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学艺社会建设再思考

2017-08-08朱涛

读书 2017年8期
关键词:概念结构建设

朱涛

《读书》二○一四年第三期“品书录”栏目《陆学艺社会建设的思考》一文中,作者陈鹏基于《社会建设论》一书,对陆学艺社会建设思想做了相关解读。事实上,《社会建设论》一书汇集的是陆学艺从二○○六至二○一二年有关社会建设的部分论文、演讲和报告,而陆学艺真正综合其社会建设思想,并对之前的有关论述予以修正补充则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一书中。作为陆学艺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系统阐述了陆学艺对社会建设的理解和反思,从概念界定、内容体系、实践行动以及历史和国外经验来展示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集中回答了社会建设是什么、要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的贡献,推动构建了社会结构视角的社会建设理论。从二○一○到二○一三年,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题组成员,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该书的讨论与写作,从一个侧面观察到陆学艺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的探索。

在“社会建设是什么”的概念界定上,陆学艺以社会学学科理论为基础,在本书中系统修正并首次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定义,即“社会建设,是指按照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此前陆学艺对社会建设的定义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在多次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社会建设民生事业派、社会管理派、社会重建派、社会结构派的观点,最初于二○一二年八月在南京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初步提出上述定义。此概念的核心是以构建现代社会结构特别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入手,建立与当前经济结构相协调的社会体制和结构,而坚持以社会结构为核心,延续了陆学艺之前有关中国社会结构的系列研究,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结构派”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指向。

在概念之后,陆学艺从内容体系入手回答了“社会建设要建设什么”,并综合为一个目标(建设社会现代化)、两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坚持公平正义,实现共建共享)、九大任务(民生事业、社会事业、收入分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规范、社会体制与社会结构)。尽管构建了社会建设的任务体系,但陆学艺也专门指出,在具体实施时,“需随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践进行确定”,是“摸着石头过河”动态调整的体系。

在陆学艺看来,社会建设要以理论为指导,但绝不是书斋中的学问,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实践取向。陆学艺晚年赴各地宣传推动社会建设,也曾经在多个场合说过,希望其对社会建设的论述,特别是这本书,能影响各地的领导推动社会建设。为此,陆学艺从主体、阶段等方面,专门回答“社会建设怎么建设”这一现实问题。在建设主体上,陆学艺指出:“社会建设同其他四大建设一样,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相比较而言,经济建设是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社会建设要以社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以政府为主导,既是基于当代中国资源配置和供给的现实,也与社会建设概念界定中“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的行动”的表述相一致。因此,陆学艺提出社会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工作机构,如各地应组建专门的党政机构主管社会建设,加強社会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建设阶段上,陆学艺提出了社会建设“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第二阶段是改革社会体制、优化社会结构,第三阶段是现代社会结构形成时期。同时,陆学艺专门提醒:“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未来的实践过程将会是有交叉地进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将有不同的做法。”综合来看,上述三个阶段实际分别对应陆学艺社会建设概念界定中“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福祉”“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实际上是定义的阶段展示和立体化。同时,“三阶段论”融合了之前“四派”理论观点论争,即将民生事业派和社会管理派的重点放在第一阶段,社会结构派的主要观点放在第二阶段,而将社会重建派的观点(如建设能动社会)经过修正,结合社会结构视角的愿景展望放在第三阶段,从而将“四派”理论观点从横向平行时空的论争进行了纵向时间序列的排列。

在回答了社会建设是什么、要建设什么、怎么建设之后,陆学艺从历史角度回顾了社会改革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国内方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之前在“总体性社会”的结构框架下,社会建设先天不足的状况,指出当前社会建设必然受历史上形成的体制和制度的约束,需以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中心环节。在国际经验上,陆学艺认为有效加强社会改革和建设,国家将持续繁荣稳定,反之国家将日益陷入衰退和动荡,经济建设的成果将无法为民众共享。如美国在历史上以“进步运动”“新政”“伟大社会”为代表进行社会改革,不断化解社会危机,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日本在“二战”后全面推行社会改革,健全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形成以中产为主流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实现现代化;而拉美国家却因社会改革不足导致社会动荡,社会结构断裂,陷入“拉美陷阱”;苏联在经济、社会、军事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贸然进行激进的政治改革,以至于亡党亡国,教训极其深刻。

综上可见,陆学艺全方位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多重意涵,不仅明确定义了社会建设的概念,为社会建设“正名”,而且系统构建了社会建设的内容体系,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实践性特征,为开展社会建设实践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借鉴,对具体部门应着手推进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一项奠基性、开拓性的研究,陆学艺在对社会建设组织探讨的同时,也留下了未尽的研究议题。首先,当代社会建设如何与传统社会思想理论对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社会建设”包含宪政内容,具有民主政治色彩;而民国时期社会学家孙本文曾提出:“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谓之社会建设。”显然,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当代中国已有了很大变化,因此欲继续深化理论研究,需追溯社会建设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再认识,进一步挖掘中国历史传统中的社会建设思想资源。其次,社会建设如何厘清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进而向国际传播话语。社会建设的概念表明“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逐渐得到承认和尊重。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提出有政策口号的因素,旨在回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实背景,而“社会建设”一词在国外尚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陆学艺曾在多个场合将“社会建设”的英文译名定位为“society-building”,但为国际交流方便,有时也用“social development”,而当前国内很多期刊、媒体报道中还将社会建设直译为“social construction”,这说明社会建设的概念颇具中国特色,需进一步明晰与相关概念如社会发展、社会改革、社会治理的关系,从而完善自身话语体系建设。事实上,陆学艺在本书中将国内外既有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改革、社会治理变革、社会发展等内容均纳入社会建设的讨论范畴,如何区分并整合社会建设的相关概念,使内涵更为明确,是社会建设理论构建下一步需面对的挑战。

完成社会建设的事业是社会学的天职,因为社会学是社会的理论表现,一如政治学是国家的理论表现和经济学是市场的理论表现那样。陆学艺早年在“三农”研究、阶层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又不遗余力地推动社会建设研究和实践,在多重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社会建设是陆学艺学术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我国已经处于确立社会建设为战略重点的新的历史转折期,条件充分,任务迫切,机遇难得,不可错失”,陆学艺以时不我待的一代社会学家的特殊情怀不断为社会建设振臂高呼。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三年版)

猜你喜欢

概念结构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