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开天辟地”的神话源头激活灵感

2017-08-08海风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伏羲天水艺术家

海风

郁郁葱葱的仲夏时节,上海文艺家采风团一行身携“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的重任,满怀豪情地来到了“伏羲故里”甘肅天水。

天水地处西安、兰州两大城市的中间点,是古丝绸之路通衢重镇和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这样描写对天水的感受:“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一见之下,果不其然,这颗大西北的“绿宝石”山青水秀,分外妖娆,实乃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无怪乎,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采风团”正是奔着“中华文明起源地”而来。上海的艺术家们已经投身于“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工程之中,然而“纸上谈兵”终有局限,如今踏上真正的“开天辟地”故土,深入羲皇故里,寻访先人遗迹,无疑会激发创作灵感。

可不,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艺术家们在深扎中把握中华魂脉,在跨界中追求艺术融合,所到之处,大开眼界,魂系梦牵,神思飞扬,画家们用线条创作出美妙画作,作曲家用五线谱谱写出动人乐曲,诗人用绝律吟出怀古言志之诗作……可谓创作丰收,硕果初现。

羲皇文化熏染下的思考

此次采风的重头戏是深入了解羲皇文化。

上古时期有许多神话人物,在历史遗留的大量典籍中,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薪火。可以说,伏羲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中华民族起源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先驱和社会制度的奠基者。采风团在天水各处,都可触摸到这位人文始祖的遗迹。

采风团先是来到卦台山。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是传说中伏羲创画八卦、分姓氏、制嫁娶、充包厨、教民畋渔的古遗址。三阳川南北两山及周围群峰环列,渭河呈“S”形在境内由西向东流过,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而其山形,俨如八卦,或为“卦台山”其名由来。据史载,隋代在这里建寺,宋代建堡,金代修庙宇。而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一路下来,绵延不止。如今,“卦台山祭祀”成为海内外华夏赤子寻根祭祖的重要载体。采风团一行躬逢其盛,全程参与了庄重的祭祀典礼。整个祭祀活动按照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瞻仰圣像等民间传统礼仪有序进行,深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的敬仰之情。

这是民间祭祀。

而更为隆重的是公祭,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极为罕见,几乎是万人空巷,万众翘首。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于2017年6月22日9时50分在天水伏羲庙前的广场上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仪式。该公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7届,影响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华人纷至沓来,寻根问祖,显示了超强的民族凝聚力。

上海文艺家采风团一行作为嘉宾,来到了公祭现场,上海市文联敬献的花篮,也赫然出现在被一一读出的“重要名单”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采风团团长尤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和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还被延请至大典的贵宾席,代表采风团全体成员,近距离感受了公祭大典的肃穆和庄严。公祭共分“肃立奏乐、击鼓鸣钟、恭读祭文、鞠躬敬祭、乐舞告祭、谒庙祭祖”六项仪程。雅乐声中,手举凤引、龙旗、幡杖、宝盖的仪仗队列队上场拉开了乐舞告祭的序幕,紧接着舞蹈队员手捧供品和着圣乐上场,衬托出追缅圣贤、虔诚供奉的浓烈氛围……这样的场景,艺术家们有点陌生,但浸染其中,无疑受到了感染。

采风团成员、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编导马涛在公祭后参观伏羲庙时,一直思考着神话与现实、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他在伏羲庙展馆的墙上看到14幅关于伏羲的绘画,涵盖了14项发明:教渔猎、定嫁娶、制历法等;而他统一当时的部落,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其实,仪式和这些画都在提醒我,当时的伏羲就是一名有勇有谋、有担当的男人。”于是他想到,创世神话舞剧的主角虽然是神话人物,但如何赋予其人性关怀,才是打通“神性与人性”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先祖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勇于抗争,战天斗地,无论是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还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都洋溢着抗争精神,而不像西方神话中,火种是盗来的,诺亚方舟是神赐的。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中国人的神话中有如此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恰恰反映出中国人不怕输更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是今人的精神资源。这些认识,要不是今次采风,很难催生。一旦催生,必然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将所思所想融入作品之中。

对于“神性与人性”的思考,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一路上也没有停歇过。对于她来说,来到女娲的故乡,尤感亲切。木偶剧《创世》创作今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该剧以女娲补天的故事为创作背景,讲述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自然不断遭到破坏,水神因在不周山大败于火神,怒撞不周山导致天际泄洪,女娲为防止生灵涂炭,向金木水火四神求取四色神石,最终牺牲自己化作祥石成功补天。“木偶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舞台样式特别适合演绎神话故事,木偶的假定性和特殊性能更好地赋予神话故事的展示空间和舞台震撼力,相信两者的结合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艺术火花。”何筱琼颇有信心地说。通过此次采风,她更加坚定了“人性”层面的思考:以女娲补天之壮举,引发人们对自身、对当下社会与自然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何止于少年儿童,而是“老少通吃”的。

目移神驰过程中的激发

天水不但是中国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始祖最早生活的重要地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就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五营乡邵店村,它是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的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采风团一行走进大地湾博物馆,细细体味先人的原始生活。在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宫殿式建筑等,图片与文物勾勒出华夏文明的起源,先人的智慧激起一阵阵惊叹声。

上海市美协理事丁筱芳在一个6000年前的彩陶跟前凝神止步,他发现彩陶上的纹饰非常漂亮,甚至具有某种“现代感”,他情不自禁地说,在神话故事连环画创作中,把握“细节”非常重要,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连环画工程中的主创人员,他奉献了第一批成果中的《嫦娥奔月》。于今想来,似乎稍存遗憾:“若能早一点来采风就好了,呈现会更好。”他说,以前人们对嫦娥的印象多停留在月饼盒上的图案,身着清朝仕女服饰,还披着丝巾。但创世神话的时代怎么可能有这些服饰?看了这些文物,我们和先祖离得更近了,彩陶样饰、骨针上的图案等等,都是对久远过去的注解,这些细节,为还原嫦娥和其他神话人物的形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度,这样的创新才能令人信服。他感受到这次采风对创世神话的美术创作非常有启发。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许静波也在现场发出感慨:人们习惯用上下五千年来描述中华文明,而在这里,8000年前的人类文明鲜活可见。这份悠久,对于创世神话的剧本创作一定会有帮助。中国神话的记载非常有限,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片段,如何把它们接续起来,肯定需要“还原细节”的努力,大地湾遗址为这种还原提供了扎实的材料。传说与历史既遥远又贴近,在伏羲女娲的故土,在仰韶文化的原址,思考“厘清中国神话”的宏大命题,遐想如何用细节还原神话,激发创世神话的创作灵感,想想都令人激动。

然后采风团来到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它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后世研究我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说,大地湾遗址更多激发的是怀古之情,那么造访麦积山石窟,可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情怀。简直是鬼斧神工啊,在悬崖叠嶂间,居然出现了如此大规模依山而建的石窟,那1600多年的佛像,至今屹立在石窟中,散发着艺术之光。采风团一行在陡窄的沿梯上攀爬着,时而驻足,尽情观赏栩栩如生的古代塑像,感叹先人当年如何怀着信仰,在绝壁上攀援,在洞窟里塑像,那是怎样动人的景观啊!信仰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委实太值得咀嚼了。

上海美协副主席陈琪已经迫不及待拿出了画板,在山脚下,凝望麦积山,画笔飞舞,一幅亦实亦虚的画作顿然呈现于团员们的眼前,众人忙不迭地点赞。一旁的中国画院画师丁筱芳也悄悄地画起了速写,并很快形成水准高超的作品,令人大开眼界。

沉吟中的九零后作曲家龚天鹏也情不自禁将灵感倾泻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但见一个个小蝌蚪跳跃其上,龚天鹏将它们深情地哼唱出来,味道果然醇厚。

而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汪涌豪更是诗兴大发,一首《越三十年再上麦积山有感》立刻呈现在“天水情·文艺情”的微信群里——

玄高杖西秦,隐居麦积山。

百人崇义训,问道究百般。

长安有昙弘,同业频往还。

洛阳来法生,殚精自闭关。

魏晋乱频起,西国道阻长。

天竺佛罕识,戴顾自取将。

后又多百工,纷沓费思量。

土木衣娣绣,法相自安详。

由来褒衣宽,博带束兼裳。

隐然犍陀罗,秀骨出青苍。

感彼精诚意,列窟壮高冈。

脱屐弃象马,遗迹自丰昂。

汪教授一路上忙得不亦乐乎,一入景点便目移神驰,拍照,写作,俄顷,一首首五言或七言的排律诗配着合宜的摄影作品,便在微信群里发酵,获赞无数。

读者们看了汪教授以上这组照片,可能很想知道,是谁在做有心人,抓取了如此丰富的表情和姿态,做成了这个“组合照”呢?这个有心人,就是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作为艺术家,他本来是可以沉浸于创作之中的,然而他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了“随军记者”。要说大忙人,他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任何场合,最忙的总是他。团员们无不对他心生感激:在这个读图时代,要不是他的眼疾手快和匠心独运,多少有意义的画面将遗憾错失?因为有了他,每天在群里欣赏精美照片,成为大伙不容错过的每日点心。

入晚,采风团一行观看了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优秀剧目展演之《一画开天》,流光溢彩的多媒体效果,戏剧、舞蹈、音乐、杂技的交相融合,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伏羲和女娲在一起,与绽开的花朵、流萤飞鸟、流水青草、風雷火魔在一起,共同感受创世时的辉煌、灾难肆虐时的毁灭、星河璀璨中八卦运行时的和谐宁静……对于远古时代的美好想象,由此变得鲜活灵动。

在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作曲家也看到了该剧可以提升的空间,显示出他们对艺术的精湛见解。看完演出的当晚,陆培、张旭儒、尹明五三位作曲家在咖啡馆畅谈至深夜,通过剖析舞台剧的得失,聊到了如何最佳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方法和途径。著名作曲家陆培已创作中华神话交响曲《山海经》,如今的他又有了一个想法,在未来创世神话的音乐中放入视觉元素:音画结合、音舞结合,“古老的故事得用现代的方式演绎,更能吸引当下的观众”。另一位著名作曲家张旭儒以“家乡人”的身份,对该剧如何提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话里话外,聚焦的不仅是某个具体剧目,而是对高品位艺术创作的理念阐释。

噫嘻!采风采风,采的是八面来风,采的是无限精彩。目移神驰过程中,艺术家们用脚步、用眼睛、用心灵,感受神话之乡的种种神韵,沉思艺术创作的种种路径,他们思考、辩论、碰撞、启迪……不放过任何一个唤起灵感或感悟的细节,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

跨界交流互动中的融合

上海市文联组织这次创作采风,乃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组织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的要求,引领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挖掘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交流创作体会,形成创作成果。采风团由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带队,参加采风的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均是“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项目主创人员或项目负责人,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艺术家,同时还有书法、摄影、评论等领域的艺术家和专家。由于团员们来自各个领域,因此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向度,彼此碰撞,相互启发,一路上欢声笑语,创意不断。

“跨界”最浅表的收获,就是直接受益于本业外高手的指点。比如采风团在参观“中华同根,水墨情缘——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的时候,团里的画家和书法家便成了“导赏讲解员”,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一时间轻松俘获80与90后的迷弟迷妹们,迅疾将他们发展成书法粉丝。

而作曲家们对舞台剧音乐部分的精到分析,也让其他行业的团员们大长知识。至于“冷门剧种”木偶剧的专业种种,更是鲜为人知,很多人只知道牵线的那种,而何筱琼团长介绍起来就非常专业,她说,中国木偶戏一共分为四类:皮影、提线、布袋、杖头,每个类型各有奇妙,她还介绍了真人与木偶同现的表演,对演员的要求极高,能唱、能跳、能说、能演——十个指头上的功夫可是真功夫啊……

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初步了解,有助于反哺自己的专业。由表及里,如果能够更深入地彼此了解,无疑会触动艺术哲思,促成跨界融合。90后的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龚天鹏某晚看了书画家当场逸兴遄飞地挥毫后,顿时灵感迸发,突破了一个创作瓶颈。

龚天鹏在群里真诚地留言:“感谢今晚的书画前辈们。我这一周虽然显得开心,其实一直心事重重,因为我正在创作的一部人文主题合唱作品,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但今晚目睹的交流过程一下子推进了我,让我找到了灵感。终于找到了!现在终于可以带着幸福感安睡了……”

书画和音乐,表面看,不具备技艺层面的融通,写字画画怎么就疏通音乐瓶颈了呢?匪夷所思。然而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貌似“匪夷所思”中,突然间打通了经脉,让人醍醐灌顶。“跨界”之谓,绝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其背后深入的机理,只有具备艺术思维的高手才能领悟。

有跨界收获的何止是一个龚天鹏?一路上与小龚同座的上海美协副主席张培成,不但艺术门类彼此跨界,年龄上更是跨度甚大:一个是40后画家,一个是90后作曲家,然而一路畅谈,不但毫无隔阂,而且十分投契。聊起创作,小龚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甚满意,期待下一个作品能更好。张老师感慨地说,小龚如此年轻,却能用艺术家特有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来衡量自己的作品,十分可贵,与他交流后,仿佛觉得自己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幅一直以来想画却没画的作品,让自己产生了创作冲动。

呵呵,这音乐家是如何催发美术家的?个中三昧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肯定隐藏着某种美学原理。

对于跨界融合,团员们的感悟不少。此行中,开了三次研讨交流会,两次在天水,一次在兰州。座谈中,除了有关专家阐释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外,艺术家们最一致的聚焦便是如何将跨界融合的理念投注到创世神话的创作思维中。他们感叹,天水之行的采风活动太重要了,不但让我们走进了神话之源的故土,浸染于神话的氛围,而且激活了创作灵感,收获巨大,希望这样的采风多多益善。

欣慰的是,此番天水之行有了另一收获:“上海市文艺家天水创作基地”成立并挂牌了,这将成为一条联系两地文艺家的纽带,会有更多的上海文艺家踏上神奇的羲皇故土。在今后的文艺创作中,通过相互协作,互促互进,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采风之行,气象万千。本刊记者天天与艺术家同行,一路聆听,一路受教。在聆听与受教之外,不由觉得,何妨请团员们写下简洁的文字,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悟,登载在文联会刊上,或对其他的艺术家有所启迪。

于是,便有了如下团员们的“采风感想”——

与中华文明始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尤存(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结束采风之旅回到上海,才发现原来我们与中华文明始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拂去创世神话谜面的漂浮物,展现在采风团眼前的谜底是如此的清晰明了,如此的温情脉脉,如阔别的朋友,重逢的知音。

伏羲,女娲,炎帝。旧里,故居,桑梓。从西安向西,行走在古老文明的龙脉之上,倾听着怦然跳动的心声,一如归乡的赤子,让黄土见证肤色,用乡音辨识龙种。当神话的烟雾渐渐散去,神重新还原成人。生于斯,长于斯,普济于斯,造化于斯。世危,则救世,民艰苦,则造福,种百谷以养民,尝百草以治病,造百工以安居。滿腔的情,不竭的爱。这哪里是神?又何只是仙?是俺爹俺娘!是列祖列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又何不拜为神,立为仙?!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绘神州之锦绣,谱圣贤之华章,传千古之流殇。

于是,我们来了!

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激励我不断进取

周志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有幸参加“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天水采风行”很有感触,颇有收获,简述有三。

一是拜仰炎帝陵,参加伏羲祭典,瞻仰娲皇宫,参观大地湾遗址等采风活动,增强神话传说中“中华魂”和“中国精神”在心中的地位,奋斗、创新的精神在今天更要大力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尤显重要,不能缺少。

二是出土实物与遗址改写了五千年为八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

三是为返沪后筹备“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书画篆刻展”跨界融合打下基础。同行艺术家的生动感受也激励我们不断思考与进取,天水从全国征集数千件伏羲庙楹联和数十篇优秀祭文也为展览内容作了充实与丰富。天水的优秀作品也可考虑作部分特邀参展。总之,不虚此行,衷心感谢尤书记带队作了精心安排又得到天水领导和同行们热情接待的采风活动。

情感的滋养 精神的升华

汪涌豪(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作为先民的认识史,以一种原始的统摄力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习俗、信念和制度的来源。近代以来,更被梁启超等人用作启迪民智的工具,他们将神话中那些感激人心的传说故事引入历史与文学领域,用来张扬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活力、创造意志和想象力。所以不仅极大地增进了后人对上古文化遗产和先民集体无意识的了解,慎终追远,还进而激发了人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如果说,以前这种认同感与自豪感更多得之于书本,经由此次采风,它们被一一具象化了,似经由心肉的印证,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鲜活而生动地确立了起来。所以,现在我不仅将它看作是神圣空间中创造出来的傳说故事,更认同它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诉求,包括对自身命运及宇宙秩序的根本认知。我以为,当我们尝试着将历史认知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作重新审视,是可以从神龙话中看到一个民族的原始信仰与行为方式的成因的,进而,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精神最隐秘的印记。

在这六天里,自己始终为祖先崇高的德性与过人的智慧所感动,用句套话,确乎心潮澎湃,诗兴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当我吟出“上古有华胥,雷泽诞羲皇。教民能渔猎,结绳记微茫。驯养成家畜,导训明伦防。陶埙娱性情,琴瑟和八荒。尤感性纯厚,牧民极有方。大庭欣归附,卷须敛猖狂。再颂大智慧,俯仰决固常。一画开天地,万古始有光。嵯峨三阳川,渭水何汤汤。三皇允称首,百世尤为纲”这样的诗句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的专题评论中能时时温习这种情感,为上海中华创世纪神话工程的顺利推进多作贡献。

自己不被打动,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陆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教研室主任):这次随“上海文联艺术家天水行采风团”活动,使我有了不少感触。在天水观看那宏大的伏羲祭奠仪式时,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祭奠是为了什么?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否都是发自内心对我们悠久、辉煌文化的虔诚崇敬、由衷热爱?我们是否真的从内心对祖先所创造的一切都要真诚地接过来、传承下去吗?在祭奠我们的祖先时,我们是否真正准备好了一颗真诚而虔诚的心呢?

在参观麦积山石窟的古老艺术中,我们看到先人为了他们的理想、梦想、信仰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奇迹。他们以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创造出来这一切——而这一切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才是真正艺术的力量啊。

由此想到我们要创造的艺术——我们要用以表达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一切崇敬的艺术——我们是真诚的吗?我们是为了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伟大传统与文化、文明,而竭诚努力去创作了吗?

艺术家在观察客观世界时,对宏观世界、特别是对微观世界是异于常人地敏锐的,他们常常能发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常常是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来发现事物的真谛。而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先打动自己——从这一点来看,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为自己而创作的。你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一种实践有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这种看法点燃了你内心的艺术之火,你被激动了。你有了激情,你有话要说,然后你又有足够的能力(技术、技巧)去把这种感情有效表达出来、传达出去,这就是好的艺术作品。

这里的前提是,你首先是被打动了的(第一)客体,然后你有话要说,而且到了不说不行的地步;再然后你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使用了你的特定的艺术专长,把你的思考转化为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你的艺术手段,把你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传递给受众(次客体),这时候你的感动、你的激情就会向受众辐射出去而感动他们。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有史以来的一切优秀作品无不是如此。如果不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就不会有好作品,我们就会呼唤大师而不得,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白打工”,就是神马都不是的“浮云”,而得不到受众的“艺术”只不过是“伪艺术”。从这一点来说,一切不经过真正思考,自己不被打动,不从自己内心的爱出发,敷衍了事,忽悠大众的,都是“伪艺术”。

这就是我通过这次采风,通过与同行的艺术家深入交谈,参观了我们伟大祖先留下的传统、伟大艺术遗产后,得出的结论。

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

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有幸参加文联组织的本次采风活动受益匪浅。首先,身临其境地在中华文化发源地实地采风,让我深深感悟前人的智慧及处处蕴涵、折射出的灿烂文明,无数艺术经典之作到底体现着什么?我认为概括就是“虔诚”“纯粹”。 另外,与跨界的艺术大家、高手们一路相伴、相互交流,更多领悟和激发对艺术升华的原动力。因此,在创作中,首先要真诚,抓好形象,以个性化手段将其融入清晰的层次性结构脉络中,努力做到主题清楚、形象鲜明,形成结构完整的作品,最终达到创作者所预期之目的,让人们引起艺术之共鸣。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

张旭儒(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副主任):参加上海市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倍感荣幸。一路下来,感动还是聚焦在采风同行的这群人里,过程中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发现着,从只言片语的交谈和简短的发言中,流露出对远古的推判,以及对当下的叩问和对未来的思考。是的,丁和老师拍摄的老农肖像是最有张力的发现,那些饱经沧桑、憨厚朴实的面目中所透露出的坚韧与倔强,应该是伏羲精神的遗存吧。千百年来,由一代代这样坚守的“老农”构建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民风说,“没啥大不了的,饿了就吃馍,一个不够,就再来一个。”

采风中,点点滴滴的拾遗需要艺术家们用心灵的底线去缝合。努力吧,艺术家们,为这份稀缺的族群资源做出一份答卷,还给人民!

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

龚天鹏(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早在临行前看到行程我就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然而又有些许担忧,因为以往我特别期待的活动多半会令我失望。而这次却比我期待的还要精彩、幸福万倍。

一来,这是我长年留学在大洋彼岸对黄土地的泪涕式思念。当大巴穿越在自己国家的山脉、当脚下踩在自己国家的泥土、甚至当看到自己国家的演艺同胞奉献出虽有待提高但包含民间真性情的作品时,都浓缩到我那个从儿时就埋下的家国情怀。

二来,文联这次组织的罕见的跨界交流,使我终于从十几年目睹的世界文艺固步自封的痛苦中看到了曙光。我们当下的文艺界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拥有更多的资源,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跳不出自己那些早已玩烂了的游戏规则,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的那个小世界,却错把尊重他人当成放弃自我。因此,艺术家之间的那种淳朴、那种坦诚、那种不怕说错话的真性情,早已被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给抹杀了。

而这一次,一车的小大人和老小孩,各自身怀绝技却不怀鬼胎,各自个性锋芒却修养高深。连各路的导游们都从起先的完成任务开场白到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人文追求,因为他们平时碰不到这样一伙人的。以后若还有这样的采风,我会不惜一切再举手报名的。感谢文联和各位艺术家的爱护与支持。

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

朱新昌(上海美协理事):这次《创世纪神话美术创作工程》,我创作完成了《义娲创世》和《绝地天通》两本作品,此次采风团把已出版的整套连环画作为礼品赠送给了天水市政府。

天水是伏羲诞生地,我原先是准备自费去体验生活和收集素材的,没想到文联组织了采风团,尤书记亲自带队去天水。仅从这一点来说我是赚了,而且还赚大了,因为这是一支跨界的采风团。采风的同时,我们还能相互间进行横向的交流学习。跨界采风团里有年长我的前辈,也有年轻于我的后生,我既能学习到前辈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又能感受到年青人全新的观念及蓬勃的朝气,真可谓受益颇丰。

团里音舞组的编导老师告知我说,他们很认真地看过这套连环画,并且参考了连环画里的动作来进行编舞创作,我听了真是既感动,又惭愧,早知连环画的影响有那么大,当初真应该更加倍努力去创作,少留遗憾和不足。

此次采风时间不长,但活动安排得很丰富,我对参加天水当地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两次祭祀伏羲大典活动印象尤为深刻。尽管祭祀在某些地方还不是尽善尽美,有待改进,但当地民众对祭祀大典参与的热情,以及对伏羲的那种爱戴和敬畏,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 。他们有着作为伏羲故里一员的强烈自豪感,他们以继承伏羲精神为荣的那种责任和激情,也是我在现场能深切感受和感染到的。

天水之行,溯史通今,先祖的思想传承在感召着我们,我会把这一切化作激情和动力,投入到创世纪神话故事创作中去。

云门舞集跨界融合的启示

潘善助(上海市书协秘书长):编舞的马涛先生说,他特别推崇台湾的林怀民先生,特别欣赏林怀民先生领导的云门舞集的舞蹈作品。因为,云门舞集以书法为表现题材,开舞蹈表演之先河并且大获成功。我虽非舞蹈界中人,但对林怀民与云门舞集还是略有所知。我从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书法月刊《书法教育》杂志中读到一篇介绍云门舞集的文章,文章不是讲云门舞集演员如何跳舞,而是谈云门舞集的演员们怎样集体学书法。演员们拜中国文化大学书法家王纬中教授为师,坚持习练书法,乐此不疲。正是因为演员们有了对中国书法的实践与体认,他们在舞蹈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才能暗合書法精神,身体语言才能与书法语言相得益彰。

于是,我想这就是云门舞集的跨界融合所结出的艺术硕果。那么,为什么云门舞集能跨界融合,能排出关于书法的舞蹈作品?实因云门舞集的灵魂人物林怀民先生交游广泛,知识结构多元。林先生不是书法家,但与书法家交往颇多。再加上他大学本科读的是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专业,硕士念的是美国大学的艺术硕士。新闻与艺术的结合,造就了林先生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若他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学着舞蹈专业,若他不与书法家交往,那么,云门舞集和云门舞集书法题材的舞蹈作品也许就不会诞生。

此次上海文联组织中华创世神话采风团赴甘肃天水采风,即是跨界组合。团员们来自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评论等不同艺术门类,通过交流,大家学到了与纯粹本行业艺术家在一起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亲历天水伏羲公祭宏阔的场面,观看大型舞蹈剧《一画开天》,深化了对完成或完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活动的认识,丰富了创作手法和创作路径。对于书协而言,中华创世神话主题书法活动的策划方案正在逐步明晰。因此,不虚天水之行。

有精神追求、艺术高度和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张培成(上海美协副主席):艺术家就应该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作为美术工作者,对视觉艺术比较了解。听了其他艺术家对音乐和舞蹈艺术的交流,觉得跨界融合进行艺术创作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创世神话”连环画创作之初,大家对神话人物的服饰、形象等颇为纠结。听了大家的交流,觉得在连环画主题创作中,艺术为首位,要发挥想象力,注重细节的刻画和神话故事的趣味性。这次采风很有意义,在和其他艺术门类专家们的交流中,真切感受艺术是相通的。有精神追求,有艺术高度,有个人情怀,是出好作品的前提。

天水之行,满满感动,更需要行动

沈伟民(上海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秦国故里,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天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这次上海文联“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采风团的天水之行,可以说是一次寻根溯源之旅。寻中华人文之根基,溯中华文脉之源头。伏羲一画开天混沌始判、女娲练五色石以补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有幸亲临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天水境内实地感受,内心自然有了不一般的撼动,周身自然升腾起不一样的气象。仰望人文始祖之故里星空,中华子孙自强不息之精神绵延不断。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回归的是中华民族厚重之精神家园,浸润的是中华民族博大之精神情怀。“创世工程”,每一位创作实践者该会被真正感动。由此,对海上开展这项创作工程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感悟。作为“创世工程”的一员,倍感豪迈!

天水之行,同样被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于这片悠悠八千年土地上的天水文化人所感动。《麦积圣歌》《一画开天》《水洛城》《大秦文公》等近年来先后创作推出的舞台作品,力图艺术化地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脊梁之坚韧顽强,体现着天水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积极践行。这同样激励着以团结凝聚服务协调为宗旨的文联所属各协会,需发挥各自优势,聚焦重点剧目,尊重艺术规律,主动有所作为,务实做好“创世工程”推进工作。

天水之行,也被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文艺评论等跨界组合而成的采风团所感动。短短几天相伴左右,相互帮衬。行进途中思想激荡,火花四溅。老中青三代为了“创世”而来,为了精准呈现发乎内心、充满情怀的“创世”作品而聚。同样,为了友谊,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走到一起……

天水之行,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更需要行动。为了“创世”,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源,面向未来,我们每一个“创世”者,将步步留痕,继续前行!

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杜邨(中福会儿艺编剧):往天水,返上海。纵横三千里,穿梭八千年。炎帝陵前探祖宗,卦台山上寻文明,麦积石窟品东方微笑,伏羲大典观浩荡阵仗。几句当代白话,难抒上古情怀。遗憾家中有事,未能全程参与,不过即使短短几日,依然收获颇丰。画家陈琪老师总是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进行快速写生;画家丁筱芳老师总是能捕捉到普通人的各种神态;摄影家丁和老师总是会发现独特的视角,看似一张普通的照片,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层次分明细节清晰;年轻的作曲家天鹏手里永远拿着一个黑本本,时刻记录着一闪而过的音符。可惜错过了潘老师关于书法的解析和座谈会上各位老师慷慨陈词的发言,只能看着照片过过眼瘾。

这一切看似都在戏剧之外,但同样能带来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们良好的艺术感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时刻保持一种勤奋的创作态度,这些都对我有所启发。其实,戏剧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尤其是儿童剧,从文本到舞台呈现的整个过程,就是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灯光、服装设计、化妆造型等艺术门类的一次融合。融合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

创作也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我正在创作的儿童剧是《大禹治水》,大禹的主要事迹并不发生在甘肃天水,和炎帝、伏羲、女娲也没有太多的关联,但这些中华初民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民族的魂魄,都有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是相通的、相融的,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一样有所获,有所得。感谢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的跨行跨界大融合,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更多这样的碰撞和融合,相信也会出更多的好作品。

极卑微而倔强,方恣意而超脱

许静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项目合作编剧):此次采风,我第一次的心灵悸动是在卦台山民祭伏羲的时候,丁和老师为一位草帽老人拍摄肖像特写。因为丁老师仔细看向那个老人,我才发觉在现场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穿着蓝色工作布裤子、上衣或同面料中山装式样,或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头戴原色草帽,鼻梁山架着变色太阳眼镜,而脚上的布鞋往往沾满泥土。我竟第一次因为人家鞋上的泥巴而有垂泪的欲望!

他们不像我们,乘坐大巴来到卦台山顶大臺阶的下面,而是一步一步用双脚丈量而上。他们不像我们,多多少少,有泪无泪,我们都只是过客,而他们却在此扎根了数千年。他们可能和伏羲耕作过同一块畋亩,和女娲在同一条河流中汲水,看雷雨将至,和先民一样想过今夜屋顶是否安密;看川中有鱼,与列祖同样思考该如何以网罟捕之。

在他们的语境中,伏羲和女娲当然有神性,可更加重要的是有人性。现在想,多少年都错怪那个觉得“皇帝该用金锄头下地”的老农了,这是一个寓言,帝王亦是人,神亦是人。

其实就我自己来说,我不愿依旧把创世神话写成神佛漫天、法力无边的奇幻大作,而是他们在被“层累”(顾颉刚语)成神话之前,作为人的故事。

那些先民们,当他们没有法力所凭借的时候,是怎样地卑微而倔强,方能点燃薪火,将一个又一个故事炼成传奇,将传奇吟唱成神话!

其实采风团亦是如此,老农们有自己的信仰、守护与祈求。而我们亦有我们自己的根,那就是所从事的艺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西欧可以落实为他们的私宅,而在东方则指向了我们的心斋。艺术是一种意义自洽的存在,兴起兴尽,皆从本心。老艺术家们对年轻小辈多所提携爱护,拳拳之意,胜于言表。

在采风过程之中,我看到了艺术间的融汇,更看到各位艺术家谨守的心斋,在那里总有一扇不允许任何人推开的蓬门,便是我们视艺术为“艺术”的底线。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会议上,还是在一行的相互探讨中,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底线没有因为时局、商业而逐步后推,反而坚挺,甚至更高。

艺术家自当用艺术家的语言交谈,风能进,雨能进,非我辈不能进。我辈不在艺术高低,而在一颗心纯粹与否。而神话是人类想象的翅膀,但必然根植在大地之上,才不会沦为坊间段子的玩物。以对泥土的亲近,以对艺术的真诚,我们才能在文明与人本的异化中把握住自己的道。

这道,是伏羲之道?是,也不是,当是人心之道。

追颂先贤,融通古今

丁和(上海摄协副主席):天水行是上海文艺界的一次集结和取经。虽然摄影艺术主要以当下为创作对象,但祖先的思想传承时至今日都能够感召我们。这一股洪荒开天之力、创世突破的民族精神,期待在每一个艺术家心中被唤起,传承不断、激情永续!

采风,让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韩丹妮(木偶剧《创世》编剧):今年年初以来,我一直在写木偶剧《创世之女娲补天》的剧本。关于创世神话,心中一直存有几个问题:为什么创世神话中的人物总是人面兽身?那些伟大的英雄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他们除了创世的伟大功绩,会不会也有人所共有的困惑与缺憾?现在,这些问题不敢说有了绝对正确的答案,但至少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第一,是创世神话中图腾的强烈象征意义。炎帝是人身牛首,牛就是象征着农业的图腾。女娲和伏羲的蛇身,相传是龙图腾的前身,而龙最早的形态其实是娃娃鱼,不难联想这是古人对于孕育生命的崇拜。一旦事物的象征意义出现了,诗意也就出现了,而在剧本创作中,常常缺少的正是诗意的表达。

第二,创世是我们的民族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这是某次座谈会上,一位天水的民俗专家所做出的结论,我深以为然。卦台山上,望着古老的渭河自东向西弯成一道“S”形,椭圆的三阳川盆地被一分为二,一个天然的太极图就在眼前,我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伏羲就是在这里参透了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总结出了这世间变化的规律。文明,是创世先祖们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神性之中更多的是人性。这次非常荣幸地参观了麦积山的千佛洞,洞中巨大的释迦牟尼造像令人印象深刻。那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回到宫中与儿子相见的情景:年幼的儿子面对多年不见的父亲,不能上前亲近,只能忍着泪,与一般信徒一样双手合十行礼;而释迦牟尼的双眼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时而垂目瞥向幼子,时而坚忍地望向亟待普渡的芸芸众生。在光线的一明一灭中,佛祖的人性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给我了我极大的启发,《创世》剧本中,也是要将创世之神女娲当做人来写,写出女娲作为母亲的两难与抉择,方能打动人。

另外,采风团不同艺术领域的老师、前辈和同龄人,他们的专业学识和创作热情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画家陈琪老师每到一处都提着画板,灵感来时支起画板便开始创作,每一幅都令人惊叹;书法家潘老师走进一间书法展厅,对着墙上挂着的全部作品一幅幅讲来,如数家珍;作曲家龚天鹏的随身本是一本巨大的五线谱本,里面记满了他的灵感,无时无刻不在创作,令我这个同为九零后的同龄人甚为惭愧。

感谢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让我学到了知识、收获了感悟、交到了朋友,接下来更要潜心创作,期待下次与采风团的成员们相聚,更期待能在剧场里与大家分享成果!

猜你喜欢

伏羲天水艺术家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天水呱呱,秦州第一美食
张典作品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伏羲画卦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