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城市:带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

2017-08-08郝克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区建设

郝克明



学习型城市:带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

郝克明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是带动整个国家(地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阵地。学习型城市是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促进全体市民自身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因而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及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发展目标落实、体制机制建立、法律制度建设、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等方面做出努力。

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的中心,也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与资源的聚集地,它正在成为带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作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城市的面积虽然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但却聚集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3.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据联合国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城镇化的总体质量也将明显提高,城市在我国和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将更为突出。城市的发展,还带来了人员流动频繁、技术更新加快、贫富差距拉大、多元文化交汇、就业机会不足、老龄化等诸多新的挑战。国内外不少城市建设的实践证明,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促进城市发展、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也是带动整个国家(地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阵地。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践经验,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学习型城市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推进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为主线,推动学前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促进学习的社会化、社会的学习化,从而使城市成为能够通过学习不断促进全体市民自身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中提出:学习型城市应当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有共同的愿景,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潜力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学习型城市应努力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活跃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学习氛围,扩大现代学习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提升职业培训和工作场所学习的水平和效率,创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能够促进和全面提升市民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习型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三个基础、六大支柱和三大效益(见图1),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定位。

图1 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框架

(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中国现有城市654个,城市人口达7.7亿。到2030年,我国城市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城镇化率预计将从53.7%提高到70%左右。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能力的提高;对于在社会各领域和广大社会成员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推动经济和社会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国际领域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就每个城市来说,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已经不只是取决于城市拥有的资本、物质、财富等,广大居民认真学习、善于学习、创造性学习,也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三)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素

1.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城市的基石

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近200个,省级500多个,成为各地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许多城市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积极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团等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培育各类示范典型,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在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中的比例。

2.终身学习体系是学习型城市的支持架构

建设学习型城市除办好各类学校外,还要重视促进不同类型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学分的认证、互认和转换,搭建通过各种途径都能学习成才的“立交桥”。要积极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特别是重视和切实抓好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城市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各种服务。要全面整合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广大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服务。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资源,都要免费和方便地为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习开放。

3.终身学习理念是学习型城市的灵魂

终身学习理念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灵魂。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从物质、制度、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努力营造城市终身学习文化,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促进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自觉地坚持终身学习。各地广泛开展的全民读书、市民大讲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以及我国连续举办10年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持续进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广大市民和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参与终身学习的实践。

二、国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建设学习型城市方面起步较早。197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倡导把教育放在国家和地区策略的核心位置,创建“教育型城市”。199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第二届教育型城市国际会议的成果报告,指出城市是组织终身学习的最佳实体。报告同时肯定了埃德蒙顿、哥德堡等7个学习型城市的经验。此后,“教育型城市”被称为学习型城市蓬勃发展起来。一些国家和城市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他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在欧洲国家中,德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广泛地开展了“学习型地区建设”与“区域学习”项目。其重要经验是组建由正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社会文化和青少年活动机构、基金会等多种机构参加的合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共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主要举措包括:在社区建立学习中心,提供终身学习课程,完善教学和提供学习成果的认证,保持各阶段学习的可衔接与连贯性;与中小企业合作开展培训,提供职业资格认证等。英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历程包括: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公布了第一批学习型城市发展计划,诺维奇、利物浦等个别城市率先进行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到1995年,谢菲尔德等8个城市组成了学习型网络;2013年,这个网络扩大到80个城市,形成以推进终身学习促进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英国现已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学习型城市建设正进入规范化阶段。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提出,要将所在城市建成“学习的校园”“创新的乐园”,以学习促进学习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创新活力。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后来过渡为由政府、社会组织及民众合作开展建设,现在正在转向特别注重激发民众热情参与的建设阶段。截至2013年9月,韩国52%的城市参与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该国的重要经验包括:推动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增强社区和各个社会组织的教育和学习功能。韩国还有一些独特的做法。例如大田市大德区推行终身教育“客座教员”制度,只要社区超过5人对某一课程感兴趣,大德区就会让通过专业资质审核的“客座教员”送教上门。

大阪是日本最早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阪向社会开放了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组织了读书会、市民学习中心、青少年学习中心以及社区市民终身学习室,积极推动市民的终身学习。20世纪80年代末,大阪把“向终身学习过渡”作为应对信息化、国际化等世界潮流的重要战略措施,建立了“大阪市终身学习推进会议”,发布《大阪终身学习规划》,积极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鼓励公民自觉和互助学习。从2005年起,越南实行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国家计划。2011年,越南设立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指导委员会,由副总理直接领导。该委员会可以直接向总理提出有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政策建议,并负责监督评估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同年,越南还进一步制定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方案(2011—2020),积极推动越南的全民终身学习。

三、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我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成绩和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2002年至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教育部先后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宣布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城市已有100多个。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常州、南京、青岛、杭州、郑州、西安、太原、重庆、天津等一批城市做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正式决定,其中福建省和上海、太原、宁波等城市还颁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许多城市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广泛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了经验。2013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在教育部以及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的指导和推动下,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全面开展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城市的评价与遴选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02个国家的500多名市长和代表参加。大会总结交流了各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经验,研究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讨论并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文件除了强调在世界新的发展形势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大意义,还提出了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具体措施和行动建议。中国向这次会议提交的《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是对我国多年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推进终身学习的一张靓丽“名片”,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和国内外代表的认可。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总结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颁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的目标,我们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道路上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在学习型城市创建实践中,很多城市结合自身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规划,完善各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学习型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这些城市的创建工作有以下特点:

1.高度重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工作,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1)这些城市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与城市发展战略努力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做好科学规划工作。如上海市委、市政府在1999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后,又于21世纪初进一步出台《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把上海“努力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学习型城市”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思想、重点工作和推进的步骤、路径(图2)。北京市自2002年提出“努力构建学习化社会”目标以来,努力从战略高度设计和规划“学习之都”建设工作(图3)。2007年,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十二五”规划》。常州市于2001年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随后几年编制了《“十五”期间建设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试行)》和一系列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文件,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图2 上海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个阶段

图3 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框架

(2)建立专门领导协调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有强有力的专门机构领导与协调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为此,上海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所属13个部门组成的“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主任。大连市设立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并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各级区县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党委负责人为所在单位推进终身学习的第一责任人。深圳市委、市政府设立“市终身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及“市建设学习型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解决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由市长担任联系会议总召集人。

(3)制定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北京市就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了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相关制度,每年投入专项经费8 000多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区县、机关、企业和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济南市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并出台了30多个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市市民的终身学习。

2.整合各类资源,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开放、调动和整合教育系统的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上海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机构有机整合,在多个社区学院和学习点为市民提供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及社区教育等系列学习服务。广州市面向社会广大市民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文化设施,摸索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使各类学校场地、图书馆、教育教学设施、师资资源通过社区教育平台向社会开放。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基地。北京市整合各类公共机构教育资源,引导一大批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成为中小学社会教育大课堂和市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上海市依托现有各类场馆建立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下设78个体验站、196个体验项目,仅2014年参与专题体验活动的市民就达60.1万。天津市建有93家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

(3)整合网上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广州市吸纳各种社会机构教育资源,建成“广州数字化学习体系”和学习管理平台,汇聚了100多个数字化教育门类和30 000多学时的网络学习资源,年培训量达30万人次,累计培训550万人次。济南市建立泉城学习网,设有70余个栏目,成为数字化学习超市。目前入库资源有5 000余个课程视频资料、7 000个用于帮助学习的非课程视频资料。

3.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1)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江苏昆山市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展广场学习咨询、发放学习指南、组织社区教育等主题活动,推动市民终身学习。安徽芜湖市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集中展示全市社区教育成果,开展评优颁奖活动并发放学习资料、组织现场观摩等,使学习活动周成了实施“创新芜湖、优美芜湖、和谐芜湖、幸福芜湖”活动的重要平台。山西太原市终身学习活动周培训活动项目从2006年的1 365项增加到2012年的7 410项,参与学习活动周的城市已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948个。

(2)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辽宁沈阳市把每年的4月23日至5月23日确定为“沈阳市全民读书月”,广泛开展读书会、读书知识竞赛、新书介绍等活动。还开设终身教育讲堂,成立“千人终身教育讲师团”,宣讲有关时事政治、法律、科学技术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湖南衡阳市倡导开展全民阅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荐阅读书目,举办“全民读书月”成果汇报展,介绍和诵读好的图书和文章,开展征文等活动。广东中山市以“悦读·和谐”“文化名城·快乐读书”“悦读辛亥百年、给力和美中山”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共11届“全民读书月”活动,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踊跃参加的文化盛事。广东珠海市以“求知·鉴赏·交流·分享”为主题举办“珠海文化大讲堂”,5年推出200多场讲座,到场听众10多万人次,通过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接受讲座的听众达300多万人次。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地营造了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4.推动学习型组织发展

(1)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2002年大连在全国各城市中,率先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明确了建设的举措和制度要求。沈阳市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牵头,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全市学习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沈阳干部在线学习网”的作用,健全市、区、街(道)三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机制。西安市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进程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调研、实践为重点,推动了党员的学习。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为城市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2)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评比,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北京由市教育部门和市学习型城市创建办公室牵头,累计评估、总结和表彰宣传3个学习型城市示范区、17个先进学习型区县、53个“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97个“创建学习型社区先进街道、乡镇和学习型学校”,各区县还评选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1 200余个,有力推动了北京市全民终身学习的展开和持续发展。为了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江苏宜兴市制定了《关于印发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的通知》,实行党政统筹领导下的部门分工合作制,对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实行周期性评选和表彰制度。

(3)打造学习团队。2012年,上海市学习团队总数达到26 638个,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或组建各类学习团队、学习联盟,通过分享和交流促进自身及整个团队学习能力的提高。杭州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依托,探索构建各类“学习圈”,以研究探讨有关社区发展重要问题为主要内容,按照“找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探讨—实现创新”的链式学习流程,由社区学院负责制定具体学习制度,提供学习场所,实施学习计划。全市成立的社区学习圈总部,负责进行指导、培训、资助、评估等工作。广州市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各种“草根”学习型组织,对学习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帮助居民进行终身学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活动不断深入发展,正在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活动内涵,正在从思想理念的宣传逐步落实到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行动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地区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有了提升,市民道德文化水准、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不少城市展现出和谐、创新、繁荣的新气象。

(二)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所取得的初步经验

1.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先后在市、区(县)、街道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学习型城市三级领导体制和管理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方推进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形成全市多部门合力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激发了城市学习的活力。

2.通过法规制度建设,促进学习型城市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福建省、上海市及太原、宁波等城市已经颁布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还有一些省市正在积极地做关于终身学习立法的调研和准备。不少城市出台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性文件,包括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等各项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和促进继续学习的激励机制等,努力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以社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网络体系,为市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不少城市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建立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山东济南市各区均建有社区教育学院,72个街道建有市民学校,城区市民教育覆盖率达93.5%。辽宁大连市和江苏宜兴市接受社区教育的社会成员均占社区总人数的50%—70%,并逐年有所提升。宜兴各社区教育中心还免费对50岁以上老人进行电脑培训。

4.因地制宜,努力形成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的鲜明特色

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的特点是,努力形成较完善的学习型城区以及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已纳入区县经常性工作。上海市是国内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并进行终身教育立法的先行城市。由于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开放大学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终身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较有力的保障措施等,该市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市民参与终身学习的热情高、效果好。常州市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起步比较早、工作比较扎实,在学习型城市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方面成效也比较显著,为国内中等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市持续多年举办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内容针对性强,质量比较高,受到市民的欢迎,对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该市还积极发挥民办培训机构在促进市民终身学习中的作用。深圳作为图书馆之城,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学习,该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24小时为市民提供借、还图书服务的业务。

(三)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终身学习立法滞后,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尚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还很不平衡,不少城市还没有把它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终身教育体系仍不完善,对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进行学校教育改革重视不够,一些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作用尚未很好地发挥出来;终身学习特别是继续学习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缺少质量评价等有关制度的保障;继续学习的质量亟待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缺乏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机构等。总之,我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现状与国家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展望

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战略部署,2014年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推进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全面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形成的《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主要特征》对于推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认真落实学习型城市建设最新发展目标

《推进意见》强调,要在全国广泛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形成一大批包括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的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并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意见》要求到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市(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和70%;各地区还要积极推进一大批县级城市开展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

为了实现上述总目标,《推进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加强在职职工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增进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活力;统筹开发全社会各种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学习者时时、处处学习创造条件。认真落实《推进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将有利于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大国建设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基础。

2.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统筹、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体制

要形成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和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行业部门联动、社会各部门共同支持、全民参与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格局。(1)党政部门应该担当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全面领导责任,负责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政策法规建设,组建工作队伍,建设学习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搞好统筹协调,提供资金保障等工作。(2)广泛调动社会组织、各个机构、各类学校、各行各业、民间社团深入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践活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3)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幅度提升城市市民对终身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积极动员和组织城市志愿者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并积极开展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质量和成效的监督评价工作。

3.推进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终身学习立法。形成既具宏观指导意义又具可操作性的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支持地方政府出台推进地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政策与法规。加快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提升广大市民参与全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4.建立公共学习资源共享机制

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才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内部各类机构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统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加快建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快捷方便的学习机会与丰富的网络优质学习资源。建立有效协调机制,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放相关学习场所和设施,支持市民的学习需求。进一步鼓励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积极主动地为广大市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

[1] 杨进.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J].天津电大学报,2012(2):7-14.

[2]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咨询指导小组.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76,35.

2017-05-25

10.13425/j.cnki.jjou.2017.04.012

郝克明,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组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策略研究

* 本文经作者及出版社许可选自郝克明最新著作《让学习伴随终身》第五章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大作战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影像社区