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所体现儒学中“仁”的思想建构
2017-08-09齐莹郭学文
齐莹+郭学文
摘要:“仁”思想是儒家思想所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原则性理念,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仁”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核,对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具有指导意义。“仁”思想在现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深厚的体现,检视“仁”思想的精神内核,对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突出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 儒学 “仁”思想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87-01
儒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以一种充分、坦诚而且开放的心灵来融合新的时代价值。“仁”思想作为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同样闪现着新的时代光芒。它不仅简单地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就连当今中国处理国内建设、对外关系等问题上也能找到“仁”思想的影子。“一带一路”新倡议是以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特色,对新时期中国如何在国际发展中真切体现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精髓做了高屋建瓴的阐述。
仁,人心也。儒学认为,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德目之合为仁。[1]“仁”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们应该遵循的最高道德操守,也是其他道德规范得以衍生的思想渊源。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肯定别人的价值,促成别人的幸福,從而在社会上可以建立一种平等、无私、博爱的人际关系,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此外,儒学还要求君子不仅要爱人,更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本发展原则,以务实合作为基本的导向。打造“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创举,是中国融会儒家思想而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反映,目的是让全球经济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的国家。因此,具体到儒学中的“仁”的思想,在宏观上,“一带一路”不仅是要让自己的国家发展,而且也要沿线国家一齐发展,不仅肯定自己国家的价值,还肯定他国的发展价值与意义,并为促进他国发展做积极的贡献。这是一种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超脱民族、国家思想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仁”,是把儒学传统中“仁”的思想应用到国际交往方面的创新与深化。
对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有些西方政客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这种认识是非常荒谬的,是毫无根据的。“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不分民族国家,不带国家、种族歧视的普世仁德的传达,它首先强调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没有任何排他性制度的设计,不针对第三方国家,不经营势力范围。中方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原则,任何有合作意愿的沿线国家都可参与,是一项完全开放的合作倡议,是经得起推敲与实践考验的“仁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非常独特的,比如,在沿线国家中,大部分支持该倡议,有大国也有小国,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站在儒学的角度来看,儒学提倡“仁以为己任”的理想目标,旨在召示世人要乐于担当弘扬仁道的重任,树立弘道明德的道义担当精神。“一带一路”战略正是中国融合儒学精髓而对道义担当精神的时代表达,是根植于传统儒学中“仁”的思想而展现出的一个有着博施济众、仁民爱物的博大胸怀的大国所应有的“亲、诚、惠、容”的包容心态,这与西方马歇尔计划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在微观具体层面,“仁”的思想在“一带一路”有着具体的反映。体现在细节上,以亚洲国家为例,“一带一路”在推行中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通过增进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除此之外,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面还有:各个成员国发展亚洲的价值、投资和市场,并且共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与优势。“一带一路”对于亚洲而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仅注重自己国家的发展,更注重共同推进亚洲国家的发展,促进整个亚洲国家人民的生活。在推进中注重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平等的姿态互联互通等思想是我们国家在对待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问题上所体现的儒学“仁”的思想成分中“不仅自己幸福,也要促成别人幸福、建立平等、博爱的关系”的精神内涵,是非常值得提倡和发展的。
同时,“一带一路”在具体上还打破了过去传统儒学中“等差之爱”的局限。“一带一路”虽以亚洲国家为重点,但对非洲、欧洲等沿线国家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不存在原则上的差异,也是一种“仁”的体现。例如,中国一直坚持并弘扬“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不因它们的地缘远近、综合国力强弱而在待遇上跟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这是具体到上层建筑层面中完全意义上的一视同仁。这一点是对传统儒学“等差之爱”错误观点的批判与时代创新,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推行的平等意义上的“仁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通过研究“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在宏观、微观上都能找到儒学中“仁”思想的精髓。社会文明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仁”思想,将其古为中用,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齐莹,郭学文.传统文化“五常”思想及其对媒体反腐报道的启示——基于对反腐倡廉工作报道的视角[J].新西部,2017(5).
[2]秦兴华,岑灿.儒家五常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意义[J].参花,2013(1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