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7-08-09韩立红王雪梅
韩立红++++王雪梅
【摘要】传统的城镇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要合理布置城镇的空间格局、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此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美丽的宜居空间。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 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城镇化由于过度关注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发展质量,造成了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下降,城镇生态脆弱性不断加剧,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制约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前提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以牺牲资源环境来获取高增长率的发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在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要考虑城镇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就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中的住宅、商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城镇中的绿地、公园、水体等生态空间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逐渐被削弱,出现了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生态恶化等问题,这不仅破坏了城镇生态系统及其平衡关系,也弱化了城镇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城镇化以“牺牲环境换发展”的思想,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建设生态城镇。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发展过程,而工业化则是以生产不断地向城市集中和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正是人和产业在空间上不断集聚和组合才促进了城市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但以粗放型、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给城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新型城镇化走绿色城镇化道路,绿色城镇化应当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生态产业为支撑,适当调整原来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以取代原来的高耗能产业,降低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和高耗性,维护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侧重美化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城镇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提高城镇居民的宜居水平。从长期来看,生态文明要求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可以通过培育具有绿色低碳发展能力的产业和企业来节约资源,通过绿色消费模式来减缓居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持续地优化由人类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的城镇复合系统;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得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普遍的共识,从而优化城镇及其周边自然及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持续不竭的源泉。
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
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格局。由于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多集中在城镇,城镇便成为了资源、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区域。城镇在不断扩张过程中侵占了大量优质耕地,而且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合理存在着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因此,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空间视域来考察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对土地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的一种经济形式。确立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应该坚持有利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的原则,选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由于不同城市、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差异,其资源承载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构建城镇体系时,对于人口规模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大的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应该严格控制,选择规模适中、对资源环境压力不大的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布局城镇空间格局的另一表现就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盘活存量、控制增量,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和新区建设速度。对于没有规划的闲置土地和废弃土地,要进行合理利用,在规划建设相关产业和项目时,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思路布局,提高建筑物的密集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优化城乡产业结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会转移到城市,产业结构也会随之会发生变化,城市的二三产业比重会越来越大,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这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体现在产业上就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也是实现生态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在農村大力发展将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的种植、生产、包装及运输等环节的高效生态农业,协调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城镇发展以节能环保的绿色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比例;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商业服务业等生态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发展清洁生产方式。在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在具体生产环节上要实施清洁生产。工业制成品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上,优先选择无毒、低毒、污染少的材料,不断研发创新生产工艺,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增加原材料转化率、能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并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随着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中国已经慢慢进入消费引领生产的发展阶段,推广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树立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是保持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除了要树立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居民减少能源的消耗,节水节电,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等,除此之外,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来强化居民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税收和价格杠杆对非环保的易耗品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阶梯式征税或收费,改变居民的“高碳耗”的生活习惯,减少生活方式不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572017CC03)和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伊春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BH-Z162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登强、王斌、江立华:《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②陈俊梁、徐敏、陈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生态文明特征》,《农业经济》,2015年第4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