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与大学教育
2017-08-09靳松
靳松
柏拉图所著《理想国》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开端。不少人将这一开端追述到柏拉图以前,如果考虑到哲学对西方文明的奠基性作用,就可以理解柏拉图的地位,这样的争论便是多余之举。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而言,柏拉图也是一个著作颇丰之人。众多作品之中,最著名、最具影响者,当属《理想国》。
《理想国》之所以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于其对“教育”的关注。柏拉图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其他身份。柏拉图笔下的教育,并非现代所谓的教育。可以说,《理想国》所描刻之教育,乃是哲学教育,也就是当今的大学教育。由是观之,大学教育与哲学教育是二而一的问题。哲学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在当时,雅典乃至整个的希腊,充斥着一种盲目与热情,而其背后所隱含的,则是一种颓败与进退失据的情绪。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已经深度发烧,遇到难以克服的危机。
如何克服这一危机?人类的生活无不时时刻刻面临如此的危机,伟大的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拥有一部分时时刻刻关注文明兴衰的人。这部分人,心无旁骛,专心如一,义无反顾,专注于文明的命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事慎言,视富贵如浮云,倾心于挽文明大厦之未倒。城邦如何对待哲学,决定着城邦的死生存亡。哲学的出现之际,可谓生不逢时。城邦追求的是表面虚假的繁荣,还是内在真正的伟大,具有本质性的差别。
《理想国》是对这一问题直接发问的开端。开端就是本原,本原就是目的,目的就是终结。在开端与终结之间,人类生活的所有丰富性得到充实,人类生活的所有现实性得到展示。《理想国》之中的格劳康,一个勇敢坚毅、意气洒卓的年轻人,即是现代大学生的古代典范;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一个智高沉静、学究天人的哲人,即是一位教师的典范。在两千年前,师生几人,拥衾围炉,引发一场永恒的对话,教育的对话。大学教育,在于学生,难以想象没有学生的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他们是人类未来的担当者、筹划者、决定者。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他们是最高意义上的可能性的实现者。所以大学的教育,极其重要,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命运,同意关乎人类整体性的命运。
聪明的年轻人,拥有一切优秀的禀赋,天性超绝,资质过人。哲学学习或者大学教育,便是针对这些人的,离开这些年轻人,大学一无所是,是一个了无灵魂的躯壳。其实,大学教育就是大学的灵魂,年轻人在大学之中,就是接受大学教育。离开大学教育,大学生简直就是一具了无灵魂的躯壳,大学校园简直成了欲望的演练场。必然地,其中充满着危险,仿佛行走在森林之中,林深路暗,纠枝垂节,常罹摔跌之苦;荫叠影密,旁出歧现,易遭损伤之害。年轻人之优秀禀赋,就像一粒种子,如若栽植在一片不适宜的土壤之中,禀赋越高,长大之后,离善越远。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之上,学生非但没有得到恰切的教育而变得更加出色,反而因为庸常的教育而变得更加败坏,变了性质,变了形状。完全相反,就像栽植在合宜的地方,这一植株将会更加正直端庄,一个年轻人处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之中,得到适当的教养,将会变得更加欣欣向荣,臻于生命的完美之境。
真正的教育何在?或言之,什么是教育的标准?———洞穴比喻,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如是说。很久以前,人类不是生活在大地之上,而是在大地之下,洞穴之中。人们面壁而生,周身上下,绳捆索绑,动惮不得,只能面对墙壁。在其身后,远处的高地,一团烈火,熊熊燃烧。在烈火与人群之间,有一条小路,蜿蜒崎岖,通向洞口。一道矮墙,树立路边,矮墙之上,一些木偶,猪狗马人,横七竖八摆放其上。可以想象,火光照射木偶,影子映射在洞穴的墙壁之上。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于洞穴之中的人们,眼睛之中看到的尽是影子。影子的先后顺序,大小比例,是其唯一的认识的事物。洞穴之中的任何声音的回响,在他们看来,都是影子发出的。心中的一切信仰,头脑中的一切知识,生活之中的一切准则,都是影子塑造的。一言以蔽之,影子就是一切,影子就是真理,像神一样,成为洞穴之中最具决定性的根据。偶然地,有一天有位年轻人的锁链松开了,不管是主动或是被迫,他迈步向前,走近墙壁,观察影子。但是,触摸不到,飘忽不定。疑惑的年轻人转过身来,回头定睛,看到了火光。渐渐低,也看到了矮墙以及上面的木偶。他走进矮墙,看到木偶,触碰到了。发现木偶与影子的相似性。经过思考,进一步发现,木偶才是真实的,影子是假的。他回头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不敢说出实情,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反倒认为自己是一个疯子。他顺着小路,走向洞口。眼睛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极其难受。但是不久适应了,走出洞穴,在大地之上,看到了真实的猪狗马人,木偶的原型。这时他才真正认识到,木偶也不是真实的,洞穴之外的才是真实的。原来是,影子模仿木偶,木偶模仿真实之物。过去的信仰、知识,以及生活之中的一切准则,都是影子造成的,而真实的却是在洞穴之外。人类生活在虚假之中,浑然不觉,但却自以为是。如果有谁认为影子是假的,将会最先受到惩罚,投诉控告,或者是驱逐流放,甚至是献出生命。
看到真实之物的人,其实就是真正受到教育———高等教育———的人。但是,这仅仅是教育的一半。另一半在于,得到真实之物的年轻人,必然受到某种命运的召唤,他会毅然决然,返回洞穴。引导洞穴之中的人类,过最恰当的生活。他维护那堆熊熊的烈火,不使其熄灭。他不消灭影子,幸福的生活需要影子。他不将所有人引出洞穴之外,因为人类天然需要洞穴。人类的命运具有难以超越的局限。局限就是一种保护,生命因之而显得具有意义。当然,他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发现和教育与他一样有天赋的年轻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教育。
往日的人类生活在洞穴之中,当今的人类如何呢,是否在洞穴之外?在洞穴之中,火光与影子造成了洞穴的一切,当今的世界,火光好似电脑手机,影子好似电影短信。人们的生存境况好似没有改变。这是人类永恒之困境。尽管如此,大学是唯一通往真实之物的通道。大学肩负着一种责任,维护这一通道,适时地给某些人开放关口。大学教育也就是唯一打开这一通道的钥匙,因为大学之中有大书,大书教养出大的灵魂。
选自“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