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古都的背影
2017-08-09
三星堆是谜一般的远古巴蜀王国的遗址。它位于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在这里,流传着一种说法: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了三把土,落在了广汉的湔江边,成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黄土堆,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称三星堆。与三星堆隔河相望的,是一处高出周围的弧形台地——月亮湾。
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千米,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实体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烧砖瓦的热潮中夷为平地,仅存的半个堆也是因1986年砖厂取土时发现两个祭祀坑后停止挖土才保存下来的。通过考古学家对这两个大型祭祀坑的发掘,出土了1000余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国的面纱,将蜀国的历史向前推了2000余年,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因此,三星堆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尽管这片古蜀王国的建筑只剩下了断壁颓垣,但凡是参观过三星堆博物馆的人,无不为三四千年前巴蜀先民拥有的神秘的、博大精深的文明所震撼。在感受巴蜀文化苍古雄浑的同时,似乎也察觉到它与同时代的中原的黄河文明是很不相同的。
三星堆文化遗址距今4800年-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那里出土的瓶形杯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中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陶器在遗址中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以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的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上刻有纹饰。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耳饰。除了这些青铜人头像外,还有许多祭祀用的器物,其中很多是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这些青铜器物皆与中原文化有着显著区别,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同时,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这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更令人稀奇的是,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这些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大量祭祀用品的出土,似乎表明了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及以鉛、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在对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的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5000余枚海贝和80余枚象牙。这5000余枚海贝,经考古学家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是用来做交易的,是四川最早的外汇,但也有人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有关象牙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也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则认为在远古,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
在祭祀坑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黄金制品在古蜀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三星堆金器多属于权力的象征,是祭祀用的重器,这与北方地区以黄金作为饰品、中原地区以铜为重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如金杖、金面罩,不仅代表权力和地位,同时还具有浓郁的神巫文化色彩。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用较厚的纯金皮包卷而成的金皮木芯杖,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500克。杖的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纹饰图案,分为三组:最下一组刻着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的人头;上面两组图案相同,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压有一支羽箭。
古蜀王国用金杖标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这同中原夏、商、周三代用鼎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是全然不同的。学者认为,金杖、金面罩等文化形式较为接近西亚近东文明,有可能这是古蜀人在吸收借鉴西亚近东文明的类似文化因素基础上,再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创新而成,并由此推测商代中国西南地区与古代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之间已经存在文化交流。有学者指出,古人的地理活动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据最新的人类学和考古学发现推断,大约1万年前,当时的白令海峡还是一片为冰雪覆盖的宽达1440千米的陆上通道时,生活在亚洲大陆的先民们就勇敢地由此踏上美洲大陆;语言学家还发现,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的语言之间,至今仍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应该说,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者见仁,智者各智。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可以说,三星堆除了没有发现可识读的文字外,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而且两个祭祀坑出土的大量的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海贝、象征财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地位。
的确,古史中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很多学者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现在,有关三星堆消亡的假说,有以下几种:
水患说。这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看法。从三星堆古城布局看,当时的三星堆,北邻鸭子河,马牧河由西向东贯穿全城。由于鸭子河上游可能夹带大量泥沙,极易造成淤积并改变河道,从而对古城造成危害。据此有学者推断,三星堆古城极可能是因两河河水上涨而毁灭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三星堆古蜀先民的“择水而居”的理念在造就它的繁荣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战争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很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的器具。
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须太多考证,它实际上没有回答根本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是什么迫使人们迁徙的呢?天灾?人祸?
似乎都没有确实的证据。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学者曾说过,“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