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民间泥塑走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探究
2017-08-09徐晓斐李民��
徐晓斐++李民��
摘要:作为济南民间传统工艺的泥塑,因其工具简单、造型生动、色彩对比强烈,且具有浓厚的济南当地的人文气息与民间特色,而在济南文化艺术中独具魅力。泥塑也被纳入中小学的美术课本,足见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价值。济南的薄自洋泥塑在当地独具特色,将薄自洋泥塑这一济南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初中美术课堂并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民间工艺的热爱与民族认同自豪感。
关键词:济南文化资源 薄自洋泥塑 美术课堂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08-02
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泥塑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人文特色,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作为国家民间美术一个重要门类,泥塑也被纳入美术教材,由此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就初中美术教学而言,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美术教学的规律,注重课程资源开发,将地方传统社会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比如就济南泥塑而言,将济南泥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丰厚文化、历史、艺术蕴涵的薄自洋泥塑引入初中美术课堂,既符合了课标精神,响应了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而且从学生发展和知识建构的角度而言,根植于地域文化,从经典入手,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一、关于济南薄自洋泥塑
(1)济南薄自洋泥塑概述。薄自洋泥塑采用沉淀的黄河胶泥,细腻光滑又不易裂,经过捶打、摔,揉制成造型,或塑或彩。相对于南方泥塑其风格上更为粗犷。薄自洋曾说,济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像千佛山、灵岩寺里的神像给了他很大启发。小型的彩塑泥里不加任何材料,只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完成,干后上色。而著色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常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大型泥塑要加“骨架”,泥里要加麦糠、麻、棉花等材料,做起来也很费时费力。他对自己作品的根本要求是“泥塑的关键是要传神,要塑出人物或动物的灵魂”。《华夏五千年历史人物雕塑系列》是薄自洋的巅峰之作,是为迎接香港回归而作,共计88尊历史人物雕塑。而作为一个有大爱的艺术家,薄自洋的泥塑作品都捐赠给了日照和济南博物馆。
(2)薄自洋泥塑的艺术特色。经过几年努力,薄自洋成为首个塑出《红楼梦》系列人物群像的泥塑艺术家。其泥塑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为:①采用黄河胶泥,细腻光滑;②风格上较为粗犷,展现济南人的豪爽奔放;③人物泥塑取自古代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为此,他常常反复读原著,琢磨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灵魂,因此,所塑造的形象生动、传神。
二、薄自洋泥塑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意义
(1)薄自洋泥塑进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审美情感,可以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民间美术作为社会文化资源中的一个独特分支,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大纲内容就包含了泥塑。由此可见当代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在泥塑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创造力都会得以提升,而且对这种传统工艺的鉴赏与表现也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和表现欲望。不可否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越来越迷恋视觉化的作品,其创作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平面化、程式化甚至形式化、幼稚化。开展泥塑等民间美术课程则可以让学生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民艺的趣味和内涵,感受曾经的时代人们的情思和理想,并结合当下自己的经验、兴趣或性格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个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里塑造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创造出能够表现自我情感、自己个性和想法的作品。因此,有效地开展泥塑美术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
(2)薄自洋泥塑进入初中美术课堂,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促进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的开发。基于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济南本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创建学校美术特色的需要。在地方社会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筛选、利用典型的资源,而校本课程或特色建设的开发与建设正是建立在这一探究的基础之上。这种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究的案例也会为地方社会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堂的路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3)薄自洋泥塑进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以增添情趣,使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之一,泥塑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动手能力,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传统经典泥塑比如薄自洋代表作品的赏析会开阔他们的眼界,不同于他们在电子媒介上看到的所谓很炫很酷的视觉作品,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更沉静的、更富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更为隽永的意味,那是一种不同的审美情趣。而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经验进行创作、表现和展示的泥塑作品自然也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薄自洋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路径研究
(1)提高教师的专业与道德素养。研究如何将泥塑作品融入美术课堂首先离不开教师的专业与道德素养,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美术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与道德素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泥塑以及济南泥塑、薄自洋泥塑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艺术特色、工艺流程等,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探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如何设置课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何种评价方式,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如何共建课堂,等等,都需要教师统筹规划、精心安排。
(2)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比如,课中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的民俗博物馆、民间艺人工作坊等参观学习,听老艺人们比如薄自洋本人的讲述,在艺人、作品面前直观感受泥塑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情境教学,具体表现为:先带领学生赏析视频、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济南泥塑包括薄自洋泥塑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等。然后在观看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入古人的世界与古人接触、对话,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理想,然后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任何东西,并与古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成果。笔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欣赏泥塑、用泥塑塑造世界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作思维、想象思维等均有效地得以提升。
(3)挖掘各种创作素材,充分表现学生自我。在泥塑创作过程中,刚开始时,需要进行基础性的入门训练,可以让学生适当临摹一些经典的作品。选择经典作品进行临摹,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品位,另一方面是向大师学习,掌握某种经典的创作手法,在经典手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趣味和个性风格。学生在临摹时,教师要穿插讲解,在临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事物、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作泥塑的素材,正如薄自洋将名著中的人物作为创作题材。也可以把要表现的题材先用笔画出草图,哪里用泥片成型,哪里用泥条表现等,先进行设计,再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小组讨论确定方案,再动手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相互观察欣赏,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促进。
(4)尊重和鼓励泥塑作品中的“孩子气”。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和见解。在泥塑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他们的双手把看到、想到的东西表现在泥塑上。可以想见,他们的作品将少了很多成人的匠气,多了一份纯真的朴拙,那种得益于真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敏捷的思维、大胆的构思、夸张的造型等的作品会十分动人。尊重和鼓励作品中学生的“孩子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心关注的。
(5)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继续学习、研究的兴趣。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评价,不注重学生的创作动机与思维过程,这种片面的评价可能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生泥塑作品的好坏,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探索意识、努力的程度与创新意识的强弱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1)评价时主要运用多主体评价,除了教师评价,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的作用。注意从学生的创作构思、表现方式、表现技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既肯定、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就,也全面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令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和弱点,找到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促进其后的提升。2)教学评价要遵循教学目标进行,注意是否体现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内容等。3)评价时注意质性评价方式的介入,注重學习表现的评价。评价的重点不只是最后的作品,还要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档案袋评价、课堂讨论等方式。
(6)进行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并形成长效的教学机制,师生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泥塑艺人工作室或艺术作坊等进行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创建适于初中生的社会文化资源档案袋。在教学实施的基础上,编制校本课程,并注意与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有效衔接。
对济南薄自洋泥塑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研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往美术教学内容较为单调与无趣的现象,而融入学生生活经验与个性爱好的教学实施也会真正实现美术素养培养的理想,真正使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经由美术课堂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在一代代纯真、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的学生们手中得以传承与创造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为.泥塑技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宫楚涵.泥塑技艺[M].合肥:黄山书社,2013.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