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大行其道,有真需求是前提
2017-08-09林正民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29期
林正民
“共享”这一概念确实在重塑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長率为76.4%。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10%以上。
但问题是,“共享+”真是一把开遍所有大门的万能钥匙?
时下井喷的共享产品,被网友戏谑为“为了融资,拼得脑洞已经开出天际”,随手可以举出的“槽点”有:共享充电宝——“我连充电宝都忘带了,还会记得带数据线吗”;共享篮球——“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不买个篮球,而要每天花5块钱去租”;共享服装——“万一不干净甚至带有传染病菌呢?”
一种需要引起创业者、资本方和政府重视的现象是,共享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成为建立在伪需求之上、实为伪共享的“人造经济”的趋势,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拥堵和浪费。
所谓共享经济,原本指的是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使供需双方从中受益。存不存在真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最根本的出发点。
尽管ofo、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正在“疯狂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这个自有自行车分时租赁的重资产竞争模式上越走越远,但一辆ofo仅在校园内一天就能被最多使用28次,进入城市不到半年能发展到600万辆,单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单车共享还是存在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