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特色和定位
2017-08-10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团体标准工作办公室
《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特色和定位
2017年6月1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颁布了团体标准《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就像这个日子所象征的意义一样,它意味着这一体系的朝气和活力。此举翻开了我国设备管理历史的新篇章,结束了我国设备管理无标准可依的时代,这堪称为我国设备管理发展历史进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我们曾经在本刊介绍过《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诞生历程,本文则主要介绍这一标准的主要特色和国际定位。
《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主要特色
一是强调组织保证。
众所周知,组织保障是任何管理体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统的设备管理在企业里的地位较低,不少企业都存在组织缺失或空白,甚至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一些企业虽然对安全的投入巨大,但是因为设备的劣化等原因,故障频繁,事故不断,甚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企业的安全大鸟需要两支翅膀,一支是“人本”安全,另外一支是“机本”安全,两支翅膀平衡,才能腾飞。如果“机本”安全这一支翅膀折断了,这只大鸟必然跌落,让企业的“系统本质安全”无法保障。
企业的组织保障除了组织架构的完备性以外,还包括高层领导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和参与,如对方针、远景的制定,对管理机制的设计等等。
组织保障是设备管理进步的基石。
二是强调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了解设备管理的人都知道设备管理是指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全寿命周期是从设备的前期管理开始,贯穿设备的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到报废淘汰的整个寿命周期。
例如购置设备要追求寿命周期费用LCC最小化,寿命周期效益LCP最大化,而非价格最低。还要思考设备的寿命周期风险LCR,做好风险管理。
而对于备件的采购,应追求“周期备件费用”和“周期综合费用”最小化,而非单价最低。
三是强调“自主维护”体系的建立。
“自主维护”最早源于鞍钢。早在上世纪50年代,鞍钢人就提出“台台(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理念。后来这一思想被日本的TPM承袭,我们在TnPM管理体系中进一步将这一管理思路强化。并形成可以落地的三圈闭环管理体系。
面向全球的智能制造新局面,企业的设备逐渐走向“装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智慧密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攀升,不断促进了机器换人、黑灯工厂的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未来,全员参与的“自主维护”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逐渐强化。
所谓的“自主维护”就是动员全员参与对设备的“清扫—点检—保养—润滑”,就是建立设备的第一道防护线。
将“自主维护”写入《设备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是具化润滑管理。
对于有机械设备的工厂而言,润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将润滑管理的内容加以具化,不仅强调润滑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导企业将润滑管理的细节落地。
全优润滑管理涉及整个润滑供应链的管理,其核心为“六定”、“二洁”、“一密封”、“三过滤”。这些严谨的设计,环环相扣,可以让润滑更科学、更到位、更有效。
关于润滑管理,条款中还涉及到对流体污染控制、自动润滑和智能润滑的引导,规划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是突出几个重要内容。
在《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中,还重点突出了维修策略、维修预算和控制的设计,强调了故障管理和节能降耗,突出了智能制造、信息化和智能维护,同时进一步强调了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这些内容可以让企业的设备管理更加系统和完备。
六是强调了设备管理人才建设。
有两个杠杆可以撬动设备管理人才建设:一是强化培训,二是增加薪酬。根据目前的国情,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十分突出,而且还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因为薪酬普遍较低,有些从事设备管理和维修的人才由于看不到发展前景,致使不断流入生产、工艺等其他部门,或者干脆离开企业,这让企业的设备状态更加糟糕,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企业装置的增加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这一矛盾会更加突出。
一般标准的条款很少涉及人员薪酬设计。为了扭转、改变上述这种情景,《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将薪酬的内容写进去,旨在引导人才的反向流动,促进设备管理和维修人才回归,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仅就这一点,对于缓解未来设备技术进步超前于人才进步,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维修队伍的矛盾,将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定位
《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编制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为TPM推进制定了“TPM大赏”评价标准。这一标准主要聚焦TPM推进,而非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后来欧洲维修团体联盟曾成立TC319小组,开始了设备管理标准和基准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到“术语、维修服务合同、维修文件、维修流程、风险为基础的检查、状态评价、物理资产管理、维护人员资质、维修管理、建筑物的维护、维修绩效KPI”等内容。虽然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但并未串起来形成体系。
德国CONMOTO公司独立设计了“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涉及“组织、时间能力计划、维护策略、工厂—工具、组织结构、备件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及可视化、度量与提升OEE、工作场地与工作流设计、员工发展、成本管理、内外资源配置”12个领域;还将企业评价划分为6个等级。分别是:木勺子、落伍者、中下、中上、领导者和创新者。该公司应用这一评价体系对不同行业的60多家企业进行了评价,取得不错的效果。
2004年,英国标准化协会BSI按照ISO标准结构编制了PAS(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55,在英联邦国家推广,得到部分国家和地区企业的认可和实施。
2005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全面生产维护委员会颁布了TnPM五阶六维评价体系,并经过5次改版升级。这一体系共设计了6个评价指标族群,5个等级阶梯和1000分的评价系统。该评价体系参考了ISO的基本结构,虽然涉及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在风险评估方面仍显薄弱,部分条款的逻辑严谨性不足。尽管如此,这一本土化的评价体系得到广大企业的普遍认同,已经有国内80余家企业主动申请入阶评价,其中最高阶为4阶。该体系也成为《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设计基础。
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PAS55的基础上拓展为“资产管理体系标准”,即ISO55000,并正式颁布。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资产管理”为对象的国际标准,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资产管理涉及有形(物理)资产和无形资产,设备属于有形资产的一部分,其他的有形资产还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等等。
为了让ISO55000在中国落地,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专家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设备管理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11个月的努力,动员了几十个行业上百位专家,经过多轮次的修改,终于在2017年6月1日正式颁布了这部《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
这一标准不但告诉企业在设备管理上要做什么,还告诉企业怎么做,如何做的最好。它向上可以与ISO55000对接,向下可以紧接企业地气。
标准是靠市场来检验的,能够被广大企业所认同、接受的标准才有生命力。我们将把《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放到市场的大海中去锤炼和成长,希望她不断升级,从V1.0逐渐升级到V2.0,V3.0……
未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还将组织专家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行业的子标准,如:石油、化工、矿山、钢铁、轨道交通、港口码头、机场、烟草、机械、电子、电气等等。同时还要逐渐形成各种专业标准,例如:润滑、防腐、密封、MRO等等的专业管理标准,以期为中国的标准化建设做出贡献,也为中国设备管理的腾飞插上翅膀。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团体标准工作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