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石斛新害虫

2017-08-09罗凯白燕冰高燕李桂琳李泽

热带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罗凯++白燕冰++高燕++李桂琳++李泽生++姜艳++周候光++耿秀英

摘 要 双尾琉璃小灰蝶(Hypolycaena kina Hewitson)是在云南省德宏州发现的一种石斛新害虫。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双尾琉璃小灰蝶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测,并描述其发生危害特点。结果表明,3月下旬是双尾琉璃小灰蝶为害高峰期,其幼虫取食大包鞘石斛的花朵,影响大包鞘石斛的生长及其观赏价值,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双尾琉璃小灰蝶 ;生物学特性 ;发生为害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7.007

A New Pest Insect of Dendrobium: Hypolycaena kina Hewitson

LUO Kai BAI Yanbing GAO Yan LI Guilin

LI Zesheng JIANG Yan ZHOU Houguang GEN Xiuying

(Yunnan Dehong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Ruili, Yunna 678600)

Abstract Hypolycaena kina Hewitson was found as a new pest insect infesting Dendrobium in Dehong,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 kina Hewitson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pest infestations were also described in the lab and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te March was the peak period for occurrence of H. kina Hewitson. The larvae of H. kina fed on flowers of Dendrobium wardianum Warner, and their feeding behavior caused damage to the growth and ornamental value of D. wardianum. Some feasibl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control this pest.

Keywords Hypolycaena kina Hewitson ; biological characters ; damage

石斛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附生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其茎中含有石斛多糖、石斛碱和菲类等药用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强阴益精,生津益胃、抗癌等功效[1]。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长期掠夺性的采摘,野生石斛资源濒临枯竭[2]。2000年以来,人工种植石斛面积不断扩大。据中国石斛专业委员会统计,2016年全国各类石斛种植总面积达到1.46万hm2,主要种植石斛种类为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然而,大面积的石斛种植导致新病虫害的发生,农药残留和安全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了石斛产业的发展。

2015年3月,笔者发现一种鳞翅目幼虫为害大包鞘石斛(Dendrobium wardianum Warner),采集其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待其羽化后,对成虫形态特征进行鉴定,依据《中国灰蝶志》[3],并参考Kun等的报道[4],确定该害虫为双尾琉璃小灰蝶(Hypolycaena kina Hewitson, 1869)。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其生物学特性和发生为害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摸清该虫发生特点,掌握其生物学特性,笔者在该虫发现地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以期为该虫的防治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卵、幼虫、蛹及成虫。

寄主植物大包鞘石斛为多年生草本,茎斜立或下垂,总状花序,花期3~5月,生于山地疏林中树干上,分布于中国云南、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1.2 方法

调查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石斛种质资源圃展示区进行,研究采用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野外采取少量带卵或幼虫的植株,放入饲养盒,每天观察并记录卵的孵化、幼虫取食、脱皮、发育及蛹羽化等情况;同时,野外观察记录双尾琉璃小灰蝶成虫飞行、交配、產卵等生物学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2.1.1 分类地位

双尾琉璃小灰蝶,曾被归为蒲灰蝶属(Chliaria),又称蒲灰蝶,兰灰蝶、双尾青灰蝶,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灰蝶科(Lycaenidae)兰灰蝶属(Hypolycaena),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5-8]。

2.1.2 寄主植物

经过对石斛种植资源圃内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寄主植物调查,仅发现双尾琉璃小灰蝶幼虫取食大包鞘石斛,并在大包鞘石斛上产卵及化蛹,未发现双尾琉璃小灰蝶其它寄主植物。

2.1.3 形态特征

卵:乳白色,扁圆形,直径约0.6 mm,表面卵粒表面密布环形排列的扁平颗粒状凸起和规则的网状纹,形似蜂巢脾(图1-A)。

幼虫:绿色或黄绿色,短而扁,蠋式,体长0.1~1.1 cm,身体较柔软,体背生有细毛,中央有一条比体色更深的纵纹,两侧亦各有一条比体色更深的环状纵纹,节间存在平行排列的整齐斑点,低龄幼虫体色为绿色,高龄幼虫为黄绿色(图1-B)。

蛹:浅绿色或黑褐色,椭圆形,缢蛹,蛹长7~10 mm,宽约4 mm,翅芽色淡且明显,初化蛹为浅绿色,羽化前呈黑褐色(图1-C)。

成虫:体长约11 mm,展翅24~30 mm,体被灰黑色或蓝紫色鳞毛。前额为白色,下唇须基部为黑色,端部为白色,复眼黑色,触角呈棍棒状,为黑色,白色环纹紧密环绕,胸部和腹部腹面为白色,背面为黑色,足被黑色和白色条纹明显的环绕。雄虫翅正面底色为黑色,前翅中央和后翅中央至外缘为蓝紫色,翅背面底色为白色,具黑褐色波浪状斑,后翅具2尾突,尾突为黑色,端部为白色,尾突基部有两个黄色环形斑纹;雌虫翅斑纹为白色(图1-D)。

2.2 生物学特性

幼虫:初孵幼虫啃食卵壳,幼虫将头部从卵壳中伸出,随后整个幼虫爬出卵壳活动,1~2龄幼虫活动能力弱,食量小,常在大包鞘石斛的花梗和唇瓣外侧取食,造成其表皮层缺失。随着龄期增加,3龄以后幼虫取食量逐渐增多,可在唇瓣、花瓣、萼片上取食,造成孔洞,并钻入花朵内藏匿于唇瓣基部,在合蕊柱上取食,可通过啃食形成缺刻甚至咬断合蕊柱,造成药帽和花粉缺失,直接影响其有性生殖过程。粪便较为稀薄,其幼虫颜色随着龄期的增加不断变化,初孵幼虫呈淡绿色,幼虫取食后呈绿色,老熟幼虫呈黄绿色。老熟幼虫食量最大,停止取食后在大包鞘石斛茎上化蛹,大多在茎的中上部化蛹。

蛹:幼虫体长缩短,身体弯曲,静止于大包鞘石斛茎上,蜕完的皮压于身体下方并紧紧地粘在大包鞘石斛的茎上化蛹,初化蛹为浅绿色,逐渐变成褐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羽化前呈黑褐色,羽化过程主要在白天。

成虫:羽化时,蛹背部出现裂缝,成虫缓慢的从蛹壳中伸出头部,四肢,躯干以及尾部,初出的成虫翅膀皱缩,在空气中缓慢展开,直至完全伸开,羽化完成。其成虫飞行能力较弱,在1~2 m范围内低飞,活动范围受访花植物和寄主植物分布的影响,飞行距离不远。成虫上午9时后开始活动,喜在阳光下飞翔,以中午温度最高时,活动最为频繁。雌虫较雄虫飞行能力弱,通常只活动于寄主植物附近,等候雄虫,并伺机交尾。雌成虫产卵于大包鞘石斛茎上,通常将卵产于大包鞘石斛花序轴基部的茎上,卵粒散产,但相对集中。

2.3 双尾琉璃小灰蝶发生与为害

大包鞘石斛的花期为3月初至4月下旬,这一时期是双尾琉璃小灰蝶为害期,3月下旬是为害高峰期。2月中旬成虫将卵散产于寄主植物大包鞘石斛茎上,3月初幼虫开始孵化,双尾琉璃小灰蝶幼虫以咀嚼式口器啃食大包鞘石斛的花朵,造成花朵合蕊柱和唇瓣受损(图2),为害严重时,花瓣、萼片和花梗均能被取食,花瓣、萼片形成孔洞,花梗形成缺刻甚至被咬断,影响大包鞘石斛的生长及其观赏价值,从而影响经济效益。4月初双尾琉璃小灰蝶幼虫化蛹,4月中旬羽化后便飞离大包鞘石斛植株,不为害大包鞘石斛的茎和叶片。

3 讨论

双尾琉璃小灰蝶于2015年在云南瑞丽的石斛种质圃被发现。经过此次调查,发现其可以在大包鞘石斛上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尽管发生数量尚不足以对其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但取食形成孔洞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若任其自然发展,在石斛种植面积逐年扩增的情况下,就存在种群扩大、甚至成灾的可能性。笔者观测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发生为害情况,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种植户准确识别该虫、了解其为害特性,为科学防控该虫奠定基础,然而有关该虫的年生活史及发生规律还需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寄主植物调查,仅发现大包鞘石斛是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寄主植物,4月中旬羽化后便飞离大包鞘石斛植株,双尾琉璃小灰蝶在大包鞘石斛寄主植物上不能完成年生活史,从4月下旬至翌年2月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寄主植物尚待进一步调查。

由于双尾琉璃小灰蝶的幼虫多隐藏于大包鞘石斛唇瓣基部,不易被发现,常常错过防治时期,又由于成虫具有飞翔能力,在施药时段可以飞离施药地区规避药剂影响,增加了防治难度。据此,笔者提出以下防治意见:在大包鞘石斛的开花初期,检查花朵的为害情况和调查虫口数量,及时人工清除双尾琉璃小灰蝶幼虫;3月下旬是幼虫为害高峰期,可选用0.3%印楝素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 丁小余,张卫明,王峥涛,等. 石斛属民族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生药学研究[J]. 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1):1-9.

[2] 武荣花,栗 燕. 石斛资源保护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2009,38(12):9-12.

[3] 王 敏,范晓凌.中国灰蝶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2.

[4] Kunte K. A new species of Hypolycaena (Lepidoptera: Lycaenidae) from Arunachal Pradesh, north-eastern India[J]. The Journal, 2015(48): 21-27.

[5] Kehimkar I D. Book of Indian butterfli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 Sondhi S, Kunte K. Butterflies (Lepidoptera) of the Kameng Protected Area Complex, western Arunachal Pradesh, India[J]. Journal of Threatened Taxa, 2016, 8(8): 9 053-9 124.

[7] Deng H, Zhang Z, Chang C, et al.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 in great tit (Parus major) and greenfinch (Carduelis sinica) at the Western Mountains of Beijing,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48(2): 620-626.

[8] 江 凡,謝俊捷,黄 建,等. 福建与台湾蝴蝶物种多样性比较[J]. 武夷科学,2015,31(1):1-33.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