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戏》为什么好看

2017-08-08彭小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圣村子老师

彭小莲

电影,在英文里面有三种叫法:1、movie,2、film,3、cinema。我问周传基老师,这三个说法的区别是什么,周老师笑了,他首先耸了耸肩膀非常不屑地指着走廊里一张大海报说:that's the movie。我赶紧看了看海报,说:这烂电影能看吗?他回头又指了指老片子《乌鸦与麻雀》说:This is a film,a good film!那什么是cinema呢,周老师指着自己的教案:Here,is the cinema!我们和周老师莫名其妙地大笑起来。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我们当时在笑什么,但是周老师总是用幽默浅显的比喻,把一个复杂且微妙的小学问给你指点清楚。cinema,指的是电影理论。

所以,我想看完《村戏》以后,周老师一定会说:This is a film,a good film!

movie跟film的区别就是在于他的银幕价值!在美国,movie一般是大众的说法,比较随意,当它作为视听的作品完成后,在人们做宣传讨论的时候,它变得重要了,就把它更多说成film。film是在银幕上全方位地展现出导演的修养和表达能力!在措辞上,movie和film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渐渐口语化以后,movie的前提,就变成内涵平庸且低俗的说法,当媒体设立一个丑陋的名称“小鲜肉”时,会在第一时间被movie接受,并且立刻想法去营造受众群的审美趣味;但是去film的,正是相反的人群,他们对小鲜肉嗤之以鼻(可能这样的受众有限),他们接受的是郑大圣导演拍摄的《村戏》,那里没有小鲜肉,而且连一个专业的电影明星、演员一律没有!更厉害的是,说的是《村戏》,结果全片就没有看见村里演戏,他们在那里的排练,也没有一场甚至片段的《打金枝》的戏,只不过是大家嘴里说说而已。说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看完了整部片子,根本不会关心《打金枝》,不关心“村戏”是否演出成功,你关心的是村子里的人的分田地包产到户的事情,或者是小芬和树满的爱情,以及疯子的命运!这是一个多线叙述的关于八十年代一个穷困小村子里人生存状态的故事。

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里是——演员好,因为他们就是活活生生的当地人,完全带你进入那个村子的生存环境;摄影好,好得让你融化在故事里;化服道好,因为你看见那个年代真实的情境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录音好,在虚实有致的声音处理里表达着人物的情绪;剪接好,使得运动摄影流畅,表现得更加彻底;音乐好,导演把地方戏曲的文化渗透进影片中,正是这一切,构成了电影语言—— film language;导演好,好在他控制住了所有的这些表现!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专业团队,从制作的质量,内行看见了制片班子的严谨:拍摄周期的长短里,在艰苦环境的拍摄时,制片对整体影片的安排和把控。记得周老师一直说:有能耐的拍低成本片子;是废物才拍大片!

显然,郑大圣导演是有能耐的!

当年,吴天明导演拍摄完成《老井》的时候,我们都在那里鼓掌,激动啊……因为第一次看见有人拍了那么一个扎实的现实主义的农村片子。更重要的是,影片刻画了人物和人物与缺水的村子的命运:他讲述了一个缺水的村子,人们怎么挖井寻水的故事。影片结束时,是一块石碑上,刻着多少挖井寻水人的名字。主线清晰,故事大起大落,人物刻画细腻,影片生动好看。

今年,我们看见上海的郑大圣导演拍摄的《村戏》时,已经是另外一种激动……他没有给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现实主义,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观众参与进去的现实主义,他让你思考。张建亚导演对我说:大圣的片子真不错,但是误读的太多;我跟大圣讲了,被忽视是伤心的,被误读就是痛苦的了!

为什么会被误读呢?因为,大圣已经从单纯的讲故事走向多线的叙述,《村戏》首先是从每一个个体以及人物的生活状态出发,从村民的经济条件开始,展现他们的命运,将他们在大时代里的几分几厘的价值需求扔给观众,在演员的对白里、摄影的光影下、导演的镜头语言中,一一展现。多线,让影片拉出了生活的毛边,这就是film!对于中国观众,大家已经习惯了单线的叙述,从“从前有座山”到“且听下回分解”,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就像中国的老房子建筑,一进、二进、三进,越深越神圣,最后故事推向高潮!这时候的观众是被动的,film会在其中失去它的内涵以及它自身的追求。一种传统的审美习惯,有时会导致我们欣赏能力的失缺!就像老北京的建筑设计,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建筑,它的整体设计就是以天安门和前门为中心,所以后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完成的是一环二环,发展到五环六环的高架时,车子的进出就造成了拥堵,因为它不是交错的多线发展,没有给交通一个分流的功能。

而多线,是要求我们具有更加丰富的审美和理解能力。

欣赏一部影片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学会了观看多线叙述的电影,同时就能看见整部影片的艺术表达,以及导演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再也不会误读《村戏》,而对影片人物的命运以及历史留下的印迹,我们会有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中我们感动,在思考中我们进步,也是在思考中意识到film的价值,以及大银幕给予我们的能量!

看一部影片,我会被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打动,正是从细节中,看见导演的整体修养和他对生活敏锐的观察!

当我第一次拍片的时候,我执意要拍农村片,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进城”,插队九年的生活,像刀斧刻在身上的疤痕,难以祛除,我不了解城里人。等到今天,看见大圣的《村戏》时,我是如此钦佩他的精神,因为我害怕“下乡”。所有村子里的生活气息,我完全从银幕上可以闻到,我知道,这一定是导演在农村扎扎实实体验生活以后才会得到的。这个体验是艰难的,仅仅是不能天天洗澡,就不会有那种“浪漫”的挥霍。大圣用他不屈不挠的行动,让我看见电影在娱乐之外,它的生动、视觉化,拉近了我和銀幕里的人物的距离,影片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多的记忆!影片的情感,直抵我的精神彼岸!

猜你喜欢

大圣村子老师
我和孙悟空过一天
彭大圣决定隐身
刘老汉的烦恼
望娘滩
老师,节日快乐!
大圣如何归来?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