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有话咱们直说

2017-08-08韩婧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报平安情话真话

韩婧

最近被《奇葩说》一期节目刷屏了,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该不该支持”。很多人整场节目看下来从头哭到尾。

“他们会因为怕麻烦我,说去住最好的养老院。他们一定会像我跟他们报平安一样,跟我报平安。可是这些一定是真话吗?真心说出来的不一定是真话,那是情话啊。”

或许大家脑子里都涌出了类似的画面:为了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时常加班加到深夜,为了节省支出晚上挤在合租房里,早晨像三明治一样挤在公交地铁上。然而,和父母打电话时,永远都是语气轻松:“我挺好的,老板很赏识我,工作很顺利。你们怎样啊?”电话那头的父母似乎也被轻松感染,乐呵呵地说:“每天我和老伙伴们打牌,跳广场舞,身体好得很,你别担心我们,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爸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报喜不报忧是大多数家人之间最常见的交流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看上去其乐融融。大多数父母永远不会告诉孩子:昨天体检检查出血糖有点高;因为上了年纪,最近腿脚有些不利索了;因为担心孩子独自一人在外地还没结婚,晚上总是翻来覆去很晚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孩子接到了家里的电话,父亲或者母亲说身体最近有点不好,让回来看看。孩子回到家后发现父母已经住院很久,更严重的是已经被下了病危通知书。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至亲,明明前几天还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地告诉自己,别担心家里,现在却在和病魔进行艰难的抗争,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突然得让人措手不及。

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倾向“报喜不报忧”呢?因为在表达之前就形成了一种预设:我告诉对方我很好,对方才能够放心地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做了,才算得上“懂事”啊。

“报喜不报忧”真的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表达方式吗?未必见得。

在“报喜不报忧”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人们的焦虑和担心:担心对方无法承受现实带来的压力,担心生活上的责任让对方分身乏术,你以为是懂事地替对方承担责任,却忽视了有些责任和义务必须自己承担。这份焦虑和担心背后,双方都把彼此想象得过于脆弱了。

“报喜不报忧”对于信息接收者,还存在另一层假设:这些甜蜜真心的“情话”其实并非真话。即,我听到的、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別人说的,可能是在哄我。判断别人是不是说真话的依据是什么呢?个体自身的感知。

如何做到实话实说?

首先应先建立一种相信的习惯:选择相信对方所说即为所想,相信对方有出于自由意志选择而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能力。

诚然,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报喜不报忧”的人情社会,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就像这样一直猜来猜去好浪费时间。作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诉TA,如果TA愿意,自然会找时间来看你;作为儿女,你不喜欢父母唠叨,就告诉他一些新鲜好玩的话题;作为伴侣,你不开心就告诉对方不开心的原因,哪怕说你不知道原因,也好过一句搪塞说没什么。你们关心的对方尚且没有脆弱到必须温声细语小心呵护的地步,TA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苦难的信心。

别打着爱的名义报喜不报忧了。让对方知道你真实所想,用更多时间去交流分享,寻找平衡点,何尝不是一种爱呢?

猜你喜欢

报平安情话真话
已亥冬日病中咏竹寄远
这些高级情话值得收藏!
真话都可以写吗
用美食说情话
物极必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