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LI及ASTER GDEM数据的云南砚山县致贫因子分析
2017-08-08吴风志郑买红
吴风志,郑买红
(1.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文山学院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基于OLI及ASTER GDEM数据的云南砚山县致贫因子分析
吴风志1,2,郑买红1,2
(1.文山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文山学院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云南 文山 663099)
砚山县地处云南文山中西部地区,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典型岩溶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取OLI及ASTER GDEM数据为数据源,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砚山县致贫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砚山县的致贫因子主要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资产储量少;优质土地资源稀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交通网络稀疏、可达性较差;产业单一而分布较为集中等。
砚山县;致贫因子;OLI;ASTER GDEM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效,使得数以亿计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据中国国家标准,到2013年底中国还有8 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1]充分利用新技术、方法,分析贫困区域,尤其是特殊贫困区域的致贫因子,对“精准扶贫”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美国Landsat-8号卫星搭载的OLI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及SRTM(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测绘的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砚山的致贫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以期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精准扶贫”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 砚山县概况
云南砚山县地处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西部,介于东经103°35′至104°45′、北纬23°18′至23°59′之间,东与广南县相连,南与西畴县、文山市交界,北与丘北县毗邻,西与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蒙自市接壤;全县国土面积约3 920 km2,辖四镇七乡三个管理区一个农场,85个村委会、20个社区,总人口48.72万人。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降水量1 008 mm,无霜期250~320 d,四季不明显,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温和的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 265 m、最低海拔1 083 m,大部分介于1 400~1 800 m之间;境内发育大小河流6条,分属珠江水系、红河水系[2-3];全境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1个亚类,17个土属,31个土种①。
2 砚山县致贫因子分析
砚山县行政辖区划属滇黔桂石漠化区,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典型岩溶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据最新统计数据,至2015年底,全县有3个贫困乡、31个贫困行政村、282个贫困村小组、13 227户贫困户、贫困人口52 969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以上。对砚山致贫因子的分析,主要从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自然环境方面分析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包括交通水利、产业及布局等。
2.1 自然致贫因子分析
2.1.1 地形地貌
砚山县地形地貌如图1所示,地势总体而言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 265 m,最低海拔1 083 m,平均海拔1 564 m,大部分介于1 400~1 800 m之间;地貌类型错综复杂,山地、丘陵居多,据空间统计,占总国土面积的90.16%,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余零星分布;盆地(坝子)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8.84%,在空间分布上,盆地集中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而从坡度来看,经统计,坡度介于8°~15°之间可用于重点开发的区域面积为1 083.72 km2,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7.64%,尚不包括其中无法开发利用的重度石漠化区域。而坡度大于15°无法被开发利用的区域面积则到达了1 888.32 km2,比例高达48.17%。故从地形地貌来看,导致砚山县贫困的原因是优质土地资源稀缺,且在空间分布上过于集中,除此之外,具备潜在开发价值的土地面积较少。
2.1.2 植被土壤
对于植被土壤,主要从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类型方面分析其对研究区致贫的影响。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是通过利用OLI获取的卫星影像作为数据源,使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提取获得,见图2所示。据直方图显示,砚山县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在35%左右,远低于云南省的52.9%、文山州的51%,从侧面反映出其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资产整体储量较低。
图 1 砚山县数字高程模型及坡度分级图
图 2 基于NDVI的砚山县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图
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土壤类型可以指示区域地理大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砚山县全境土壤有红壤、石灰(岩)、水稻土、紫色土和黄壤5个大类,其中以红壤和石灰(岩)分布面积最广,分别达2 112.204 km2和1 339.098 km2,所占比例为53.88%和34.16%,其他土壤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①而从土壤理化性质来看,红壤一般有机质含量很低,保水性相对较差;石灰(岩)土一般为粘性土壤,透水性较差;黄壤湿度大、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培育药用植物;水稻土多用于水稻的生产种植,为优质土壤资源;紫色土,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4-5]从土壤类型分布上,砚山县优质土壤类型较少。
依上述,从植被土壤条件来看,导致砚山县贫困的原因是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生态资产储量较少,优质土壤资源有限、土地相对贫瘠。
2.1.3 水文气象
砚山县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而水文气象对农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砚山县农业灌溉及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为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由于地处滇东高原卡斯特区,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较多,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径流发育极少,全区主要河流有公革河、阿山龙河、八嘎河、稼依河、翁达河、贵马河6条,分属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河流总长度365.65 km,流域面积3 021.11 km2,河网密度0.12 km/ km2,远低于云南省及文山州的平均值。而从空间分布上,河流主要分布于东南、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坝区河流极其稀疏。
降水方面,砚山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多雨,但降水量总体偏少,平均值介于700~1 100 mm之间[6-9],近10年平均降水量远低于云南省和文山州平均降水量(图3),且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
故从水文气象方面看,导致砚山县的致贫原因为水资源,尤其优质土地资源区(坝区)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上不均衡。
图 3 砚山县流域区划及近十年降水量图
2.2 社会经济致贫因子分析
2.2.1 交通可达性
道路交通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前提,关乎区域生产资料的配置,资源的有机整合,域内外之间物资、信息、人才和资金等的流动,以及区域产业的布局及结构的调整。[10-11]砚山县地处由桂入滇交通要塞,但交通路网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主要公路总长度267.03 km,路网密度6.18 km/百km2,远低于2013年云南省56.58 km/百km2,交通平均可达性高于8.7 km(图4)。
图 4 砚山县主要道路分布及交通可达性性分析图
2.2.2 产业及布局
产业及产业布局方面,砚山县是传统中草药培育(盛产三七、重楼及白及等)及生态农业基地,故其产业大多与中草药和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相关,除此之外,因其辖区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部分产业还涉及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就产业布局而言,其产业主要集中于县城(江那镇)及周边区域,其他区域分布较少。总体而言,砚山县产业类型还是相对单一,布局过于集中。
3 结论与展望
“十三五”期间,中国规划制定了“精准扶贫”计划,并积极推进实施。对贫困地区致贫因子进行分析探讨,探究贫困之根源,是“精准扶贫”计划有效落实之关键。研究以地理信息技术、高新遥感数据为支撑,探索了云南东南边陲砚山县的致贫因子,结果表明导致砚山县致贫因素主要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资产储量少;优质土地资源稀缺、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交通网络稀疏、可达性较差;产业单一而分布较为集中等。基于此,在宏观上,砚山县扶贫工作的重心应放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土地整治及水利工程建设、交通路网开发及产业及布局的多样化发展上。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邓丽书,伍孝,等.文山州土壤,文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土壤普查办公室,1987.
[1]时代金融编辑部.“精准扶贫”的产生[J].时代金融,2016(25):16.
[2]《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0.
[3]文山州年鉴编辑委员会.文山州年鉴(1996-2000)[M].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78-86.
[4]伍光和.综合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2-360.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67-311.
[6]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7-10.
[7]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2-15.
[8]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15.
[9]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45-248.
[10]周加侠.道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176.
[11]陈辅臣.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5):255.
(责任编辑 杨爱民)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Factors in Yansh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Data of OLI and ASTER GDEM
WU Fengzhi1,2, ZHENG Maihong1,2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00, China; 2. Geograph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Experiment Base and Innovation Service Center,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00, China)
Yansha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Wenshan, Yunnan Province.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border areas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typical karst mountain area, which is the national key counti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By selecting OLI and ASTER GDEM as the data source, and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overty of Yanshan Coun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actors are mainly include lower coverage of vegetation and lower reserves of ecological assets, lacking of high-quality l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are scarce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sparse of the traff i c network and poor accessible, single industry and distributed concentration and so on.
Yanshan county; poverty reasons; OLI; ASTER GDEM
F127
A
1674 - 9200(2017)03 - 0061 - 03
2016 - 12 - 26
文山学院转型发展基金项目“文山学院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基地与创新服务中心”(ZX20150203)。
吴风志,男,云南洱源人,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郑买红,女,云南昌宁人,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遥感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