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迎利好艺术消费有望再升级
2017-08-08王菁菁
王菁菁
信息时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且得到广泛运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该计划引发业界各方的强烈关注。其中明确提到的传统工艺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等内容,更是被业界视为亮点与利好。
而从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08%,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中逆势上扬;同时,文化消费指数也在逐年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4%,并且呈现出消费环境明显改善、种类不断丰富、质量逐步提升、消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等特征。
政策的刺激与市场的需求似乎都在为行业指向同一个发展方向——
“计划”释放出何种信号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了解到,此次“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与坚持绿色发展。其首先肯定了传统工艺的文化地位,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同时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并且要求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计划”中还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与四项“保障措施”。前者包括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与展示销售渠道、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等。而在“保障措施”的相关内容中,“计划”表示要落实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服务,包括传统工艺企业符合现行小微企业和高薪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以及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传统工艺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在业界普遍看来,此次“计划”的颁布实施,是自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国家立场明确后,中国传统工艺体系重构迎来的一个极大的利好。其中提到的市场意识、贴近生活等内容,无疑给了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引。
“作为工艺美术大师来说,他們肯定更愿意做一些艺术性强的作品。但现在看来,有的手艺面临着工业化的冲击,有的则很难通过技艺本身自给自足,要改变这种窘境,既要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求进,也要顺应时代,做一些能真正为生活服务的产品。”有分析人士指出。
据了解,早在2016年年初就有调查显示,中国的艺术消费市场已形成一个以中低端消费为主的轮廓,一个更具年轻化特征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特色艺术展览的周边衍生品、价格亲民的艺术家原作、跨界合作的时尚产品、旅游景点纪念品是目前最受中国艺术消费人群关注的板块。而且从价格来看,仅有不足10%的消费者能接受5000元以上的定价。
“艺术创作与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并不矛盾。传统工艺的振兴不能‘孤芳自赏,一味地去宣传技艺,思维固守,倒不如着手开拓大众消费的市场,让民众通过实用,进而引起他们对于艺术和技艺了解的兴趣,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表示。
更有观点认为,现在政策有了,但传统工艺要想通过“亲民”的路线走得更远,关键点仍在于从业者观念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原创、增强创新创造的活力等等为发展“保驾护航”亟待解决的问题,既要求行业逐渐形成自律氛围,也需要产业链条上各方进行后续的逐步落实。而如何“落地”是业界最为期待的。
业界如何解读
传统工艺美术做文创产业,融入大众艺术生活消费,实际上,近年来博物馆文物衍生品的热卖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典型。而工美行业内“试水”这一市场的例子也是越来越多。不过长期以来,提到工艺美术,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还是私人作坊,或者是旅游纪念品。在大众的认识仍有局限、行业经营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前提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该如何着手,重构发展路线?看看业界人士是如何理解的。
学会﹃两条腿﹄走路
唐克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
此次的“计划”我认为至少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一是培养年青一代,要有工匠精神,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二是提倡传统工艺要进入现代生活。这是很对的,既是传承的本质,也是一种进步。
当然也必须看到,有的传统工艺门类通过转变观念、进行创新,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品,但有些门类依然是比较难体现出实用功能的,比如玉雕、石雕、木雕等,由于原材料比较贵重,且工艺复杂,它们更多的是作为空间装饰,或者是进入收藏领域。再加上现在中国手工艺行业的人力成本已经很高了,这样的门类通常流向的是高消费人群,更像是“奢侈品”,真正要走进大众生活比较困难。
因此,借助“计划”这样的契机,应当提倡业界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努力去做好手工技艺,另“一条腿”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去设计、生产、加工出适合现代人审美的生活用品。
前些年中国陆续有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的专业,一个主要初衷就是要解决“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然而,由于缺乏传承功底,逐渐就变成了转而都去学习国外。据我所知,在此次“计划”公布之前,国务院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意见中,也指出不同的领域要互相交融,开发新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发展大方向。留存下来的古代文明我们只能欣赏,照搬进现代生活不大可能,传统工艺要想贴近生活、有市场意识,还是要跟上时代步伐。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不是工艺技术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是如何与“民族风”相结合的问题。
另一方面,多年来由于业界不够重视利用科技、工业生产的东西,科技水平和加工上不去,最后反而影响了进入市场。比如曾有绣娘告诉我,现在她们做刺绣用日本进口的底布,质地很好、很透,相比之下,中国生产的质量就很一般,颜色偏灰暗。再举一个例子,中国是陶瓷大国,但在有些实用品的打造上,一些细节的东西甚至比起国外还有差距。
无论手工艺人、企业还是消费者,在走向大众消费市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去认为只有纯手工的才是好的。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手工艺人没有了积极性,不愿意做;而人工越来越贵,又让纯手工的东西与大众有距离。其实,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机器,是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矛盾,让工艺美术贴近大众消费的。比如竹编中的竹丝制作,既然人工相当费时费力,为什么不考虑用机器来操作?不过我曾经去过最基层的企业,谈到借助机器生产,他们自己都有点儿不好意思。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应该转变的,虽然农耕社会靠的是手工,但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始终与当时的科技发展相结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合理运用?只要这个过程中你坚持用心去守住就好,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发展的。
融入生活需要研发精神
王然(中国工艺(集团)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
工艺美术是创意产业,此次的“计划”是从国家层面上对行业出台了一个具体的发展规划,包括意义、要求、振兴目录、扩大传承人、培训、理论研究等等。可以说,其从产业的传承、发展、产品等方面都对传统工艺提出了横向与纵向的要求。作为央企,我们对于此次的实施计划非常关注,不仅将它视为国家政策一直在进行学习、研究,近期还计划跟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联系,寻求可以尽快落地实施的方面。
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过去在对外交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强调精神、教育理念层面的东西更多一些,比如诗歌,比如办孔子学院。相比之下,传统工艺美术是实体的东西,体现的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理解,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其他一些国家,工艺美术可能只是当地人谋生的一种方式,但在中国却是一门艺术,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不过以往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国外对此并不够了解。
现在国家鼓励企业和行业传承传统工艺文化,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而将传统工艺融入到其他产业中,提高普及性,这也是一种文化宣传。必须承认,企业也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我认为与文化普及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理解文化才会消费产品。让传统工艺贴近现代生活,之前我们也做过类似尝试,比如跟机场贵宾厅合作,以景泰蓝工艺进行装饰装潢设计,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压抑,栩栩如生,类似这些都是探索的方向。现在我们看到的工艺美术作品通常小而精,且价格不菲,做艺术品与做产业不一样,要让小众的东西走向大众,怎么去让大家接受并喜欢?举个例子,传统景泰蓝的碗如果放到现代生活中提倡实用性,其实是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的,而且它不能放微波炉使用,那么能否进行改进,在着重实用的同时,只要将元素融入进去就可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进行相关研发。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大众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比如现在的旅游产品是工艺美术品;G20峰会、APEC会议的国礼也是工艺美术品,这让大众往往难以分清当中的价值高低。什么值得买,什么才是真正有当地特色的?不少人对于行业和传统工艺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想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