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地理”背景下中美地理教材的价值互补与启示
2017-08-10邓国玉
邓国玉
【摘 要】本文基于“经验地理”的理念,从知识结构与组合顺序、图文关系和应用技巧、动手能力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对比分析中美地理教材,提出我国地理教学应优化知识结构,适当重组授课次序;巧妙利用图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讲练”结合,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
【关键词】经验地理 地理教材 中美对比 价值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10-02
“经验地理”脱胎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意在通过对受教育者经验的回归及二次体认,来重现建构学习过程。“经验”直指生长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其中“生活”既是经验的直接来源,又是其价值归宿。本文试以地理教材为切入口,比较中美在地理教材开发、运用、转化学生经验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异同,为新课改提供较为新颖的维度和价值参考。
以高中为例,现在国内的地理教材主要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种教材,它们之间虽互有优劣,也互有特色,但在整体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使问题简明,我们以湘教版必修Ⅰ(以下简称《湘Ⅰ》)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以下简称《科》)来对比,看一看两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对“经验地理”把握的价值分野。
一、中美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一)知识结构与组合顺序。《湘Ⅰ》的113 页内容几乎囊括了自然地理的所有知识,而这些内容《科》(两本)足足用了近 700 页,在整体的结构上,其包括“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圈”“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等8个单元共31章,从表面上说,几乎和我们所差无几,但若是从学生“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看,则远远超出我们所有教材的范围。例如“地球之外”一单元,就单列“恒星”和“星系与宇宙”两节,即便是两者都重点谈到的太阳系,其描绘的细致程度也远非《湘Ⅰ》可比,大量的学术术语、前沿发现、野外图片和实现设计,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认知层面交替持续影响。另外,知识的时效性非常高,每一章节都会就某一问题列出参考网站和最新资料,其深度和外延是极广的,让人感觉即便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恐怕也是来不及的——这自然就对学生的课外“备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组合顺序上看,《科》几乎和《湘Ⅰ》完全相反,它将“地球之外”放在最后,而我们将类似的“宇宙中的地球”放在第一部分。结果,由于远离学生经验的过于抽象的地球运动,困住了绝大多数学生,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而不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同时,对同一内容,《湘Ⅰ》也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内容过于简单,但考察的要求很高,带来学习的困难。而《科》多从实验和生活——这正是孩子们经验累积之处,少有生硬的叙述语气,遵从人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等积累了足够多的兴趣和知识后,自然会“瓜熟而蒂落”。
(二)图文关系和应用技巧。作为学科特色,地理中有各式各样的“图”“表”等数形语言,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是它的一大优势所在,但中美的教材在使用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分歧(见表1),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从经验地理的角度看,首先,两个版本都讲究“图文并茂”,有些章节甚至是“图”多于“文”,呈现以“文”解“图”的现象。两者的“图页比”是接近的,通常在一页纸上至少会出现一幅配图。但区别也很明显,《科》的图多以实物图、实验图、三维动画为主,非常生动和直观,而且图幅大小多样,布局灵活,读上去像一本“导游指南”,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而《湘Ⅰ》的图则相对“中规中矩”,是典型的“教科书式”,而且总是陈年旧面孔,少有新意。《湘Ⅰ》有接近 40% 的函数曲线图、地理模型图、示意图、关系图,常常令内容和原理表意模糊,对学生的综合理解力是种考验,相比之下美国只有20%,而且多是柱状图、饼状图之类较容易理解的图形。
表1
版本 总页数 图片 总量 直观图数量(实物图或三维图) 表格 总量 图/页 比 表/页比 直观图 比率
《湘Ⅰ》 130 120 73 17 0.92 0.13 60.80%
《科》(下) 341 361 298 14 1.05 0.04 82.80%
两者最大的差距是表格方面,《科》中几乎找不到表,表/页比仅是 0.04,其多被实验所替代,而不足它一半厚的《湘Ⅰ》,表/頁比竟三倍于《科》,由此可见,我们课本的“理解难度”远强于别人若干,这或许也是造成学业瓶颈的一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湘Ⅰ》的抽象图和表格常见于正文中,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而在《科》中,多分布在练习里,正文则以直观图为主。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10页)
(三)动手能力和全面发展。《科》的一大特征是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验”一栏像物理、化学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并配用彩图详细分“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四个方面,还附以常用的小知识和背景材料。在上述四个方面,又会以问题的形式引导你一步步地探究下去,若是遇到困难,还可以根据书本提供的图书馆和网站的地址自行查找解决的办法,可操作性极强。
同时,这种实验的设计,成为教材模块的固定组成部分,在任一单元之首,或是结尾的地方都会出现,给学生一种理念,即地理知识都是可以自己在实验中“建模”的,通过再现原理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合作,发展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耐搓力,学科的兴趣和专业素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的。
二、启示
通过上述中美地理教材的对比,我们发现美国课堂教学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优化知识结构,适当重组授课次序。课标中计划的地理知识,我们当然要不折不扣地教导给学生,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继续优化知识结构。比如,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要多补充生活的相关背景,丰富知识的内涵,多联系当下的实际常识;对较为抽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灵活把握,并利用 PPT 等多媒体手段将其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模型(或规律),重建一个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在授课顺序上,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适当地将学生普遍感到很难的知识放在其能力发展之后的基础上。总之,要依照“经验地理”的发展要求,重新梳理我们的教学结构与秩序。
(二)巧妙利用图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都不可荒废,而美国版本的启示在于,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应适当从“直觉思维”、从感性的角度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更佳,减少一上来就对学生“归纳”“总结”“运算”等应试能力的要求,而慢慢引导学生,教会他们敏锐地从图中看出与自己实际生活的“经验”紧密联系,从图中捕捉有用的信息,磨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表的习惯。
(三)“讲练”结合,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加强对地理实验等活动的重视,坚持用事实说话,多指导和参与学科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科模型、地理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等外部媒介,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巩固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为实现“成人”教育而打下基础。
美国的《科》版教材对我们地理教学的启示还有很多方面。我们看到它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和实用化,有杜威“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经验哲学的影子;相比之下,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种种认知规律,正如教材所言“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并重,动手动脑趣味无穷”,我们希望自身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也能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让“经验地理”真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增补课题“基于实用主义理念的高中‘经验地理建构”的研究成果(D/2015/02/294)。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