年的丰富人生淬炼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