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陇南戏剧运动述论

2017-08-08唐海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成县抗战时期陇南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抗战时期陇南戏剧运动述论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抗战十四年期间,同别的抗日大后方一样,甘肃陇南①此处所指陇南的区划是1985年5月,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后的地理范畴,与民国时的“陇南”称谓所指不一致。也兴起了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戏剧活动。成县、两当、武都、文县、西和等地涌现出了许多宣传抗日救亡、义捐支援抗日的演出,这改变了传统戏剧独占舞台的态势,形成了传统戏与话剧并峙的局面。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地组织起了以宣传抗日与募捐为主的戏剧表演团体,这之中既有传统的秦腔班社,也有以编演话剧为主的剧团。可以说,这一时期陇南的戏剧运动既愉悦了广大民众,也宣传了抗日救亡,培养了像两当抗日救亡剧团的苏河与西和的编剧李小白这样的戏剧翘楚,在陇南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抗战时期;陇南;戏剧;述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强占东三省,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有识之士都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开始了全面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1937年7月中旬,甘肃民众抗敌后援会成立。远离抗日前线的陇南,也纷纷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陇南开展的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中,戏剧运动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一种,不仅培养了广大民众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坚定了他们抗战的决心,也愉悦了民众,使他们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提升了抗战热情。但学界主要关注抗战时期重庆、成都、昆明、桂林等地的戏剧运动,却很少关注这一时期甘肃的戏剧运动,更不要说陇南了。基于此,考述抗战时期陇南乃至甘肃的戏剧运动在甘肃艺术史上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了。

一、抗战时期陇南的戏剧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的陇南戏剧运动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话剧的出现与兴起;二是秦腔戏剧班社的大量涌现。

(一)抗战时期陇南话剧的兴起与话剧团体的成立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中国的早期话剧产生了,当时称为“文明戏”,又称“新剧”。演出的团体有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演出剧目有《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热血》《张文祥刺马》《迦茵小传》等。袁世凯篡权后,新剧团体多被解散,新剧运动也走向衰落。五四运动后,随着欧洲戏剧的传入,现代话剧随之兴起,当时被称为“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为话剧[1]1851。话剧自然清新、生动优美、通俗易懂,易为普通民众接受,因此在抗战时期,它演变成了宣传抗日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抗战时期陇南活跃着三个以编演话剧为主的戏剧团体: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和武都县抗日救亡宣传剧团。

1.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这是陇南最早组建的话剧演出团体。1937年8月,两当县东街小学校长苏河,发动本校师生成立了“两当县抗日救亡剧团”,演员共16人,演出剧目多为自编自导的宣传抗日的歌曲、戏剧,主要歌曲有《大路歌》《枪口对外》《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有《八百壮士》《戚继光》《捉汉奸》《割爱救母》《扫射松花江》等。该剧团曾先后前往徽县、成县、天水一带宣传演出,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1941年2月,苏河被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捕入狱中残害致死,剧团随之解散[2]663。

2.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祖国的半壁河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处陇南的成县,距抗日前线虽有数千里之遥,但日寇的飞机经常到成县上空进行军事侦察。县城东郊机场上经常有国民党军用飞机停落,从中原一带流亡来的难民与日俱增,社会形势动荡不定,人心惶惶不安。就在这时,北平大学农学院农经系(当时该校已迁至陕西沔县)毕业的进步知识分子、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卜宪基,担任了成县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在摸清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情况后,卜宪基首先在进步师生中发展了一批抗日民族先锋队员。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共20多名队员,由成县师范第一届学生折步洲(即叶滨)、邓述祖(即邓品珊)等负责。宣传队成立后,在卜宪基、田宝瑞、王次兰等教师的具体组织指导下,先后排练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狂欢之夜》、歌剧《渔光曲》(根据影片《渔光曲》改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热血歌》《保卫黄河》《铁蹄下的歌女》等20多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宣传队经常下到城镇乡村进行宣传演出,假期宣传队的活动也照常进行。当时在天水读书的进步青年赵玉兴、胡毓林回成县后,也主动担任角色,演出话剧,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宣传队每到一地,当地农民就热情地帮着搭台子、搬道具,使宣传队很快就能演出。有些精彩节目,观众看了还想再看,宣传队就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表演,直到观众满意为止。就这样,全县的主要乡村,抗日救亡宣传队基本上都跑遍了,还渡过犀牛江到康县县城进行了演出[3]。

3.武都县抗日救亡宣传剧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对沦陷区人民烧杀掳掠,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武都旅兰学生蒲万霖、焦世文、任廷俊、李文华、樊执剑、王兆瑞等,旅蜀学生苏星、王祖模、胡必兴、马元凯、石正中、雷积德、王阳升、李文明以及民间秦腔艺人杨仲福、李汉佐、潘金桂、文正奎、文建炎、许有德、张兴茂、鲍泰、牛仲旺、刘逸民和青年学生刘寿彭(女)、赵文华等50余人,在“抗敌后援会”的支持下,组成抗日救亡宣传剧团,募捐资金,购置戏衣戏帽。除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外,排演了话剧《红日西沉》《凤凰城》、哑剧《复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秦腔折子戏《曹福走雪》《司马拜台》《五典坡》《大报仇》、眉户戏《李彦贵卖水》《亚仙刺目》《张琏卖布》以及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打回家乡去》等,在城区、两水、安化、汉王、角弓、三河、洛溏等地义演宣传,收效甚佳[4]190。

除上述三个主要剧团外,还有一些小型剧团如“新碧话剧团”。据《文县志》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碧口教师刘绍龄等人成立‘新碧话剧团’并演出话剧《屠夫》等,城关教师为宣传抗日。带领学生排演话剧,演唱、教唱抗日歌曲。”[5]885

(二)抗战时期陇南秦腔戏曲班社的活动

甘肃秦腔被称为“西路秦腔”。光绪末年成立的“福庆班”“东盛班”“万顺班”曾在甘肃名躁一时。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也相继成立了民众剧团、关中八一剧团、陇东剧团等秦腔演唱团体;彼时在偏远的陇南地区也活跃着数十家以演唱秦腔为主的戏曲班社,西和最负盛名的秦腔戏曲班社为“三盛班”与“福德班”;成县有三艺社、新华社、胜利社等;徽县有缙绅戏班、高桥下官戏班等。陇南各地秦腔戏曲班社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抗战时期陇南地区秦腔戏曲班社情况简表①本表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ISBN中心2000年出版)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陇南地区文化处编内刊本,邓剑秋主撰,武都印刷厂1989年印发)相关条目整理。

礼县三盛社 礼县 1920 —1945二桃胡、张烧锅、布德子、郝来三、杨九月温大净、王大净、时来子、三信儿、宋奎、蔡麻子、继保子、硬斗、六斤子、魏葆、王银定、陈继儿、仲娃子、石新民、张庆民、张永奎等《过玄关》《出五关》《黄河阵》《广成子三闯碧游宫》等200多本成县三艺社 成县 1929 —1940史海娃、龙彦海《李白醉写》《大报仇》《破宁国》《铡美案》等40多本武都宝中社成县新华社武都、康县、四川南坪成县、徽县1929 —1943 林相庆1940 —1942 赵国良林相庆、杨花脸(杨中福)、苏花脸、石三娃、徐有德、邓志福黄玉中、赵富国、赵新民、田化民、辛彦芳、刘汉民、米新涤、杨兴学等《明公断》《八件衣》《红梅阁》《水淹七军》《回荆州》《草船借箭》《三战吕布》《白门楼》、《目连救母》《济公传》《孙武子过沙江》《鸳鸯楼》等 100多本《对银杯》《蝴蝶杯》《五典坡》《进妲己》《三休樊梨花》《木柯寨》等40多本徽县高桥下官戏班 徽县 1944 —1948 李清芳 主演眉户、兼演秦腔等20多本徽县赵希昂“三青团戏班”徽县 1944 -1949 赵希昂 王朝建、范生财等40余人康县平洛任生荣戏班康县、武都成县南山周进儒戏班成县宕昌董家堡“兴隆社”“中胜社”宕昌 1943— 何宗贤康县阳坝“同音社”康县 魏成第 三娃子 《梵王宫》《法门寺》

表1所述戏班的情况,在各县县志中也有记载。如《成县志》中就有“三艺班”“华民社”的记载:“逮民国十八年(1929)前后。有抛沙“三艺班”者演唱传统剧目,履迹多在抛沙及城区一隅。艰难窘迫,延至抗战时,遂乃散伙。二十四年(1935)秋,天水“化民社”散伙,部分艺人经礼县之盐官至成县,乃改“化民社”为“华民社”,或唱庙会戏或挂卖戏,剧目为《大拜寿》《凤仪亭》等数十本折。二十九年(1940),小川新华剧社始活跃于西部山区。舞台点汽灯,女演员饰旦角,曾风靡一时。三十一年(1942)春,新华剧社散伙。三十四年(1945)秋,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地方军、政人士倡导成立胜利社。于是,华民社解散,部分艺人入胜利社。演出剧目除《高怀德打子》《回荆州》《抱火柱》《八义图》《反徐州》《状元媒》等50余本传统戏外,间或有现代小戏,而以宋筱玲之《玉堂春》、张正武之《逃国》、王小玲之《走雪》、米新涤之《三盗九龙杯》及姜玉华之现代戏《换花布》影响为大。”[6]714

除秦腔戏班剧社外,陇南还有川剧班社活动,《文县志》对此亦有记载:“碧口川剧团,民国24年(1935),川军进驻碧口,会唱川剧的士兵常和川人在碧口茶馆清唱自娱自乐。这是碧口独特的业余文化活动。也有川剧艺人来碧口坐馆演唱,称为‘拜会’,又叫‘打玩友’自乐班。”[5]883

二、抗战时期陇南的戏剧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抗战时期,陇南的各类戏剧演出团体与组织纷纷成立,为宣传抗日、义捐支援抗日做出了贡献。

(一)推动了陇南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

同全国各地一样,抗战时期陇南戏剧运动强调戏剧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将戏剧与群众运动紧密结合,使得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在利用戏剧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县师范校史》中曾记载:“1939年农历3月28日,泰山庙会到处人山人海,柏树林荫深处的草坪上,成师宣传队员,有的说快板,有的打花鼓,有的演唱,吸引了不少听众,把抗日救国的道理渗透进每个人的心底。6月15日张旗寨传神庙会,群众到齐时候,活报剧开始,一个穿西装、戴墨镜的人,大摇大摆窜进会场,东张西望,人群中突然涌出不少师范的学生,将这个怪模怪样的人立即抓获,吸引了整个会场,连打羊皮鼓的神汉也惊奇得停下了手脚,这时宣传队的人,站在高凳子上宣布,这人是投降日本的汉奸,接着宣传了抗日救亡的意义和要求,并要大家积极参加抗日,其实,这个汉奸正是师范学生王嘉恺所扮演的。”[7]10《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陇南地区文化处编内刊本,邓剑秋主撰,武都印刷厂1989年印发)中亦有相似的记载。除成县外,陇南各地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如“九一八”事变后,在四川成都市成城中学读书的武都籍学生杨陇人(原名杨增鑫)在《惊心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国,并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成都学生出川抗日义勇军”。1934年,杨陇人返回故里,在武都贡院小学任教。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发起成立了“武都青年抗战团”(简称抗战团),任团长。当地驻军团长任谦到会祝词。抗战团成立后,组织宣传队、歌咏队、抗战剧团,用喊口号、讲演、歌咏、话剧、标语、壁报、漫画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积极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寇保卫祖国。1939年6月,礼县成立了战区中小学教师甘肃服务团礼县分团,有20多名教师参加,开办民众夜校1所。礼县分团组织宣传小组上街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流亡三部曲》《打回老家去》《黄河水》等,同时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西和县地方青年组成“青年话剧社”“文化服务社”,在城乡演唱抗日歌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可以说正是在戏剧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展演形式的感召与鼓舞之下,陇南的抗日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陇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罗卫东在《陇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文中记载:“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有数万陇南热血青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辞亲人、别故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疆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其中,仅在艰苦卓绝的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陇南籍官兵就达四五百余人。仅有十多万人口的西和县,‘计自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起截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底,我县历年出征军人已达七千人以上。’礼县出征抗日壮士计15 000余人,将及全县总人口17万人的十分之一。成县共出征抗日壮士9 345人,至1943年9月,在各抗日战场阵亡的成县籍官兵已达146人。”[8]可以说陇南的戏剧运动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陇南在抗日战争中能作出巨大的贡献,与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丰富繁荣了陇南的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和戏剧运动之间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动关系,两者共同推动着中国戏剧从古典走向了现代。抗战时期陇南戏剧的蓬勃发展是以当时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作为重要的基础与前提的,假设没有全国范围内戏剧运动的开展,就不可能有陇南戏剧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抗战时期陇南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大大促进了陇南戏剧的创作,涌现了一批受大众欢迎的、由本地人创编的以秦腔现代戏为主兼及话剧的戏剧作品。像陇南最早的编剧李小白一生就创编了大小剧本15个,他能编剧,能导戏,又能演戏,是当时西和乃至陇南地区最早的剧作者。李小白最负盛名的作品为《碧血西城》,该剧在《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曾著录:“陇南影子腔剧目。李小白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创作。取材《西和县志》,叙金国塔海率兵南侵,陈寅组织民众奋力抵抗,并命三子国杰突围求援。塔海买通西河州都统何进为内应,乘援兵未到,攻陷西和,陈寅全家殉难。此剧原名《民族魂》,曾由学生业余剧团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小白在原作基础上于1959年改编,易名《碧血西城》,由西礼秦剧团首演,主要演员赵新民、崔惠琴、杨新民、王树立等。同年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甘肃省艺术表演团体汇报演出大会,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9]179-180多年后,李小白的挚友张浩岳曾撰文记述了该剧的首演情景,他写到:“当陈寅朝服向南再拜宋王念‘守城,臣之职也;臣死,是臣之分也’,然后伏剑撒手之时,当时场内鸦雀无声,灯光辉映,正殿里钟鼓声骤起,观众低头哀叹,真有十分壮烈的色彩和感人的效果。扣人心弦的剧情吸引着千百群众,有的人竟噙泪低头哭泣,有的低声讲述陈公当年的壮烈事迹,再联系当时神圣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确实收到了激发人民抗敌御侮的爱国热情的效果,有极大的教育意义。”[10]411此外,李小白在西和县组织“假期师生抗日救亡宣传队”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和自编自演的话剧《牛督练员》,在1935年创作了反映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的秦腔现代戏《东北英雄》,1936年创作了以反对妇女缠足为内容的秦腔现代小戏《缠足之害》,1939年创编了歌剧《送夫参军》与《鸦片之害》。由陇南本地人编创的戏剧以及当地人参与演出的众多戏剧演出活动不仅娱乐了民众、丰富了民众生活,还教育了民众,宣传了抗日。

(三)有力地促进了陇南社会、文化向现代的转型

抗战初期,陇南的社会文化生态是极为落后的,从任盛治《最近的陇南》可清楚地看到,该文记述:“陇南的文盲程度,总占全部人口数量百分之八十以上,我认为这问题太严重化了。所谓民气消沉,那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偏僻的县份除有几所小学校以外,社会教育确是凤毛麟角,间或在数量上稍有可观,然质量又差的太远了。”[11]45但陇南地下党从1938年底建立第一个党小组开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之后,在全民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指导、参与的陇南戏剧运动却有力地促进了陇南社会、文化向现代的转型。这主要表现在卜宪基领导下开展的成县师范抗日救亡活动,其中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先后排演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狂欢之夜》、歌剧《渔光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热血歌》《黄河大合唱》《铁蹄下的歌女》《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莲花落》等二十多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狂欢之夜》在1943年元旦时节上演了三天三夜共计六场,因该剧击中了反动政府的痛处,引起国民党县政府和学生发生冲突。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当时的抗日宣传活动是生动有力的,是把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民族的抗日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陇南文化教育发展落后,群众知识水平较低,戏剧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能吸引观众,更易为群众接受。陇南现代秦腔是与抗战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并很快与反封建的主题结合,诞生了秦腔现代小戏《缠足之害》《送夫参军》《鸦片之害》等一批剧目,这些剧目生动逼真贴近现实,吸引了广大观众,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并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受到教育。1938年冬末开始,徽县的中共陇南地下党组织以学校为主体,广泛组织各学校师生办墙报、编演抗日文艺节目、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募捐等。党组织的主要成员和甘工委派来徽县协助工作的同志,均以学校教员的合法身份,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抗日救亡热潮在各学校蓬勃兴起。1941年前后,抗日救亡宣传达到高潮,党组织又把抗日救亡活动由学校引向社会,上街游行演讲、下乡宣传、募集抗日物品等,支援前方军队抗战。逢庙会、集日,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骂汉奸》《汉奸的下场》等抗日剧目,演唱和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唤醒民众,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使抗日救亡运动在城乡群众中逐步深入[8]。中国共产党人指导、参与了陇南戏剧运动,并通过培养起来的进步师生将运动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三、结 语

总之,抗战时期陇南的戏剧运动不但娱乐了当地民众,宣传了抗日,更为陇南甚至国家培养了戏剧人才,为建国之后陇南戏曲发展的三次高潮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诚如戏剧家熊佛西在《五年来的抗战戏剧》中所说的那样:“戏剧在战时是锋锐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12]抗战时期陇南的戏剧运动应该说是一场全民文化改造运动,通过成立宣传队、戏曲班社与剧团,改造民间戏曲艺人,发动群众(尤其是老师、学生)集体创作等方式,将文化改造与社会改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对陇南戏剧运动的直接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戏剧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抗日战争服务的作用,不仅推动了陇南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丰富繁荣了陇南的戏剧创作,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陇南社会与文化向现代的转型。

[1] 钱仲联,傅璇琮,王运熙,等.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刘瑞,杨永红.两当县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 张忠.抗战时期成县师范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下载[N].民主协商报,2005-10-14.

[4] 邓剑秋.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陇南地区文化处编内刊本)[M].武都:武都印刷厂,1989.

[5] 文县志编纂委员会.文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6] 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成县志[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7] 成县师范校史编委会.成县师范校史[M].1988.

[8] 罗卫东.陇南的抗日救亡运动[N].陇南日报,2010-09-05.

[9]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

[10] 政协西和县委员会.西和文史资料:第二辑[G].深圳: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04.

[11] 任盛治.最近的陇南[J].新西北,1939(4):44-45.

[12] 熊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N].扫荡报,1942-01-01(B3).

(责任编辑:张新玲)

Review on Longnan Drama Move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ANG Haihong
(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China)

During the 14 years of the war, Longnan in Gansu province has started drama activ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salvation just the same with other anti-Japanese rear areas. Chengxian, Liangdang, Wudu, Wenxian, Xihe and so on emerged many propaganda performances in the themes of anti-Japanese salvation and charity contribution support, which changed the exclusive traditional drama stage and formed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music-drama and modern drama. Social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ctively organized the propaganda anti-Japanese and fundraising drama group, which consisted of both traditional Shanxi opera class club and predominantly drama troupe that performed modern drama. Longnan drama movement during this period, as it were, was cheerful the general public and enriched their life. It promoted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rained famous actors and scenarist such as Su He in Liangdang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troupe and Li Xiaobai in Xihe, which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Longnan cultural history.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Longnan; drama; review

J82

A

1009-8135(2017)04-0090-07

2017-05-19

唐海宏(1974—)男,甘肃徽县人,文学硕士,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末民国以来甘肃戏剧资料收集与整理”(YB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成县抗战时期陇南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陇南记忆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提质增效求发展 联村联户见实效——成县2015年核桃产业发展纪实
电商扶贫 看看成县是如何做的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Epidemiology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Longnan City,China,20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