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2017-08-09苏晔
苏晔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08-01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地的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许多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关于校企合作办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成功实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例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该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完全不同机构进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培训者由企业实习教师和学校理论教师两部分人员担任,培训教材由企业培训大纲和学校的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学校依托中德长期合作项目的优势,同多家企业有长期并且良好的职教培训合作关系,保证了该校学生有良好的外部实习条件和毕业就业岗位,对学生实施“合同培养生”这一几乎与德国本土职教培训完全相似的培训模式,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形成了 “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在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办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有的职业教育由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来主导办学的模式。比如说,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的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原云锡技校),该学校依托集团公司为学院提供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公司为学院融入的新的办学理念,为产学结合、校企结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规律结合搭建了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这种企业办学的模式也有其弊端,由于企业办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容易局限于企业的层面,学校发展也会受到企业资金和办学条件的制约。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也在努力践行这种“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8月,教育部确定了165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这些试点单位在践行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作出了表率,为我们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做好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比如说,济南二机床集团与济南职业学院于2012年开始共建的订单班就已具现代学徒制的雏形,学校和企业多年来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校解决了实践教学困难的问题,企业在提供给学生实践教学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以上这些走校企合作道路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可以获得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但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进入企业要“学什么,怎么学”。现在许多校企合作的企业把学生当作流水线工人来培养,只教给学生单一而且简单的操作技能,并没有把一些系统的、先进的技术教给学生,所以应该对企业的教学责任有严格的规范。
二、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要学什么。现在的职业学校的教学还是以课本为主,如何才能做到与企业需求接轨,與先进的生产技术接轨,也是一个大问题。
三、去哪里找适合的合作企业也是一个大困难。许多学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无法与一些优秀的企业合作,需要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四、加大对合作企业的监督管理。有的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用完了实习期就无故解聘学生,或者是让实习的学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不付给学生应有的报酬,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规范,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国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正走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路上,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坚持把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办好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去努力完成,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