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学与家教基因的传承

2017-08-09陆勇

参花(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陆游传承传统文化

摘要:文章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陆游始祖陆通、高祖陆轸、曾祖陆珪、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及陆游兄弟、曾孙陆秀夫等典型的陆游族人史料的梳理分析,揭示了家学家教对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然性,同时也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学家教 陆游 传承

文化基因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几千年来,家学与家教都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道德的主要基因。历史上凡是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造诣的学者大多都受过刻苦的家学或经受过良好的家教。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就是典型一例。

陆游一生所表现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与良好的家学、家教密切相关,当然,祖上的严明家教和他本人的刻苦学习、洁身自律也是分不开的。陆游一生中诗文著作颇丰,“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广为传颂,仅《剑南诗稿》就收录其诗9229首,是我国历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又如他的《入蜀记》《谓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散文著作,无一不是宝贵的文学史料,对研究历史、地理、气象、军事和南宋的经济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陆家可谓“文武忠孝,史不绝书”, 陆家历代为人、为学、为官,都被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据《宋山阴陆氏重修宗谱序》表述,陆游深以楚狂陆通为始祖而自豪。陆通乃春秋末期传奇式人物,从《论语》《庄子》《高士传》等相关记载看,陆通表面言谈非常狂妄,实则头脑异常清醒。他始终保持一身清高,不愿同流合污,最终成了隐士,是乱世中的睿智之人。自陆通始,家族及后裔以其作为及风尚为豪,可谓家学渊源,基因强大。至陆游高祖陆轸,更是自幼秉承“耕读传家”之祖训,刻苦攻读。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登进士第,数次殿试均为第一。出仕之后,对儿孙们言传身教,良好的家学和家教代代相传,乃秉承祖训并有所发展的典范。陆轸著有《修心鉴》,明确指出哪些该弘扬,哪些该警戒。他用“阳”与“阴”来表示正负,“阳”为正面,应予奉行和发扬,用现代流行语来说,其24条“阳”的内容都是正能量的,也就是给后人的正面教育。“从微至著,积而成德。所谓受之益,必增算而诞生。”32条“阴”的内容为负面,指出“常须警戒,毋令沾染。若迷而自犯,是集诸恶。从微至著,积而成贼。所受之以损,自戕而取亡。”即不可为者。陆轸做了四十年官,因不善溜须拍马,到晚年才官至礼部郎中,“一生忠正,两袖清风”,最后辞职归隐。

曾祖陆珪一生虽然官职不高,但天资聪颖,富有才气,为好学尚义之人。祖父陆佃,曾获探花,为礼部侍郎,修《哲宗实录》《神宗实录》。因祖上为官清廉,家境并不富裕,但对祖上严谨的家教和勤俭节约之家风时刻不忘。夜间读书时,为节约灯油,或借皎洁的月光,或借白皙的雪光。为求得更多学问,他不远千里,长途跋涉,肩背一捆草鞋,步行到金陵(今南京)向王安石求教。他是王安石的嫡系学生,但王安石问他对变法的看法时,他敢于直言:“恐推行艰难。”因而不被重用。由于立志苦学,终于成材,官至尚书左丞,为国辅君佐治。陆佃对“经学”“礼学”都颇有研究,还著书立说。不仅自身品学兼优,用人也注重德才兼备。他为人重礼仪,有气节,提倡“恕”道;为官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有错必纠。陆佃勤奋好学、清廉为官的一生在《宋史》卷343有载。陆游最崇拜的就是祖父,司马光掌政后,变法派受到打压,人们与王安石划清界限,陆佃却率领王安石过去的学生同祭王安石。在《家世旧闻》中,陆游记述祖父“不肯以所长盖众”“恬于仕进,而志则常在生民”“性俭约”,对祖父陆佃生前的为人和为学,字里行间均蕴含深情,深深影响着陆游和儿孙们。

陆游的父亲陆宰,曾迁京西路转运副使,知临安府。他一生坚守王学(王安石之经学),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学识丰富的学者。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落职后,退居乡里专心于藏书和耕读,建有藏书楼曰“双清堂”,藏书数万卷,是远近闻名的藏书家,藏书量在当时江南首屈一指。陆宰晚年适逢“靖康之变”,战火不断,藏书之难可想而知,陆宰为了收存一本《京本家语》,“而虫啮鼠伤,殆无全幅。缀缉累日,仅能成帙。乃命工裁去四周所损者,别以纸装背之,遂成全书。”其爱书惜书之心可见一斑。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皇上下诏,向社会征集书籍,陆宰把家里藏书捐赠朝廷共13000卷有奇,这么多的家庭藏书可谓“家学有根,家教有本”。陆游后来也建有“高斋”“书巢”,藏书亦富。《(南宋)会稽二志点校》载:“陆氏书特全于放翁家,尝宦两川,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其编目日益巨。”父亲陆宰对陆游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不仅对陆游儿时的读书抓紧,且在陆游青少年时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陆宰在京西转运副使任上,因受主和派的排挤,在钦宗靖康元年落职,奉祠家居城区斜川桥中正坊,但仍时刻关心国事,与士大夫中的主战派同僚们保持密切往来,常论国计民生,抗金复国,特别是谈及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们卖国求和、打击杀戮主战派官员时进行慷慨激昂的议论,父辈们忧国忧民的情绪,刚正不阿的气节给少小的陆游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总结陆宰一生为人,可谓关心国事,崇尚气节;恪守王学,不畏权贵;学识丰富,深谙典故;身为诗人,钟情图书。陆游在《诵书示子聿》中有“楚公著书数百篇,少师手挍世世传”之句,对父亲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陆游在《跋傅给事帖》中记录:“绍兴初,某甫成童,親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微不足道也。”受家庭爱国思想之影响,以至后来陆游尽管在爱情不如意、官场不得意、仕途不达意的情况下,他的爱国情怀仍旧矢志不移,同时在心中牢固树立着爱乡、爱民的信念。

陆游生逢丧乱,六岁时为避战乱,随父全家寄居东阳。因家风崇尚读书,他六岁就入当地乡校读书,至九岁回归山阴,即被送往云门草堂就读。陆游天性爱读书,进入云门草堂后无书不读,用功至极。除四书五经等一些必读的经史之外,还涉及很多学科,从文学历史到诗词曲赋,从天文地理到孙子兵法,从书法绘画到周易道教,从神农本草到医理治则等,有的通读,有的细研,从其留存于世的诗词中可窥一斑。在家世中有记载,他“少年嗜学,讽读每至深宵”。他自己在《渭南文集》卷二十八《跋渊明集》中记述:“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山),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真乃废寝忘食也!陆游十二岁开始学诗,到八十四岁时仍是“无诗三日却堪忧”,即使到了病重的晚年,依然写诗不止,其一生创作之巨量,内容之丰富,堪称空前,作品主旨大多抒发了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疾苦,批判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如《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诗作均被后世传诵。陆游是典型的陆氏家族家教的继承者。梁启超认为他真正称得上是铁骨铮铮好男儿,因为他既有文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失男子汉的傲骨与倔强,悲天悯人真性情,九死不悔,不愧“亘古男儿一放翁”。

陆游祖上的家学、家教是代代相传的,也是家族式的普遍风尚,不仅是文学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的纯粹传承,这种基因的传承,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是深沉的爱国之情、深厚的爱乡之情、深切的爱民之情。陆游有两个哥哥。陆淞,知会稽郡,在任天台县令间勤政爱民,颇得民心和朝廷赏识,清嘉庆间编《陆氏宗谱》记载:“任满,朝廷以公非百里材,升授江西广信府知府。时将赴命,百姓遮道泣留者以万数,不啻河内之祝宋均,车辙之攀刘宠也。事闻于朝,深加奖励,令食知府俸,留任于台。士民乃惬所望焉……”陆浚,知岳州,曾任泉州通判,是一位办实事的笃厚君子,时任绍兴签判的王十朋在《送陆通判诗》中以“弟兄不减云间陆”赞誉陆游弟兄二人。再譬如陆游曾孙陆秀夫,在南宋王朝垂亡之际,不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且充分表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元人脱脱、阿鲁图先后领衔编写的《宋史》,不但为陆秀夫立传,而且列入“忠义”一门,赞其“与众共立卫王”;《会稽陆氏宗谱》也有陆秀夫小传:“宋师南北受敌,诸军大溃。公走帝舟,度诸舟环结,不得走。乃先驱妻子入海,然后抱帝同溺。時兄弟子侄从溺者十六人。”崖山投海,陆秀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壮举不仅彪炳史册,而且在当时直接起到了感召作用,可谓忠贯白日,义薄云天。此壮烈爱国之举,若非继承良好的家学家教,怎能为之?可以说,陆秀夫是历史上“至忠”的典范,虽然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受陆游及先祖们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却是其必然的结果。

时至今日,陆游后人代有英才,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忠君思想随时代发展自然不必再发扬,但爱国、敬业、友善却是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旋律,也是后人们永不丢弃的家学、家教。爱国爱民、刚直不阿、安贫乐道不仅是陆家的遗风,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共同美德。教育后人树礼立德、谦和为人、清廉为官、自律自重、诚实处世,这与当今社会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观点又何尝不是高度契合!

参考文献:

[1]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钱仲联,马亚中.渭南文集校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邹志方.陆游家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邹志方.陆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南宋史研究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陆勇,男,大学,中共绍兴市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陆游传承传统文化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