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刻的思索 最不思索的热爱
2017-08-10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在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激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令之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会不会牙疼呢?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
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除了疑心古人夸饰矫伪、信口开河,还会作何想呢?
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当孩子动情地吟哦时,还能找到多少相配的物境和诗意?如果说,今日中年人,还能使出吃奶的劲去想象一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毕竟其孩提时,大自然尚存一点原汁,他还有残剩的经验可依),那其儿女们,连这点怀旧的资本都没了,连遐想的云梯都搭不起,连残羮都讨不上了。
或许不久后,这般猜测古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
一边是秃山荒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书声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遍遍抄写;一边是霾尘浊日、黄沙漫天,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情画意……这是何等遥远之追想、何等费力之翘望啊。明明“现场”荡然无存,现实空间中全无对应物,却要少年人硬去抒情和陶醉,这岂非无中生有、画饼充饥?这不荒唐、不悲怆么?
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需罢。可它们今天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長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这是高于自然速率上千倍的“工业速度”,屠杀速度!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生生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每每抚摩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内心总有一股冰凉的战栗和疼痛。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永远!人类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手远去。或者说,她已遇难。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丧失重温和体验她的能力。我们只能像眺望“月桂娥影”一样待之,却不再真的拥有。
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
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
(节选自《古典之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