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人民 放眼世界
——内蒙古民族艺术70年盛世谱华章

2017-08-08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治区内蒙古草原

植根人民 放眼世界
——内蒙古民族艺术70年盛世谱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可见,“植根人民”与“放眼世界”,对于广大艺术院团和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使命使然,二者同等重要。自治区成立70年来,内蒙古民族艺术一直坚持从“人民”到“世界”,遵循着自己特有的规律,砥砺奋进、探索前行,收获了创作、演出、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繁荣。

发先声 峥嵘岁月

内蒙古民族艺术之先声,始于战火纷飞的年代。1946年4月,内蒙古文工团在张家口成立,同年9月,在赤峰成立另一支内蒙古文工团,1946年11月,张家口文工团和赤峰文工团合并成为内蒙古文工团。当时的艺术似嫩芽、似星火,深植于民族沃土,燎原于辽阔草原。文工团以延安来的一批文艺工作者为骨干,由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演员组成,团内专门建有舞蹈组,主要以歌舞为主,兼演歌剧、话剧、秧歌剧等,在舞蹈创作和培养舞蹈专业人才方面有显著的成绩,对内蒙古地区和中国蒙古族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创作的舞蹈作品中有吴晓邦的《蒙古舞》(又名《希望》)、《蒙古之路》(又名《三部曲》),贾作光的《牧马舞》《鄂伦春舞》《达斡尔舞》等,这些舞蹈在当时的解放区十分流行。

内蒙古文工团于1953年更名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团;1956年更名为内蒙古歌舞团;2000年与内蒙古民族剧团合并更名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在1954年至1997年期间,内蒙古乌兰恰特剧场、杂技团、京剧团、广播电视艺术团、乌兰牧骑艺术团、二人台艺术团、民族曲艺团、内蒙古创作中心等陆续建成,在各历史时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被观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从五十年代落成的乌兰恰特剧场到后来成立的艺术创作中心,民族艺术创作、表演与演出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忆往昔 足迹远播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几代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内蒙古几代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及精神感召下,各个艺术团体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各种艺术形式日臻发展纯熟,民族艺术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了周戈、陈清漳、吴晓邦、贾作光、齐·宝力高、朝鲁等老一辈著名艺术家以及新时期在歌舞、戏剧、器乐演奏、杂技、曲艺、影视等方面涌现出的一大批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中青年领军人物;创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经典歌曲和《鄂尔多斯舞》《鹰》《牧人浪漫曲》《吉祥颂》《盅碗筷》等一批草原经典舞蹈,还有舞剧《诺恩吉雅》、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剧《满都海斯琴》、京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漠昭君》、《草原母亲》、交响史诗《成吉思汗》、二人台现代戏《青山路弯弯》等一批优秀剧目以及杂技《四人踢碗》《五人踢碗》《射箭》,曲艺《团结奋进的内蒙古》《搏克赞》等一批优秀节目。各艺术团体演出近万场,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大江南北、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内蒙古故事、塑造草原文化品牌、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合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看今朝 厚积薄发

2014年,在整合区直九家艺术单位的基础上,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正式组建成立,成为一个拥有歌舞团、直属乌兰牧骑、乌力格尔蒙古剧团(话剧中心)、二人台艺术团、杂技团、京剧团、民乐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交响乐团9个艺术团以及乌兰恰特管理中心(演出中心)、创作中心、办公室、财务处、人事处等14个内设机构,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自治区直属艺术团体大“航母”。剧院旗下还经营着艺术剧院音乐厅、乌兰恰特大剧院、乌力格尔艺术宫3个剧场和电影放映厅。自此,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担负着创作、演出、推广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繁荣发展舞剧、蒙古剧、歌剧、音乐剧、交响乐、民乐、歌舞、曲艺、二人台等艺术形式,完成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文艺活动、公益性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在艺术创作、演出经营、剧场管理、人才培训、舞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组建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运行3年来,充分发挥自治区艺术航母的集群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艺术创作生产、公益性演出、演艺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艺术创作生产方面,3年来,先后创作复排大型优秀剧目22部。其中影响较大、可圈可点的剧目有:以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为主题的世界首创大型马文化综艺演出《千古马颂》;以反映乌兰牧骑光辉历程为背景的民族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荟萃集成蒙古族贝勒格舞蹈元素为主题的原创民族舞剧《我的贝勒格人生》;以著名蒙古族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尹湛纳希生平事迹为背景创作的话剧《尹湛纳希》;以包头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民生工程为背景的二人台现代戏《北梁》;还有杂技音舞秀《情动满洲里——梦幻之旅》、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京剧《红灯记》等。创作生产大型晚会、音乐会20余台,包括国庆65周年“草原情·中国梦”文艺晚会、2016蒙古国群星巅峰阵容演唱会,以及各类交响音乐会、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二人台专场晚会、杂技魔术专场晚会等。此外,还制作各艺术门类小型节目41个,开创了自治区文艺创作繁荣的新纪元。3年来,剧院9个艺术团累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荷花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际国内大奖20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剧院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重大艺术活动方面,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呼麦大赛、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开幕式晚会、中蒙歌会以及国际蒙古舞蹈艺术展演,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梦·草原情”—— 蒙晋冀陕甘宁六省(区)少数民族题材戏剧、音乐、舞蹈三展联动;积极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演出、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第十一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艺术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实施方面,3年来,共申报项目74项(2014年22项,2015年26项,2016年26项),获得资助的项目16项,获得资助金额2329万元。目前,国家艺术基金在剧院创作生产工作上的效能正在不断显现,已成为剧院创作工作的重要支撑。

各类演出方面,广泛开展公益惠民演出、市场商业演出、对外交流演出等丰富多样的演出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剧作节目走向基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了创作、演出的有效链接。3年来,开展了“百团千场”下基层巡回演出、春节演出季、扶贫慰问演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走进基层服务季”等多项惠民演出活动。9个艺术团深入全区各个盟市的农村牧区、边防哨所、厂矿企业、敬老院、福利院等,共完成惠民演出1035场;歌舞团、杂技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等赴国内外商演,既锻炼了队伍,也增强了开拓演出市场的信心,还借助这些平台有效地宣传了草原文化,扩大了民族艺术品牌的影响力; 3年来,共派出47个团组、648人次,完成了赴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法国、丹麦、瑞士、捷克、波兰、埃及、土耳其、匈牙利及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演出任务,共演出73场,受到广泛好评。

演艺产业发展方面,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规划了演出营销、艺术培训、舞美设计制作、演艺设备租赁、电影放映、音像出版、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发展版块,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注册成立了内蒙古乌兰恰特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剧院演艺产业与市场的有效接轨。举全院之力,组建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创作推出了大型马文化全景式演出《千古马颂》。该项目作为自治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立项以来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多项政策扶持,先后得到2014年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2014年—2016年,在锡林浩特市中国马都核心区累计演出136场,接待中外游客、观众近20万人次,反响强烈、好评如潮。2017年,为贯彻落实李纪恒书记有关指示精神,将《千古马颂》落户呼和浩特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以实际行动推动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重要的是带动全国形成了马文化演艺热。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辉煌,内蒙古民族艺术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面对前所未有的文艺发展机遇,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这一自治区艺术航母,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文艺方针政策,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植根人民、放眼世界、厚积薄发,再谱民族艺术发展新华章!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供稿)

猜你喜欢

自治区内蒙古草原
《自由》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可爱的内蒙古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