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成日本的“日常”书写

2017-08-08刘晓峰

读书 2017年8期
关键词:日本

刘晓峰

伴随日本平成天皇即将退位的消息,海东的日本平成年号说话间将结束使用。可以想见,没有战争、没有大的苦难、没有过多激越的社会纷争,走进历史后的“平成”,在历史大词典中似乎命中注定将变成一个比较平淡的词语。而对于《日常日本》的作者,“平成”大概是日本语词汇中和她关系最深的一个。从一九八九年(日本平成元年)赴日,并一直生活到今天,房雪霏经历了整个日本平成年代。平成年代,对于她这样一个留学并定居于日本的人,意味着对日本社会一寸寸一分分的体会,意味着青春、奋斗、寻找,意味着中年、习惯、安定,更意味着慢慢从身边流去的一生最好的日子,和这些日子中呼吸体会过的人生滋味。“凡事一旦日复一日,就有了日常性质”,长期的侨居让作者有可能细细品味这个岛国的生活。收入《日常日本》的六十三篇文字,就是这样一位中国知识女性,观察平成日本日常生活的一束目光。

努力去书写“日常”,是《日常日本》的自我定位。作者努力避开世界的风云变幻、民族的恩怨仇恨、政治的波谲云诡,只是着力于自己“日常”的目光和笔触,整本书的镜头一直聚焦于日常的生活。在这一层面上,这本书迥异于其他有关日本的随笔集。

要理解这一点,有一个细节很有说服力。二○○○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曾经在东京广播公司(TBS)和日本民众有一次对话。大江健三郎看了这场对话并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在自己的树下》中详细记下了朱镕基总理指出在日本所有正式文件里面从来没有向中国人民道歉的回答,并明确担心,中国人有说“我们已经不要求日本人道歉了”的那一天。这一台节目涉及的话题很多,亚洲金融危机、申奥、知识产权、南京大屠杀等等,对话的一问一答都较着劲。节目是筑紫哲也主持的。有趣的是《日常日本》中的《小室哲哉栽了、筑紫哲也走了》这一篇也回忆到这台节目,目光和大江健三郎截然不同。作者从日本人的众多提问中只摘记了三个问题:一个小学生问为什么中国只生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寂寞;一个是筑紫哲也问朱镕基怕不怕老婆;还有一个是一位种蘑菇的老头举手说:“总理啊,我有件事想拜托,您能不能告诉中国种蘑菇的人少种点啊?中国的蘑菇又大又便宜,我这里的可卖不出去了……”细品一下作者的聚焦点,不论独生子女、怕老婆问题还是种蘑菇,全然都是家长里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

问题是这样一本写满家长里短的“日常日本”,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

二○一五年我所做的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刊于《日本学刊》的《“平成日本学”论》(二○一五年第二期)。在我看来,平成时代是一个大转折时代。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东亚经济战国时代的满目烽烟、民族主义对于中日韩知识领域的强烈冲击,在这一大背景下,日本结束了高速经济成长。经济发展的长期下行与滞缓,贯通了整个日本的平成时代。这期间日本有来自大自然的神户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有源自日本政坛一次次政治危机带来的震荡,但将近三十年日本社会一直没有大的动乱,一直维持着相对的稳定,这后面发生作用的要素是什么?我的一个学术目标就是认识它,研究它,用最准确的话语概括它,因为这个日本社会转折期对于走过四十年经济高速成长的当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了解一个社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这个意义上,从平成元年开始生活在日本的房雪霏的这些随笔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束投向平成日本的中国知识女性的目光,为我们映射回的正是日本社会的内部世界。

这是“在日本七十万中国侨民和每年一批批去日本旅行的人看到的、知道的、经历的以及正在参与的日本”。但我们匆匆来去的旅行者很难注意,街边一个网吧里会有三十几个固定借住在里边度日的住客(《“网吧难民”》),也没有机会参加日本街道社区的运动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空饭盒、空水瓶、小食品包装盒等等,垃圾好几袋。那么多小孩儿,却没有一个随便丢放。凡是不要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小纸屑,都随时放进垃圾袋里。他们那些可爱的小手,分类时那么认真灵巧”(《居民运动会》)。书中出现的日本人,大都是普通的百姓:一个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中家庭失去经济支撑而辍学、为告慰母亲临终前的道歉而重新走进教室的老学生,一个骑大摩托车在公路上失事而亡的陌生青年,一个和女儿一起做美甲的女子,一个家里的昙花开放后找邻居共赏的妇人……如果不是经常出现在主妇们常看的电视新闻里,我相信皇太子妃、小室哲哉、筑紫哲也这样的名人都不会出现在本书中。《日常日本》所写的,完全是日常生活的世界。邻里生活、做家长参加学校活动、买车、卖车和车祸、作为中国语教师的各种体验、在日本旅行的感受、日本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两百九十八条看法、旅日华人的生活圈……然而平成日本社会在近三十年经济低迷中何以安定,答案最重要的一部分—诸如秩序、守信、认真、诚敬等等,就包蕴在这日常社会的实相中。这些日常故事中反映的贫富相对均衡、公权力受到舆论制约、法律健全且运转环节完善,展示的就是日本社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它筑就了近三十年日本社会稳定的基础。

《日常日本》还是一本很宝贵的感恩之书。

改革开放以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走进日本。他们在日本学习、求生,大都有各种打工经历,大都捡用过“大型垃圾”,也都接受过来自日本友好人士的各方面照顾和帮助。如今他们或学成归国,或在日本置家立业。昔日的坚忍和辛苦,不自觉会被选择性遗忘。但《日常日本》的作者,这位感知域远远敏锐于常人的女性,一点一滴地把这一切记载下来。从一九八九年初到日本在机场接受一位警察的帮助开始,她记下了一对日本夫妻为作者刚刚到日本的女儿亲手制作的抄满日本歌谣的本子和童谣磁带,记下了最初讲授中国语后来自听讲学生的一饭之恩……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确确实实有那么多日本人怀抱“中日永不再战”的理想,推进日本与中国的友好。他们有的来到中国在金融、贸易、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为中国人提供技术帮助,有的则在日本尽心尽力地帮助中国留学生,为他们提供大大小小的帮助。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难忘的小事。一位名叫泽井的日本人,发现很多中国人喜欢吃香菜,而日本人不吃也不种。他就托人从中国带回菜籽,每年种好后把一把把香菜送到认识的留学生家里。接过香菜时,我真铭感于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的一颗心。今天两国关系紧张了,中国经济也发展了,赴日留学大多已经没有早期那么多艰辛,八十年代的留学记忆都已风化。难得的是《日常日本》踏踏实实记载下来了这些来自日常生活中源于日本民众的温暖,那些细致的笔触刻画下的日常的点点滴滴,告诉世界,中国人知恩、记恩,往事并不如烟。

在这本著作将要完成的时候,作者体检发现罹患了癌症。与疾病搏斗虽使这本书面世的时间拖延了一年,却为本书平添了一份思考生死的深度。在《自序》中作者写道:“突然生病这件事,让我第一次深切领悟到时光流逝的匆匆,从而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日本生活了很久,这些陪伴我的人都已經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对我的成长有帮助的部分。”年轻时不知道岁月不居,无常迅速,等闲间看惯了花开花落。经历生死后蓦然回首前尘,才发现世界上最美丽的,是内心世界云卷云舒的风景,是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平凡、善良而温暖的人们。正是这些人,这些事,构成了这位中国知识女性关于平成时代日本生活的温暖回忆。它们凝聚在《日常日本》中。翻开书它就会飘荡在阳光下,沉浸在茶香里。

(《日常日本》,房雪霏著,三联书店二○一七年版)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