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师职业的未来”大讨论(续)
2017-08-08本刊整理报道
本刊整理报道
李政怀资深保险精算专家中国第一代生命表负责人
严智康太平人寿运营总监兼副总精算师
陈曦韦莱韬悦中国区寿险咨询总经理
黄向阳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陈东辉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
杨步青上海财经大学寿险精算学教师
“精算师职业的未来”大讨论(续)
本刊整理报道
由上海市保险学会精算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并邀请国内外若干资深人士参与的关于精算师职业的未来的大讨论活动,自本刊上月做了一期精彩片段的采撷后,引发热议,故本刊继续选编部分本次大讨论的精彩内容,与关注中国保险及精算发展的业内外人士分享。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走中国特色的精算之路
李政怀
资深保险精算专家中国第一代生命表负责人
1997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正式启动了“中国精算制度建设”项目工作组(名誉组长陈元,组长马鸣家),由魏迎宁和我担任课题组副组长,具体负责设计工作。彼时,我们的目标具体包括三项内容:1)筹备成立中国精算师协会;2)建立精算报告制度;3)建立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时候的理想实现了,中国精算事业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点,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探索:下一个20年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我的观点是,中国精算事业大有可为!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作为探索中国精算之路的一匹老马,我个人的思考是,中国精算事业必将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的精算之路。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从精算师的角度,我理解的中国特色是:第一,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前列;第二,人均GDP仍然不高;第三,居民财务保障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第四,人口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仍在继续;第五,人口结构特殊;第六,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结构和模式尚在不断演进;第七,互联网应用的超速发展。我们中国精算师会比国外精算师所面临的问题及环境因素更加复杂。仅仅用过去传统的知识和思维,是解决不好今后中国的很多新问题的。
中国的精算师就是要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特色环境下,为政府、为社会、为民众解决各种风险问题。今天我倡议大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深入研究和认知中国社会经济的本质,集中我们的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探索和寻求解决中国风险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为准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走中国特色的精算之路,用自己的实践来谱写中国精算未来新篇章。
进能贴近市场,退可守住底线,精算前景光明
严智康
太平人寿运营总监兼副总精算师
关于精算师职业的前景问题,我的答案比较乐观,主要来自以下两点独特优势的支持:
第一,精算师可以懂销售,但是销售很难通精算。前端的业务销售和后端业务管控代表着看似对立却不对等的两个群体。作为后端业务管控专家的精算师却可以精通销售逻辑,打通前后两端,在守住风险底线、保持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技能助力公司及业务团队实现业务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精算师直接加入到销售前端或者间接地在中后台给予业务支持便是最好的佐证。反之,销售人员在从事销售工作后想要通过长时间高难度的学习掌握精算知识并具备精算思维的,却鲜有人在。
第二,精算学科树立了一个选拔人才的标杆。优秀企业的人才选拔理念通常强调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的能力。精算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其艰辛的考试过程全面锻炼和考验学生的数理基础、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经历如此残酷过程并能够顺利取得精算师资格的从业人员都证明了自身拥有极佳的综合素质,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克服困难、与时俱进,这恰恰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地方。
因而,精算师综合素质出类拔萃,进能贴近市场前沿,退可守住风险底线,职业前景光明。
精算现代化和我们的追赶之路
陈曦
韦莱韬悦中国区寿险咨询总经理
曾有人问我,按照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否在不远的将来,凡事都会到线上,没有线下代理人,也没有线下客服?我的回答是,永远不会,哪怕现在需要人来做的事儿都被机器代办了,还会有更多别的事儿需要人来进行,只是那些事儿我们暂时想象不到而已。
就像现在柜面上的很多职员,虽然不点钞了,但不都开始给老头老太卖保险了?只是到了那一步,保险公司是不是还是保险公司,精算还是不是咱们传统定义上的精算,是不是还是这些当下正值青壮年的人在做,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声音在呼唤一场革命,而你却在问计划和时间表,还有概念证明。我看到你眼中的抵触、你眼中的不屑,辩驳的逻辑在你心中交织,认真选择用来开场的观点。其实不必开口,因为战斗已经结束。而人生最值得回忆的事情,莫过于在年轻时曾奋不顾身地投身于一场革命。
图灵的测试尚且不重复,机器会更加公正、公平,但它永远不懂它正在交流的内容,无法合理表达它计算的结果,从而引导最合理的决定。
回到经验,这个被认为是机器所没有的东西,配合机器提供的冷冰冰的数字,最后让我们做出了有温度的决定。
一直以为,经验来自于重复性信息的残留,如同其他残留一样,它影响我们最后的决定。视觉有残留,所以我们看到了连续变化的电影。味觉有残留,所以要先吃橙子,再吃西瓜。情绪有残留,所以你得到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接受信息的顺序。
我最近开始思考可被编写的认知(engineerablerecognition)。自动化之后,这或许才是机器智能的核心,这或许才是本次宏大的社会实验收官之处。就像变形金刚里的金字塔,给后面五年、八年后留个续集,顺便回顾吧。
精算盆地的传说
黄向阳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
传说有个世外桃源,叫做精算盆地,四周环绕着监管山脉,常人难以逾越,许多试图穿越山脉进入盆地的人,大都迷失在沟沟坎坎中。
盆地中多数居民的生计,就靠一条蜿蜒流过的大河,名叫保险。
保险大河的源头,据说在遥远的雪山,它穿过精算盆地,又消失在层峦叠嶂的监管山脉深处。
精算盆地的居民们有一项独门绝技,能够从保险大河中捕捞一种叫做数据的生物,加工之后卖给在保险大河上讨生活的过客,包括代理人、核保师、注册会计师或者头衔前面带有大写的字母C的过客,准确地说,他们是在分享这条河中的数据生物。
拥有这项独门秘笈,精算居民们一直过着宁静而富足的生活。只是偶尔,每隔若干年,就还会传来一些很不好的消息,比如说保险大河要改改道,导致寿险核保师的船员们被专家系统这种计算机时代怪物排挤,还有一条叫做DB制养老金的支流,因为监管山脉的地震而消失,给一些精算盆地的居民带来很大麻烦。
当然也会有好消息。比如说西面监管山腰上要建一座防洪防泥石流的RBC过程,北美和东面山脉的听说之后也跟着要建各自的工程,分别叫S2和CROSS,不管有没有用先建了再说,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数据,于是,盆地里的很多壮劳力都抽调到工地上干活去了,留下来的不得不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只是希望山上的老板们少弄点新工程,尤其是用来做摆设的工程。
无论如何,盆地里的精算居民,已经习惯了这种忙碌、劳累、但还算体面的生活,大都不想有什么变化,也不愿相信生活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反正有统计数学神庙的保佑、公式拜物教的信仰,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因此,在精算盆地中,变革和历史是个冷门话题,即使有些技能和规范方面的革新,也都是渐变型的。当然,偶尔也有人提出一项很激进的甚至很惊悚的革新方案,但一般都会被认为是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在仰望星空或者流云的时候,宣称自己听到了神启之后编出来的幺蛾子。多数居民更愿意相信是这些年轻人产生了幻觉。
可是,最近精算盆地的情形好像真的不太一样了。
先是保险大河里出现了一些叫做大数据的怪物,随后又演变出一些更飘渺的关于数据科学、FinTech和API的传说,尤其是有一个在空中徘徊不去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东,叫“云计算”,把精算盆地里的生活搅得风生水起。
有一天,一位游吟诗人来到精算盆地里,给大家带来了数据大洪水的故事。他描绘了一幅启示录般的景象,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比监管山脉的主峰还要高,已经淹没了好几个盆地,只有搭上数据科学的方舟才能幸免于难。多么可怖的预言啊!
可是大家抬头看到的,却是万里晴空啊,就算飘着几朵“不详”的云计算,大家还是不信这个游吟诗人,就连等着他唱《格萨尔王》的闲汉,也一哄而散了。
标签作用逐渐褪色,素质价值更加珍贵
陈东辉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
去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学会(CAS)主席来访,我对他说:精算是一种素质(quality),而不仅是一个标签(qualification)。他表示非常赞同。
遥想精算的未来,可否这样判断?标签的作用可能会逐渐褪色,素质的价值一定会越来越珍贵。
未来数据会像海水一样把所有行业滋养在其中,数据的意义已经超过石油以及工业的血液,因为数据将成为所有决策的前提,而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的根本原因在于风险无处不在。
精算,是利用数据对不确定性进行刻画的技能,具有天然的利用数据生成和洞察知识的能力,这种独特的素质今后将超越保险领域,成为新一代基于数据的商业文明所必需的本能。
因此,精算师作为具备这种独特素质的人群,其价值不会消亡,其作用会更加基础。
与此同时,保险的边界将逐渐模糊,会逐渐融入生态圈的不同局部,保险的决策将不再独立和孤立,而可能成为日常决策场景中的一环,甚至不需要关注、无意识的一环。例如,车险可能像水电费一样消融于汽车使用的过程中,寿险将在AI自动化的理财顾问的资管建议中隐身。
总之,过去独特的保险领地,可能会不复存在,而这一领地富有特色的一些标签:精算、核保、核赔,也不再需要以独立的形式再固守岗位,而转化为分散的、碎片化的技能和算法融合在服务流程之中。
基于这样的判断,精算的教育需要成为围绕数据洞察的素质教育,培养相对通用的分析数据、刻画风险的基本技能,模糊保险的属性和传统的学科边界,将精算技能底层化、模块化、组件化,易于与其他领域融合,这样会更有利于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弘扬精算。
我心目中理想的精算师形象
杨步青
上海财经大学寿险精算学教师
从全球视角看,精算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其产生和发展有其必要性,就像会计师和医生这些职业一样,专业人员能做的,是那些没受过训练的人没法做或没法做好的事情。
而这一点现在似乎已经无法让人信服。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似乎无所不能,机器人医生可以做精密的眼科手术,(德勤的)财务机器人可以代替会计师看财务报表并给出审计意见。那么精算师的工作呢?既然也不过是利用数据和模型来分析风险、设计风险管理方案,那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速度和精确程度岂不是比人更好,为什么还要由精算师来做这些工作呢?
这大概就是官方都无法认可精算人员这一称谓的原因吧。
但是,人毕竟是人,既有动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会有感情,会有偏见,会有利他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信念。精算师在设计风险管理方案的时候,不仅仅是从数据或模型出发,技术上的完美方案有可能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何况每个团体的诉求也不完全能用数据或明确的语言来描述。精算师需要依据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去平衡各个团体的相关利益,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人在这些软技能方面的劳动,只能服务于人。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也有做不好的事情,这些事情才是精算职业存在的原因。
怎样才能把机器人都做不好的事情做好呢?这就涉及到精算职业的作用了。
我想,任何一个能够长期存在的职业,不仅仅是有高超的技术,还应该有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职业目标,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
而且,精算师职业要成为长青树的职业,必须有一套自我净化和自律的体系,能够过滤掉那些道德上有缺陷或屈服于权贵的所谓“专家”,一直保持较高的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
精算师协会是精算师的自律组织,其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维护整个职业的社会地位。
当人们听到精算师这个词时,想到的不是夸夸其谈的“专家”,不是目中无人、傲慢偏见的所谓权威,而是出言慎重、对社会和公众有责任感的专业人员。
我心目中理想的精算师形象,就是当社会公众遭遇不公正对待时,精算师能够挺身而出,坚持说真话。
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