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017-08-09李静
李静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们提不起写作业的兴趣,从而出现一些不按时完成作业和抄写作业等不良行为,最终使得作业并未能在学习中发挥出它真正的学习效益,而教师也等同于白白花费了一项教学活动。本文将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出发,浅谈如何有效设计数学作业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设计内容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78-02
通過布置有效的数学学习作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的布置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年龄和心智都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对学习还没有正确的概念,这便使得他们很难会在课余时间自觉地展开学习。在这基础上利用作业的方式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进而借助作业的方式逐渐使他们养成一种学习习惯,以此为他们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观察性作业
观察是思维的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置模仿性质的巩固型作业和整理型作业是学生双基发展的必要手段。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也应能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观察作业。例如,在教学“圆锥与圆柱”这一单元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搜集一些圆锥与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它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自己就完全可以观察出这两者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提前区分圆柱与圆锥,学生再通过课堂学习加以印证,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布置学生观察蜻蜓、长方形、正方形等,看看有什么收获?我们周围还有没有类似的事物?
二、让学生讲题、学生听,达到学生互动的效果
虽然学校经常强调,老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但是在学生心中,对老师还是有敬畏之情的,他们觉得老师就是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都很凶,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和学生接触,让学生消除这种距离感。而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好讲的知识让同学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它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为大家讲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讲解这一知识点,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学生的理解中,理论知识没有那么重,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讲课,并且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做出点评,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在面对学生的作业时,教师有时候会哭笑不得,有些学生所交上来的作业真的是让教师又爱又恨,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作业方面多对学生进行引导,规范学生的答题格式,这样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建立学生作业批改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业的批改主体,作业批改完发下来之后,存在有些学生不重视自己错误的问题,错的题依然还会再错。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主动改变这种现象,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批改作业的环节中。首先,我们可以把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批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批改后,可以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基础;学习较差的学生出于责任心,会对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进行查询,也会看到优秀的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的态度。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而且还会受到激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应当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对于彼此的错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作为老师在建立学生作业批改模式后,也应该随时监督,确保学生是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相互批改作业。
四、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用于游戏中,从而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可设计一道“帮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类似的作业还有“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等,这些带有童趣的游戏性作业,把计算融入故事情节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
总之,作业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教学环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作业来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以此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消化和巩固学习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珠.优化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质量[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
[2]周流伟.优化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提高教学质量[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4).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