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曾经人人担忧的“网瘾”逐渐没人提及了?

2017-08-10

青年与社会 2017年23期
关键词:网瘾家长孩子

在人民日报怒怼《王者荣耀》后,在“知乎”网站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王者荣耀之类的手机游戏的玩家比以前的网络游戏更多,但为何曾经人人担忧的“网瘾”逐渐没人提及了呢?

一时间,这个话题获得了几千条回答,这是一部分精选内容:

一个90后:高中时代,我曾是一个逃课逃学去打游戏的网瘾少年。

逃到高考模拟考试都不参加,学校里最恨我的教导主任多次要开除我。物理竞赛可以取得更好成绩时,我选择参加工会活动,熬夜开荒。

我爸妈也是恨铁不成钢,锁了家里的电脑,断了我的生活来源,就是不让上网。那时他们坐下来和我谈心,表示完全无法理解网络有什么好沉迷的。还曾表示玩物丧志早晚毁了我们这一代,游戏就是发达国家的精神武器。

现在我玩不动游戏了,我有钱有闲,我可坐在办公室打一天副本,但就是没有兴趣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游戏在我眼里成了虚无和回忆的象征。

反而我经常要叮嘱我爸,那些个手机游戏都是圈钱的,你砸几千几万都没用。他只会给我一个白眼,颇有我当年的风采。

陈兰香:

我妈今年55,农村妇女,不识字,以前看谁家娃上网就跟看失足妇女一样的表情,结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昨天暴雨烧了村里的变压器,几个小时修不好,刚好她手机快没电了,她怕耽误她玩微信,于是让我爸去买了台发电机。

那些问不识字怎么玩微信的人啊,我会告诉你藏区都有一大批连汉语都不会的藏族大叔玩微信玩得飞起吗?秒拍更是玩得六。来感受下我妈的朋友圈,一天发了38张照片!没一个字,哈哈哈,p图都会,就是挺魔幻现实主义的,我都不敢看……

ace zh: 清楚记得当年不少健康文章说每天吹空调时间最多不宜超过2小时,现在你说只开2小时空调?逗我?

清楚记得当年很流行的论调,3层以上的楼房不接“地气”,不宜居住,现在一栋楼5层以下都不好卖好么。

人那,对不熟悉的事物恐惧和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无可厚非。但是您抵触您的,非得要求别人也不能接触,甚至编造一堆侮辱智商的低能谣言泼污水,甚至侵害他人正当权利,甚至精神上肉体上折磨自己的孩子,那就是臭不要脸了。

四叶菌:

刚开始是电视、录像带。

后来是小霸王、游戏机。

再后来的电脑、网络。

现在又成了手机、Pad。

好像每个时代都有导致小孩坏掉的成瘾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子女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这些东西被妖魔化,背上戕害儿童的罪名。

另外在90年代,社会更替实在太快了,社会经济结构巨变、很多之前前所未见的产品诞生,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是很多恐惧。

到现在,虽然还有很多社会矛盾,但总体来说整个社会已经向正常化迈进很多,看看这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发言你就会感觉到很大的不一样。

爱范儿:网瘾是一种病吗?

对于网瘾的真相,我更喜欢“数字分身”这种说法。

英剧《黒镜》中有根据一个人的社交网络语言和行为来再造一個人代替已故之人的情节,《Her》里面的人工智能和人相处越久就越善解人意,这都是科幻电影里面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语音助手会分析语意和语境,互联网企业和广告公司会分析网民的用户画像。

在 PC 互联网和端游时代,我们的“数字分身”比较像是“我们幻想要成为的人”,比如很多现实失意的人会在游戏中起一个狂拽炫酷的名字,某种程度上,我也认为 YY 直播上的喊麦主播说唱的那些“帝王、成仙、江山、美人”的歌词是这种网络文化的延伸,事实上,直播江湖中的工会,很多都是从端游里面的工会转战而来。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游戏之外还有社交和工作。于是,我们的“数字分身”就更像“我们真实的状况”。

研究媒介和社会理论的哲学家鲍德里亚预见过这么一个人类未来:

必须看到现代技术驱逐人类本身的现象。不管是通过具有驱除魔咒功能的言语还是通过人类发明的所有技术,在这些赝象的境遇中,人类正在通过一种不可逆转的迁移和替代过程来消失自身。

正如每次我们看IMAX电影都会听到的前置广告词“看一部电影,还是走进一部电影”那样,技术一直在构建虚拟的现实,延伸的现实和超现实。我们半夜醒来第一件事抓起手机,看看微信有没有新消息,朋友圈有没有新回复,这些无非都是我们现实社交在时间上的延伸。如果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发展到一定程度,光场技术以及全息影像技术门槛更低,虚虚实实就更难分清。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营造一个会让我们越来越沉迷的现实。而“网瘾”这回事,对于接触这些技术的人们来说,也是迟早的事情。

秋原:当初不会上网的家长现在迷上了网络

网络的极端普及化,大众化,导致出现了几乎“全民上瘾”的结果,还有谁敢说自己能对互联网免疫?

互联网,尤其是近几年以手机为个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开展,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成熟,已经让“上网聊天,上网打游戏”属于玩物丧志,耽误学习影响工作的那种态度失效了,成了一种服务全社会的媒体公共平台

十多年对着孩子大吼“玩玩玩,就知道玩,电脑有什么好的”的大妈,现在自己抢红包,聊视频,发朋友圈,玩得不亦乐乎。

十多年前还在节目里讨论“如何网瘾”的电视栏目,现在主持人自己反复对观众提示“请您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

平氚:因为成本

当年的上网价格是高昂的,上网成本对于学生和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准确的说是被掌握话语权者认为的无谓的支出),推出“网瘾”这种具有贬义的词语可以遏制这种消费,并将制止这种的消费的行为合理化。

现在,网络的覆盖达到惊人的地步,上网成本低到地平线下,出去吃喝玩乐的经济成本远远高于上网,既然省钱又能获得快乐,谁还好意思说他是“网瘾”呢。

那为什么“烟瘾”、“酒瘾”始终存在?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无谓的支出,而他们无法体会到这样的快乐,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支出。而他们体会到了网络的美好,就没必要也不好意思再丑化它了。

如果说“烟瘾”是消耗了经济和健康成本,那么过去的“网瘾”更多的是消耗了经济成本,而现在的“网瘾”连经济成本都说不上了,所以它还在那里,只不过我们给它换了各种各样的其他称谓。

陈胜歌:网瘾是换汤不换药的借口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科技三定律》

不光是科技,感觉在文化、娱乐、政治方面都有这个趋势。可能跟成年人逐渐固化的世界观有关系。

如果没有养成一个具有足够包容性的观念,遇到与自己观念不合的事物又不愿意尝试,面对弱者和小辈还坚持着绝对控制权的话,似乎很难避免这个问题。

另外不止是家长,有很多的年轻人也是。

明明自己是也从追星、早恋、逃课、打游戏的争议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当他们面对更年轻的00后10后的时候,嘲讽的声音却并没有减少。

谭江广:网瘾是诸多借口中最有杀伤力的

孩子叛逆,顶嘴,一定是网络害的;

不上进,网络害的;

早恋,网络害的;

抽烟,网络害的。

我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网络害的,跟我从小打他,骂他,羞辱他,溺爱他,一点关系没有,我对他们多好。对一定是网络害的。

PS:以前没网的时候呢?

都是电视害的。

电影看多了;

课外书看多了;

交了几个坏朋友;

反正跟我没关系。

所以都是网络不好,不仅我要电我的孩子,我还要举报他们让他们的孩子被电,我们要成立个组织要让更多网瘾的孩子被电,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

我没错,错的都是他们。

本来有很多的话,但是,读书少,有些话怕说不明白,到最后产生了跟多的歧义就不好了。我现在只想讲一下我的一些所见所闻,然后在简单的说一下我的想法。

我是个在家电卖场卖家电的,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到卖场,也有无数的人离开,我最头痛的莫过于熊孩子了。熊孩子一来,就像野猪进村,乱动我的商品,乱拿我的标价签,还把我们展示的房屋模型,拆了又拆,最过分的你见过随地大小便的么!

当然我说这些的目的不是说熊孩子,而是熊家长,因为在这些闹剧中没有一个,记住是没有一个家长严厉地阻止,甚至不阻止,甚至慈爱地在一旁看着他们胡闹,最多在我们的提醒下吼上两句,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我想说的是那些熊家长错误的教导下,养育大的孩子,天生缺乏对人的信任,又天生缺乏安全感,从小的教育就是食物就是一切,又在熊家长的溺爱在产生了只要我哭,我闹,我伤害自己和他人就可以得到一切的错误人生观。这种小孩子一旦长大,是什么结果。

最后我来正式的回答这个问题,家长害怕网瘾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害怕看到,自己的孩子容易对某种东西成瘾,没有安全感,青春期过度叛逆,到最后生活的不如意,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的根本原因,还有自己混的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是自己养育的方式失败,是自己的本身性格的失败,

PS :为什么会产生杨教授这种变态,并且这种变态还有巨大的市场,只不过是那些失败的家长,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理由而已。

tianjinpsy:可怕的不是网瘾,而是失控

所谓的网瘾多发于青少年时期(网瘾并非一种疾病,这里为了方便表述,暂且那它当做一种类似于症状的现象),经常与青春期的性发育同步。

我们见过很多青少年的养育着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头疼,但是较少见到父母对小学生或成年人的上网行为如此头疼,这是为什么呢?

从家庭发展的角度来看,青春期的人会产生离开原生家庭的冲动,他们特别愿意和同伴在一起,不愿意跟爹妈在一起。同时,青少年的建立自尊心、价值感、归属感等良好感受的渠道,也慢慢的由家庭转移到同伴中。

这种现象实际上有它的积极意义,它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的进入和适应社会,离开父母的庇护。

但与此同时,父母会感觉到深切的失控感,因为孩子在情感层面已经越来越独立,父母便会本能的重新夺回这种控制感。在二者的拉扯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只“替罪羊”来承担张力。恰好网游在青少年的社交和个人情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于是网游就成为了罪魁祸首。

小学生也会玩游戏,但父母对他们的担心并不如对青少年的如此强烈。这就是因为小学生虽然也通过游戏社交,也通过游戏处理个人情绪,但他们依然在情感上依赖父母,把父母的称赞当做奖赏,害怕父母的批评贬低。父母在孩子面前依然有着自己的掌控感,所以无需替罪羊。

成年人也会玩游戏,而且游戏时间和经济投入都会大于青少年,但父母对此也是抱怨居多。因為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已经逐渐接纳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独立的人,开始允许自己体验失控感,甚至开始重归二人世界。失控感被消化掉了,也就不再需要替罪羊。

养育者为什么对控制感如此执着?

和青春期想要离开原生家庭一样,这都是本能的一部分。话还要从你还是液体的那一刻说起。

不要以为你的出生就是个简单的出生,从你还没射出来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整个家族就开始对你有所期待了,比如他们希望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将来做什么工作,家族的人对你的期待会空前高涨。直到你的出生,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你在哪儿裸哭,种种想象和期待开始有了聚焦点,于是一切的一切汇聚成了一个词语——就是你的名字。

紧跟着你要长大,你不仅需要吃的喝的,还需要养育者的爱作为精神食粮,你才能健康成长。但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与养育者期待不同的现象。比如你妈终于发现,生你原来这么疼;你家人希望你眼睛随你爸,结果你随你妈;希望你永远健康,结果你几个月的时候发了个烧;希望你1岁说话,结果你2岁才会叫爸爸……这些落差在养育者心理就会激发焦虑感。

有了爱,有了焦虑,二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化合反应便会形成“控制”。因此我们得知,父母的控制源于两部分:1.对孩子的爱;2.现实中孩子与想象中孩子的落差。如果没有了爱,父母对孩子就会形同陌路,自然不会去管;如果没了落差,父母怎么想孩子怎么做,自然也不会有控制。

所以,控制感是由两个不可回避的因素组成的,它自然也就不可回避。

那该怎么办?

如果针对青少年的话,我会让他们思考或模仿,如何能够既满足自己需求,又满足他人期待。说句难听的话,叫如何学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针对父母的话,需要让他们逐渐看到孩子的变化,给青少年足够的折腾空间,并不断放大这个空间的体积,最终做到大撒把。这里需要养成两点:1.允许孩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2.学习自己和爱人如何重新过上二人世界。

伊卡洛斯:

直接说答案吧:和钱无关,根源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成因是家长的无知。

孩子患上网瘾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家长的无知和孩子之间沟通的障碍,一般都是孩子的天性遭到家长的压制和扼杀在网络中能找到一个满足自己精神的东西,其实只要家长满足了孩子渴望的那个点,网瘾这东西不攻自破,可惜太多家长的无知和出于对未知事物的不可掌控不能理解恐惧在一开始把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吴湘:

看了那么多评论,我想说很多人把网瘾和上网去网吧等同。就像把酗酒和喝酒等同一样。现代社会家长不可能不允许孩子上网,家长自己没几个不玩手机的。但孩子也是网瘾的高风险人群,尤其是自制能力差,不爱运动和社交的孩子,意志不坚有逃避性格的孩子,风险更大,那么教会孩子管理时间甚至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是一个家庭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如一个人一餐只喝一小杯酒你是不用担心的,但如果此人次次喝个烂醉你难道不担心酗酒问题?孩子如果知道玩游戏适可而止家长会高兴的很。事实是很多孩子玩到离不开电脑,不吃不喝地玩下去,甚至逃学玩,偷钱玩,这时候你作为家长不担心网瘾问题你算什么家长?当然如何皆大歡喜地让孩子即玩的开心还不耽误学习生活是管理艺术问题,但这需要另开问题,和本题无关。

我作为一个家长,害怕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视力和健康,孩子自制力是不强的,玩上瘾后可以玩一通宵不睡;二是在虚拟世界太舒服了,不愿意面对现实世界;三是家长监控不过来,网络复杂,鱼龙混杂,怕他们结交坏人或受误导诱惑。吵架被人肉也泄露私人信息也有可能。

家里有个亲戚的孩子就是如此,本身有逃避性格,迷上网络以后一度不想见任何人,通宵不眠,拒绝上学,后来家里采取了定时断网的措施,带他出去社交,现在好多了。

但我也不是完全反对游戏和上网,而是要掌握管理技巧和力度。五年级的女儿玩游戏并参加游戏社区,有一次受骗进入了一个链接,金币全部被盗。我怪她不小心,但她却很镇定地找到管理条例,按程序进行申诉,提供证据,网站赔偿了她的全部金币,我还挺刮目相看的,所以上网也能经历社会,就是家长要不断培养宏观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网瘾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独立院校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