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面向未来的银行同业竞争力
———专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樊志刚

2017-08-08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营银行

专题

构建面向未来的银行同业竞争力
———专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樊志刚

《金融言行》: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银行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休戚相关。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变化值得特别关注?

樊志刚: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过去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改革、快速发展的十年。在此期间,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完成股改上市,实现了公司治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成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完全市场化经营的公众银行。制度的改革激发了银行的经营活力,加之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支持,中国银行业迎来了新世纪首个黄金发展期,规模与盈利均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6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232万亿元人民币,2007~2016年十年总资产年均增速达到17.8%;2016年净利润首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2007~2016年年均增速高达18.1%。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利润率(ROE)为13.38%,平均资产利润率(ROA)为0.98%,在全球范围来看仍处于较高水平。尽管受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经济增速下行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有所反弹,但从目前情况看,2016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属于较低水平。而且目前中国银行业仍保持着较为充足的拨备,全行业拨备覆盖率达176.4%,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为不良贷款的有序处置提供了坚实基础。

“黄金十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当下的经营业绩也依旧令人瞩目,但着眼未来,正如刚才问题中提到的,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银行业在经营环境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及这些新变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客户结构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产品服务创新等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其特点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速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6%~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低端制造业去产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并行;经济增长由资源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逐渐转为消费内需拉动,依托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技术创新。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意味着银行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也要随之进行全面调整,以更为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其次,金融改革加速推进,全方位深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这两年内每一家银行都切实感受到了息差收窄的压力,盈利增长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资本市场蓬勃发展,金融脱媒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绕开银行,直接进入金融体系,不仅分流了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需求,还进一步加剧了银行息差收窄压力。面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市场改革,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利差收入占主导的收入结构将难以持续,亟须增强市场化定价能力和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

第三,监管政策不断收紧,金融整治力度加大。从国际看,监管政策收紧是全球大势。随着巴塞尔协议III的全面实施,银行业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目前中国四大银行均已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需要满足更高的监管要求。从国内看,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字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指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监管部门则部署了多项治理检查工作。面对严峻的风险形势,商业银行需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继续积极推进各项转型创新,使防风险与促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是商业银行当下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

最后,金融科技引发巨变,金融消费习惯变迁。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完成从量到质的嬗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基本需求,以及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行方式和逻辑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经营的二八法则、信息不对称、同业竞争等经营理论和常识遭到深层次的挑战和颠覆,各行各业都将快速变革,以适应网络空间时代的到来。金融科技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对整个金融经营模式与理念均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传统金融行业而言,拒绝改变就意味着脱离时代。这种竞争和挑战不来自于银行同业,也不来自于某些互联网企业,而来自于这个时代和未来,来自于我们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金融言行》:正如您所分析的,银行业正经历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持续下降的痛苦过程,互联网金融更是冲击了传统银行业优势。而随着金融体系多元化建设的推进,面对行业壁垒逐步打破所带来的经营模式转型的考验,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樊志刚: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将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顺应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的理性选择,也符合事物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银行业夯实核心竞争力而言,大有裨益。下一阶段,中国银行业将主动变革、锐意进取,将盈利调整期作为增长动能的积蓄期,以更富韧性的经营带来新一轮的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和金融体系的变革期,中国银行业应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洞察市场中蕴含的真实业务机遇和客户有效需求,并以此为指导,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这既是保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一个国家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基本要求。

其次,进一步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金融市场融合发展和客户需求转型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因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将成为未来决定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应通过整合集团资源、打造全价值链的业务布局和产品体系、加强商投联动等举措,逐步实现由信贷业务为主体的业务模式,向包括资本市场融资、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牵头服务方案设计等在内的,以全面综合服务为主体的引领型模式转型。同时,在集团整体的公司治理架构下,实现银行主体业务与综合化业务之间“产品和服务高度聚合、渠道捆绑交叉销售、科技后台集中运行”的整合化发展模式。

第三,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向优化阶段迈进。现阶段看,中国对外经贸投资将更加活跃,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时机和条件逐渐成熟。但全球经济金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缓慢,英国脱欧、主要国家大选、全球化进程受阻等风险因素增多,银行国际化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再考虑到本土业务经营压力不减、境外反洗钱等合规风险显著增加等因素,中国银行业应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向优化阶段迈进。一方面着力于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和对外贸易投资重点区域,着力推动核心和重点市场的网络布局,形成对与中国主要经贸往来地区全覆盖、与本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球经营网络;另一方面应进一步精耕细作境外机构,结合区域禀赋特征,构建境外机构特色化经营的模式。

第四,以互联网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为重点,加速信息化转型。着眼未来,商业银行需要深刻理解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信息化能力的升级。一是以智能化、快捷化、社交化为导向,持续推动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载体的移动端建设;二是加快线下渠道转型,重视传统优势挖掘,将网点打造成为客户体验中心、品牌展示中心和高附加值产品营销中心;三是创新O2O业务模式,加强线上线下渠道信息整合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构建新型服务生态;四是以大数据分析和全面风险防控为重点,推动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革新,提升风险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需打破旧有狭隘的竞争观念,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在平台搭建、生态构建等领域加强与银行同业、金融科技公司等主体的合作,开放一些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并考虑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股权合作。在新技术领域,也可考虑并购、入资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外部科技公司等。通过跨界合作与优势互补,商业银行将能够合力完成单个机构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其培育自身的未来竞争力。

《金融言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现在确实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这里我们也注意到,2016年度上市银行的经营业绩都已披露,工行仍然是我国上市银行中最盈利、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在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趋缓的形势下,这个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那么工行又在哪些方面保持着同业领先优势?

樊志刚:确实如披露的经营业绩所体现的,工行经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成为全球最富价值的银行品牌,也在多项领域牢牢保持着同业领先优势。

首先,“行业领头羊”的地位不可撼动。一是盈利能力全球领先,净利润总量保持全球银行业最好水平。2016年工行实现净利润2791亿元;2017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760亿元。二是资产负债及多项业务规模居同业之首。2017年一季度末,工行总资产规模达24.9万亿元,客户贷款总额13.6万亿元,客户存款总额18.6万亿元。到2016年末,工行信用卡发卡量1.2亿张,理财产品余额2.7万亿元,个人金融资产规模12.2万亿元,均稳居同业第一。三是拥有遍布境内外的强大经营网络。2016年末,工行在境内拥有16788家机构,在境外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2家机构,服务网络覆盖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四是拥有卓越的品牌价值。工行连续四年蝉联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美国《财富》500强商业银行子榜单等三个权威排行榜榜首,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榜首。

其次,在科技领先优势的基础上,正在引领行业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潮流。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之先,是工行的传统优势。在金融科技创新上,工行是中国银行业中走得最早、最快的,也是目前走得最好的。一是推出全面升级的“智慧银行”战略,打造开放包容的金融生态。工行开放式网络银行平台“融e行”客户已达2.53亿户,电商平台“融e购”年交易额达1.27万亿元,即时通信平台“融e联”客户达6649万户,在同业中形成了独特的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整体架构;网络融资规模达6821亿元,是中国最大的网络融资银行。二是注重前瞻性研究与技术储备,创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生物识别等“七大创新实验室”。三是全面推进企业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在高起点上优化调整IT架构,构建更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技术系统。四是加快网点渠道的智能化改造,构建领先同业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以科技手段不断巩固经营网络优势。

再次,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方针。工行是一家以稳健、理性为经营灵魂的银行。“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是工行厚重宝贵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质,是工行经营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长盛之基。其一,以“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作为核心价值观,合规稳健的经营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已经内化和贯穿于各项发展实践之中。其二,经营理性,目标理性,定价理性,创新理性,激励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家银行不出大风险、不犯大错误,在经营发展中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其三,公司治理、风险管控、资本管理经受住了经济周期的考验。特别是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方面,保持了较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对期限错配、杠杆、链条管理得当,体现了一贯的稳健经营作风。其四,注重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在内的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仍保持了在同业中优良的成本优势。在当前国内加大金融风险整治的大背景下,工行稳健经营这一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金融言行》:工行的领先优势确实比较明显,但我们也同样关注到,大型银行中,建行自甩掉不良资产包袱后,竞争力不断提升,五大行之间更趋势均力敌,而中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特色也日益明显,还有区域性金融机构也依靠地缘优势不断提升影响力。面对这样的同业竞争,工行要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竞争策略应有何变化?

樊志刚:工行确实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同业竞争,但是我们对工行继续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充满信心。未来,工行要继续做规模领先的银行、盈利第一的银行、安全稳健的银行、转型创新的银行、客户满意的银行、以人为本的银行。为达到这一目标,工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迎接同业的挑战。

首先,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工行将根据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导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对接“十三五”规划、“三个支撑带”、“四大板块”和“雄安新区”等战略实施,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振兴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其次,进一步突出重点城市行战略。工行是以城市行为经营重心的银行。重点城市行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行整体竞争力的高低,前80家城市行占工行净利润的90%,分别占存款、贷款的74%和76%。引导和支持重点城市行做优做强,在竞争发展的主战场打好焦点之战,是工行巩固和拓展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和要务。

第三,进一步深化大零售、大资管、大投行战略。零售业务是工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业务,是立行之本、兴行之基。强化大零售战略,是新形势下工行保持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纵观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历程,许多银行将零售作为应对本国金融市场改革深化的战略转型方向,富国银行、汇丰银行、桑坦德银行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贡献占比均在50%以上。目前大零售对工行经营利润的贡献度为40%,今后每年的目标是提高2~3个百分点。大资管战略是在工行整体经营转型的背景下提出的,即对内整合集团资源,多部门合作;对外全市场配置资金,多机构合作,最终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价值创造最大化。未来,工行将以强化协同发展和提升专业经营能力为重点,夯实全国第一资产管理银行地位。发展大投行则是工行抢抓市场机遇、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同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大投行战略指引下,工行将从单一的信贷服务商进一步转变为“商行+投行”“表内+表外”“境内外+本外币”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第四,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战略。金融科技、信息化银行是工行重点关注领域,是未来银行的制胜之道。信息化是一种无法逆流而动的大趋势,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应。未来,工行将更加重视数据、信息在营销、风控、管理上的应用,打造智慧银行。这包括,进一步提升产品体验,追求产品的极致;进一步加强场景合作,加大开放融合力度。

第五,进一步突出客户服务战略。工行客户服务战略的目标是打造“客户满意银行”,拥有一流的服务口碑、优质的客户结构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工行将从重构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服务考核、治理服务环境、保护客户利益、完善收费政策、提升服务效率、抓好分层服务、健全投诉机制等方面采取根本性的服务改进措施,并通过积极创新,提升对未来客户、年轻客户的服务能力。

《金融言行》:您前面也提到,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得益于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而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国,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形势下,本土银行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那么,工行对于“走出去”如何部署,如何应对国际上同业的竞争?

樊志刚:国际化是工行很早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工行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晋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列,而且是全球分布最广的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已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16年末,工行在境外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2家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与1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7家外资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服务网络覆盖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2016年,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3065亿美元,占集团总资产的8.8%;税前利润32.5亿美元,占集团税前利润的6.2%。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企业和个人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工行将继续深入推进国际化经营,着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金融服务集团。

首先,以“一带一路”为抓手优化境外网络布局。工行将着眼于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和对外贸易投资重点区域,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机遇,布设新增机构,同时加大二、三级网络延伸,增强经营网络覆盖深度,着力推动核心和重点市场机构本土化经营,增强市场渗透率。

其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新发展机遇。发挥工行人民币业务第一大行的优势,以人民币清算行为突破口,继续争取新的地区清算行资格。注重利用好各清算行的区位优势,形成各有侧重、功能互补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天候离岸人民币资金交易和清算服务。

第三,构建“ONE ICBC”全球组织管理架构。集团总部将通过区域、业务线、运营职能等三个维度实现对全球业务经营的管理,保证资本和其他经营资源在全球市场的优化配置和集团对全球经营风险的整体管控能力。依托不断完善的科技平台,加强集团一体化管理和业务集约化运营,实现机构层面的“全球布局、全球联动”,客户层面的“全球经营、全球服务”,业务层面的“全球授信、全球共享”。

第四,全面提升全球联动服务能力。工行将整合盘活已有资源,充分发挥集团实力和资源优势,打造信息共享、运转高效、配合顺畅的集团联动发展模式,形成更强的客户信息共享和全球联动服务能力。客户联动方面,建立全球范围内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名单式营销机制,推动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综合营销,通过共享信息和协调营销,更好地抓准抓牢全球高价值重点客户。资金联动方面,通过资金运营部门和国际业务部门及境外机构的联动,从全球一体化角度实现资金筹措和资产配置,选择全球的利率洼地融资,选择收益高地投放资产。产品联动方面,顺应客户需求综合化、多元化趋势,开展联合创新,及时解决产品和服务的突出问题,提升重点客户服务能力。

第五,集中力量推进核心业务产品线发展。充分认识全球不同区域市场需求的高度差异性,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每个区域市场在周密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的产品战略和核心产品集合,集中有限资源,做优做强核心业务。主动统筹、规划全球业务产品线的布局,提高产品线境外延伸中对当地需求的契合程度和应变能力。

第六,深化全球风险与合规管理。工行将从战略高度深化全球风险与合规管理,确保境外机构稳健经营。包括强化海内外联动业务信用风险管控,重视和防范风险跨境传导,建立和完善重大信用和国别风险的及时报告和应急处理机制,防止风险在境内外机构之间传染和转移;建立有效的内控合规管理和制度框架,将合规审查功能内嵌到业务操作流程中,实现业务运行与合规工作的有效联动,做到对合规风险因素的早发现、早处置等。

《金融言行》:感谢您为我们就银行同业竞争力话题作出的既全面又深入的解读,也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经营银行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记忆银行
欧美国家银行处罚案的启示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真正的经营,数字就是一切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